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周素蓉+包芙蓉+陳順玲
【摘要】 目的:探討臨床護士疲勞與焦慮及職業倦怠的關系。方法:應用疲勞量表-14、焦慮自評量表SAS、職業倦怠量表及自編的調查問卷對271名護士進行調查,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差異性分析和相關分析。結果:不同疲勞水平的護士焦慮程度和職業倦怠程度有顯著性差異,焦慮、職業倦怠得分越高的護士疲勞程度越高。相關分析顯示疲勞與焦慮水平、職業倦怠呈顯著正相關(P<0.05)。結論:護士有較高的疲勞、焦慮及職業倦怠發生率,疲勞和焦慮與職業倦怠密切相關,焦慮和職業倦怠容易導致護士疲勞的發生,焦慮和低成就感對護士腦力疲勞影響顯著。
【關鍵詞】 護士; 疲勞; 職業倦怠; 焦慮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nurse fatigue,anxiety and job burnout.Method:271 nurses were investigated by fatigue scale-14,Self-Rating Anxiety Scale,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and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of data wer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by SPSS 16.Result: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xiety and job burnout of nurses with different level of fatigue,and the nurses with high score of anxiety and burnout had a high level of fatigue.The correlation analyze data show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nurses fatigue,anxiety and job burnout(P<0.05).Conclusion:Clinical nurses have high incidence of fatigue,anxiety and job burnout,the fatigue,anxiety and job burnout has a close correlation,anxiety and low level sense of achievement has an significant effect on mental fatigue of nurse.
【Key words】 Nurse; Fatigue; Job burnout; Anxiet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han,Guanghan 618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23.020
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壓力,如超負荷的工作狀態,長期緊張的腦力勞動,復雜的人際關系,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等等[1]。這些壓力和應激都可能會導致護士疲勞、職業倦怠和焦慮的發生。有研究顯示護士急性疲勞的發生率為100%,慢性疲勞的發生率為98.62%[2]。如果護士長期處于疲勞狀態得不到緩解,將可能導致疲勞綜合征[3]。護士疲勞不僅關系著護士的身心健康、職業滿意度,還關系著病人的護理安全。據調查83%的護理差錯事故與疲勞有關[4]。而職業倦怠是由工作壓力引起的以身心極度疲憊為主要標志的綜合反應,典型癥狀是疲勞、工作興趣缺失,工作動力不足[5]。隨著工作倦怠的加重,個體的焦慮等負性情緒程度會增高,甚至有可能會引發慢性疲勞的軀體癥狀[6]。理論上可以推測護士疲勞與焦慮及職業倦怠有著密切的關系,但目前鮮有關于護士疲勞與焦慮和職業倦怠的相關研究。本文旨在探討疲勞、焦慮和職業倦怠的相互影響和關系,以便建構更好的護士疲勞風險管理方案。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調查對象為德陽地區一所三級醫院的臨床護士。其中女269名,男2名,年齡19~54歲,
平均(31.45±8.10)歲,護齡1~37歲,平均(10.65±8.78)歲。其中中專47名(17.3%),大專181名(66.8%),本科43名(15.9%)。護士116名(42.8%),護師112名(41.3%),主管護師40名(14.8%),副主任護師3名(1.1%)。
1.2 方法 2016年6月將全院非值班的臨床護士召集在一起,在取得護士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使用統一的指導語,20 min內完成并收回問卷。共收回289份問卷,將填寫不全及選擇同一答案的問卷剔除掉,共得到271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3.8%。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由四部分組成:(1)自編的護士基本情況調查表,包括科室、年齡、工作時間、是否上夜班、婚姻家庭狀況等。(2)疲勞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由英國Kings College Hospital心理醫學研究室的Chalder等[7]于1992年研制,用于測定疲勞癥狀的嚴重性及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篩選疲勞病例。該量表有14個項目,第1~8項反映軀體疲勞,9~14項反映腦力疲勞,均采用從0~1分兩點計分,疲勞總分值是軀體加腦力疲勞分數之和,分數越高,反映疲勞程度越重。