卓瑪永宗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學擺脫“學托”的怪相,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做到“我參與 我快樂”的參與式教學的方式勢在必得。
關鍵詞:我參與;我快樂;互動;轉變
課堂教學本身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互動的過程。這需要全體師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諧、熱烈的教學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參與和發展機會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法。這就是我理解中的參與式教學——我參與,我快樂。針對這種新型的授課模式,基于幾年的工作經驗,我認為這需要教師在授課之前教學活動的設置、教學情境的營造等方面進行的針對性的分析,提出了初中語文課堂“我參與 我快樂”的互動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一、前提:和諧、互信、民主的師生關系
“我參與 我快樂”的教學模式,需要改變原有的教師與學生“權威—依存”的關系,而需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新型師生平等、和諧的關系。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的:“教與學之間的關系,絕不是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我管理你服從的關系,而應該是互助平等的關系。一方面,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幫助教師教學。”另外,教師努力做一名傾聽者,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換位思考,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和老師成為好朋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激情,從根本上找到學生的需要,用學生的建議來優化整個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最優的課堂效果。
二、關鍵:“我參與 我快樂”教學互動活動的設置
“我參與 我快樂”的教學模式中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都顯得尤為重要。互動的層次大致分為以下幾點:(1)查一查。進入課堂前,布置給小組組長各組的任務——查找有關本課的資料,解決課內的生字難詞,并要求學生提前寫在黑板上準備親自授課。這樣不僅提高學生自己的信息量還可以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主動求知,積累自己的語言素養。(一個班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層次相搭配組成六到七人為一小組)(2)造一造。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也可以試著用課文背后的“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以造句的形式將課文盡量完整地復述一遍。接著在組內評選出造得最好的一至兩名同學準備課堂發言與其他組的優秀組員一比高下。讓學生做到取長補短,培養競爭意識和組內榮譽感。
正式授課的過程是一堂課的精髓,既需要老師合理有效地設計好整堂課的活動過程,也需要學生預習好選文。尤其是教師需要充分發揮教學方法靈活設計的藝術美。
1.以“趣”激趣
在語文授課中會遇到一些乏味的古詩,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死記硬背的過程也很難很好地記下來。這就需要老師靈活激趣,將一段有關詩歌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比如,《觀滄海》既可以以曹操的寫作背景故事入手,也可以從詩人曹操的另一個故事激發學生興趣——曹操借刀。曹操趁董卓睡覺時拔刀,想從背后刺殺,董卓在床上的鏡子里發現后,坐起來,曹操于是立即謊稱自己是獻刀。然后呂布來了,操見呂布比他強壯,知道打不過他,于是只好作罷,遂,就沒有了下文。曹操是有心刺殺董卓的,因為董卓名聲不好,殺了他可以讓曹操贏得許多人的支持。但是差點被董卓發現,所以只好裝成獻刀給董卓。最終達到最佳激趣效果。
2.以“疑”激趣
帶著疑問去學習文本的學習。譬如,《社戲》中結尾有這樣的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引導學生產生疑問——為什么那夜的豆吃,又為什么那夜戲好看?帶著這些疑慮可以在組內進行合作完成。
3.以“新”激趣
這激趣的方法可以有朗讀創新、找美句說理由、根據配角色扮演。尤其是《狼》這篇,為了加深狼狡猾、屠戶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形象,在班內可以組織一次《狼》的匯報表演演出,鼓勵學生在不偏離主題的情況下大膽創新,發揮自己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參與 我快樂”的魅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藝術的美
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學習,尤其是創造性的學習,精神上往往得到愉快。”所以,一堂課中創造性顯得十分的重要。精心設計創設情境更是一堂課中處于“虎頭”的地位,要讓學生享受這種藝術的美。
例如,《論語十二章》“火之光,電之光能照亮世間的大街小巷,思想之光能照亮人們的思想,人們的靈魂。誰是世界上偉大的思想家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了全世界最偉大的十位思想家,如:牛頓、哥白尼等,那有誰知道這十位中排在第一位的哪位?他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夫子。
總之,語文教學必須講究。“我參與 我快樂”的教學方式即是擺脫教育怪相“學托”更是一種教學的藝術,師生間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諧相處是教學得以良性發展的前提,也是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參與 我快樂”的互動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
[2]劉聰娟.初中語文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2).
[3]母光勇.初中語文活動課的探索[J].新課程(下),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