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峰 張 帥 仲偉俊 陳雅筠 王安安 王 悅
區域經濟發展競爭的核心是樞紐之爭。進入21世紀,時間因素在經濟發展競爭中的地位不斷凸顯,依靠速度取勝是高新技術產業在21世紀的顯著特征,籍此,商業企業在區位選擇時改變方式其運費指向、市場指向、成本指向的傳統方式,轉變為以時間價值為指向的新型區位選擇模式。以獲得時間價值所帶來的高收益為主的推動因素,促使大量高新技術企業向機場及其周邊地區聚集,充分利用航空運輸的便捷性和規模效益,從而發展形成臨空經濟區域。
特別是對現代制造業而言,精密儀器、電子信息、芯片制造等企業的產品單位體積或單位重量的價值非常高,充分利用時間價值、壓縮產品周期是該類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關鍵。例如,產品設計服務業的主要業務是針對某一產業產品如何生產來進行設計、提供解決方案,其產品在實物上表現為設計圖紙或是存儲在電子設備中的文檔,所占用的體積非常小,然而由于其在生產過程中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與人腦智慧等,因而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同時,將產品配送給客戶的時間被要求盡可能壓縮,充分利用時間價值,符合時間優先理念,現代服務業表現出很強的臨空指向性。再如,現代園藝產業結合了以高技術為特征的生物工程技術,使得產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展現出高效、外向、生態、觀光的產業特征,園藝產品對時間要求高,進一步加強了企業向機場及周邊地區布局的趨勢。
產業在空間集聚能夠帶來外部規模經濟,集聚所形成的專業技術工人勞動力市場和完善的供應產業網絡,可以在有效縮減產品成本的同時降低工人失業率,而且無論在經濟周期的波峰波谷,都確保了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保障了就業,有利于經濟社會穩定。產業空間集聚還將產生技術外溢,通過合理設置專利權與版權制度,這一切將成為知識、技術不斷創新的源泉。產業集聚帶來的技術外溢性使產業區企業很容易獲得生產所需要的技術,提高其生產效率,并對知識、技術進行不斷更新,助力創新型經濟快速發展。
產業集聚造就了共享技術工人勞動市場——提供符合企業要求的科技人員、降低企業人才搜尋成本,企業的招聘成本將大大減少,企業效率因專業化生產而大幅提高,整個產業技術水平因知識革新和技術外溢得到增強,所有這一切都促使臨空經濟區生產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使臨空經濟自我增強機制得到充分發揮。
一般情況下,與機場聯系緊密度高的經濟單元布局于距離機場較近區域獲得較大收益,與機場聯系緊密度較低經濟單元布局于距離機場較遠區域也能夠獲得較大收益。對于一般企業而言,機場附近的土地成本是昂貴的,距離機場越近,土地價值越高租金越高,因此,布局于距離機場較近區域的企業承擔較大成本,布局于距離機場較遠區域的企業承擔較小成本。產業的布局根據成本—收益原則進行,不同位置具有不同凈收益,企業會根據各自的需求于其能夠獲得較大凈收益區域確定企業地址。產業布局最終會形成環繞機場的圈層結構,不斷以機場為中心向外輻射,經過產業布局的不斷優化調整,最終形成以機場為核心、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樞紐經濟。
城市依托機場等交通設施聚集到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將“流量”轉化為“留量”成為樞紐城市開展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臨空經濟是機場超出單一交通運輸功能、人流的消費促進的產物,所以臨空經濟的發展與人流的關系更為密切。為了體現機場人流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特地選取了發展比較成熟的交通樞紐城市進行比較分析。

圖1 樞紐流量與GDP擬合分析
如上圖所示,五個城市的機場客運量與GDP數據擬合分析顯示,機場客運量與GDP的相關系數r=0.801616,高度正相關。西安處于臨空經濟的起步階段,作為中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沒有把人流充分轉換為經濟發展要素,客運量未與經濟深度融合;成都和青島處于轉型階段,青島相對于成都的樞紐作用弱,但其對樞紐流量的利用程度要強于成都;深圳和北京處于臨空經濟的騰飛階段,這一時期,樞紐城市成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極,輻射帶動周圍區域
的經濟增長。深圳和廣州帶動的珠三角經濟圈與北京帶動的京津冀經濟圈、上海帶動的長三角經濟圈成為我國最強勢的三大經濟圈。對于國內其他樞紐城市,趕超三大經濟圈是不太現實的,但是借鑒他們的發展經驗,突破“流量”變“留量”的轉化瓶頸,定能突破當前經濟的發展水平。
臨空經濟其本質上是增長極。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在于知識、技術的不斷創新,而創新性主要集中于一些重要的企業或部門。當“推動型”產業增加其產出時,形成類似磁極的增長極,能夠帶動與其關聯的產業大幅度增加產出。
自下而上的市場力量和自上而下的政府誘導培育都可以促進經濟區域增長極的形成,無論是出于哪種原因,在區域經濟增長極建立的初始階段,通過借助推動型產業的快速增長、形成規模經濟,使增長極區域達到較高的收入和利潤率水平。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增長極理論的擴散效應將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在學習示范效應、產業關聯效應、規模經濟弱化和過度集聚不經濟的影響作用下,區域增長動力以經濟增長極為中心向外發散,從而帶動腹地經濟快速向好發展。城市規劃應當針對當地不同的產業需求,因地制宜培養特色經濟,著重于產業鏈的中高端環節,傾向于外向服務型產業,搭上“一帶一路”倡議的順風車,與時俱進,發展經濟。
“一帶一路”倡議下,通過對臨空經濟樞紐作用分析,可以提供給國內眾多對臨空經濟躍躍欲試的城市以理論支撐,國內臨空經濟的迅速發展必然會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讓更多的國家相信“一帶一路”的力量,相信中國的力量。
[1]吳俊江,張鳳巖,秦冬梅.大慶發展臨空經濟的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6(19).
[2]張之峰,等.“一帶一路”沿線城市臨空經濟比較分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7(10).
[3]李萌萌,張之峰,單爽爽.基于“政府主導市場化”精準扶貧路徑的創新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7(08).
[4]楊平,張之峰.“中等收入陷阱”的發生機理——基于交易費用視角[J].現代商業,2016(10).
[5]李萌萌,張之峰.“一帶一路”戰略視閾下中國“軟實力”與“巧實力”提升策略研究[J].長江叢刊,2017(27).
[6]滕林山.青島新機場臨空經濟的發展思路[J].中國市場,2014(10).
[7]曹允春,席艷榮.臨空經濟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借鑒[J].商場現代化,2009(03).
[8]王秋實.基于影響因素分析的區域臨空經濟發展和臨空經濟區建設的評價[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