相關研究使用該問卷對1901名護士進行調查,并對該問卷進行信度檢驗,14個條目的Cronbachs在0.7449~0.7953,總的Cronbachs為0.7725,折半系數為0.7725,說明該量表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3)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8]于1971年編制,用于評定焦慮的主觀感受。由20個項目組成,采用從1~4分的4點計分。按照中國常模結果,50分作為焦慮癥狀的分界值,50~59分表示輕度焦慮,60~69分表示中度焦慮,>70分表示重度焦慮。(4)Maslach職業倦怠調查通用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由Michael Leiter教授研發,由李超平等[9]修訂,分為三個部分,共有15個項目。情感耗竭是職業倦怠的壓力維度,包括5個項目,特征是缺乏活力,表現出過度疲憊、沒有工作熱情;去人性化是職業倦怠的人際關系維度,有4個項目,特征是表現出冷漠、缺乏同情心的態度;低成就感屬于職業倦怠的自我評價維度,有6個項目,特征是不勝任感,體會不到成就感,對所從事工作的意義評價降低。所有題項均采用從0~6的7點計分,前兩部分采用正向計分,第三部分低成就感采用了反向計分,均是分數越高,職業倦怠程度越高。李超平等[9]對量表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發現量表具有良好的構想效度和內部一致性,情緒衰竭,玩世不恭和低成就感落三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8、0.83、0.82。endprint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錄入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71名護士疲勞、焦慮、工作倦怠現狀 對調查問卷進行描述性統計,271名護士軀體疲勞得分(4.92±2.17)分,腦力疲勞得分(2.88±1.60)分,疲勞總分(7.80±3.34)分。焦慮標準分為(46.26±8.72)分。工作倦怠三個維度分別為情緒耗竭得分(10.69±6.67)分,去人格化得分(6.28±4.10)分,低成就感得分(13.61±7.83)分。
2.2 不同疲勞水平護士的焦慮、職業倦怠差異性分析 將疲勞總分7分作為分界點,將271名護士分成疲勞總分>7分和≤7分兩組,>7分組的百分比為53.5%(145/271)。>7分組焦慮、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的得分均高于≤7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不同焦慮水平護士疲勞差異性分析 以50分為分界點,焦慮發生率為34.3%,按照不同的焦慮水平,將所有護士分為無焦慮(65.6%)、輕度焦慮(26.1%)和中度焦慮(8.1%)三組。三組護士疲勞三維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輕度焦慮和中度焦慮的護士在疲勞三維度的得分均高于無焦慮組護士,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度焦慮護士疲勞三維度的得分均高于輕度焦慮組護士,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不同職業倦怠水平的護士疲勞、焦慮差異性分析 將職業倦怠三個維度的得分相加得到職業倦怠總分,再將總分除以15,求出平均分,平均分乘以20(換算成100標準分),得到的總分<50分,為組1,表示工作狀態良好;總分50~75分,為組2,存在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需要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總分75~100分,為組3,建議休假進行一段時間調整。職業倦怠的發生率為29.2%(79/271),職業倦怠水平高的組疲勞和焦慮水平高于職業倦怠水平低的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兩分析顯示,組2和組3軀體疲勞、腦力疲勞、疲勞總分和焦慮標準分均高于組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2和組3以上四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臨床護士疲勞與焦慮、職業倦怠的相關分析 腦力疲勞與焦慮、情緒耗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均呈顯著正相關,軀體疲勞與焦慮、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呈顯著正相關,與低成就感不相關。疲勞總分與焦慮、情緒耗竭、去人格化顯著正相關,與低成就感正相關。焦慮與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見表4。
3 討論
護士具有較高的疲勞、焦慮和職業倦怠發生率。在本研究中疲勞發生率為54%,護士的焦慮發生率為34%,職業倦怠率為29%。文獻[11]報道,疲勞的發生率是57.5%~69.11%,護士疲勞得分明顯高于健康人群。曹麗娟[12]的研究中護士焦慮率為40%,其中以40~49歲年齡段最為嚴重。在周榮慧等[13]關于護士職業倦怠的綜述中,我國護士的職業倦怠發生率為55.1%~59.1%。本研究中所調查的被試疲勞和焦慮、職業倦怠水平略低于既往的研究,但不可忽視的是仍有較高的發生率。原因可能是護理工作常常需要付出較多體力勞動,并且還需要應對一些突發和應急的情況,加班和超時工作是很常見的事。同時護理工作也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關系著病人的生命安全,需要反復查對。護士每天面對病人的痛苦,無助和沮喪,容易產生焦慮、共情疲勞、心理上的倦怠感。護士從事的是助人的工作,但護士的心理健康卻常被忽視。護士的疲勞、焦慮和職業倦怠密切相關。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護士疲勞、焦慮和職業倦怠密切相關,且相互影響。疲勞水平高的護士有較高的焦慮和職業倦怠得分,而焦慮和職業倦怠得分高的護士也有較高的疲勞水平。護士疲勞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個過程,在一個護理工作時段內產生的疲勞,如果經休息后不能緩解,時間超過6個月,將可能出現疲勞綜合征[14]。由此可見對護士疲勞的干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目前在疲勞的概念、分類,特別是疲勞監測上,還沒有統一的方法[15]。客觀上,軀體疲勞可以通過力竭性體力任務反應(如最大攝氧量)進行測試,,腦力疲勞可以通過力竭性認知任務反應測試。但現實中很難對護士疲勞進行客觀實時的監測,有研究認為心理疲勞即職業倦怠感,并通過職業倦怠量表進行測試[16]。因此,對職業倦怠和焦慮的監測有利于更好地識別和監測護士是否疲勞。本研究發現,除對疲勞得分較高的護士外,對有較高焦慮和職業倦怠水平的護士也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篩查和疲勞風險干預。
焦慮和低成就感對護士腦力疲勞影響顯著。輕度焦慮和中度焦慮的護士在軀體疲勞上的差異不顯著,但腦力疲勞卻有顯著性差異,低成就感的護士腦力疲勞程度也越高。腦力疲勞是指一種缺乏動機與警覺的主觀感覺,其主要表現為頭腦昏沉,注意力不易集中,思考困難、健忘、工作績效下降且易出差錯等,它也是亞健康狀態的主要表現之一[17-18]。如果焦慮等負性情緒將導致護士的腦力疲勞,那增加情緒調節能力,減少負性情緒的產生,將能夠減輕護士的腦力疲勞。一些研究已經證實,如通過情緒管理、巴林特小組、護士溝通技巧培訓能夠減輕護士的工作壓力和焦慮,降低醫務人員的職業倦怠感[10,19-20]。
綜上所述,護士具有較高的疲勞、焦慮、職業倦怠發生率,對護士的身心健康和護理安全有不利的影響,且護士疲勞、焦慮與職業倦怠顯著相關。管理者及個人應重視護士情緒管理和職業倦怠干預,以期更好地進行護士疲勞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1]敖薪.國內護士壓力研究現狀與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7):1-3.
[2]方進博,邱昌建.護士職業疲勞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9,24(1):1-4.endprint
[3]侯繼玲,李小英.護士易患慢性疲勞綜合征[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7):301.
[4] Kahriman ?,?ztürk H.Evaluating medical errors made by nurses during their diagnosis,treatment and care practices[J].J Clin Nurs.2016,25(19-20):2884-2894.
[5]張金美,張理義.職業倦怠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研究,2011,38(2):107-110
[6] Pamela J M,Mervin D L.Differential impact of administrative,organizational,and personality factors on teacher burnout[J].Teaching Teacher Educ,1989,5(4):337-353.
[7] Chalder T,Berelowitz G,Pawlikowska T.Development of fatigue scale[J].J Psychosom Res,1993,37(2):147.
[8] Zung W W K.A F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J].Psychosomatics,1971,12:371-379.
[9]李超平,時勘.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3,35(5):677-684.
[10]姜靜媛,胡海.情緒管理緩解醫務人員職業倦怠的作用[J].華西醫學,2016,31(6):1035-1037.
[11]薛慧,戴新娟.護理人員疲勞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2,27(12):92-94.
[12]曹麗娟.護士焦慮現狀調查及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10):915-917.
[13]周榮慧,郭秀花.護士職業倦怠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護理管理,2007,7(2):57-59.
[14] Holmes G P,Kaplan J,E Gantz N M,et al.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working case definition[J].Ann Iternn Med,1988,108(4):387-389.
[15] Drake D A,Steege L M.Interpretation of ospital Nurse Fatigue Using Latent Profile Analysis[J].ANS Adv Nurs Sci,2016,39(3):E1-E16.
[16]張為力.心理學研究的七個方向.以運動性心理疲勞為例[J].體育科學,2010,30(10):3-7.
[17]曹雪亮,苗丹民.腦力疲勞評定方法現狀[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6,27(4):382-384.
[18]張桂欣,許軍.亞健康的測量[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1):923-925.
[19]查貴芳,劉苓.巴林特小組對綜合醫院臨床醫師職業倦怠、情緒干預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8):1213-1215.
[20]陳素坤,王秋霞.護士職業壓力與心理適應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9):659-662.
(收稿日期:2016-12-12) (本文編輯:康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