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要】 目的 分析肺動脈栓塞診斷中應用螺旋CT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60例肺動脈栓塞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常規組, 各30例。常規組實施常規CT檢查, 實驗組實施CT肺部血管造影檢查, 觀察比較兩組圖像質量、血管噪聲值與軟組織噪聲值評分。結果 實驗組圖像質量評分為(8.6±0.4)分, 血管噪聲值評分為(6.2±1.1)分, 軟組織噪聲值評分為(6.3±1.3)分;常規組圖像質量評分為(5.6±0.3)分,
血管噪聲值評分為(8.9±1.0)分, 軟組織噪聲值評分為(8.5±1.2)分。實驗組圖像質量、血管噪聲值與軟組織噪聲值評分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2.86、9.95、6.81, P<0.05)。結論 肺動脈栓塞診斷過程中采用CT肺部血管造影術臨床效果更好, 該檢查具有快速、無創及有效等特點, 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肺動脈栓塞;螺旋CT;應用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6.027
肺動脈栓塞疾病發病率較高, 肺動脈栓塞疾病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 極易出現漏診及誤診的現象[1-3], 對肺動脈栓塞進行早期診斷及治療能夠有效降低肺動脈栓塞疾病的發生率。臨床上對肺動脈栓塞的檢查多采用螺旋CT方式, 能夠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準確度。本次選取2016年6月~2017年7月在本院進行就診的肺動脈栓塞患者60例作為觀察對象, 分析螺旋CT在肺動脈栓塞病癥檢查當中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7月在本院就診的60例肺動脈栓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常規組, 每組30例。實驗組男16例, 女14例, 年齡26~76歲,
平均年齡(52.8±7.7)歲。常規組男17例, 女13例, 年齡27~77歲, 平均年齡(53.1±8.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均采用64排螺旋CT檢測, 螺旋CT參數設置為管電壓為120 kV, 電流設置為240 mA, 層厚設置為5 mm, 層距設置為5 mm。
1. 2. 1 常規組 采用常規CT檢查。
1. 2. 2 實驗組 采用肺部血管造影CT檢查。患者仰臥, 采用高壓注射器, 通過患者肘靜脈進行15 ml非離子型對比劑碘佛醇(350 mg碘/ml)注射, 靜脈推注的速度控制在3.5 ml/s,
確保延時掃描準確度, 并且在患者肘靜脈位置進行時間-密度的曲線測定, 在推注60 ml非離子型對比劑碘佛醇之后進行原始數據的重建, 采取最大密度的投影、曲面的重建及容積的再現、多平面的重建等圖像處理技術。對采集的圖像進行分析。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CT檢查圖像的質量評分、血管噪聲值與軟組織噪聲值評分, 每項指標評分均為10分。圖像質量評分越高表明檢查質量越好, 血管噪聲值與軟組織噪聲評分越高表明血管噪聲與軟組織噪聲越
強[4-6]。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圖像質量評分為(8.6±0.4)分, 血管噪聲值評分為(6.2±1.1)分, 軟組織噪聲值評分為(6.3±1.3)分;常規組圖像質量評分為(5.6±0.3)分, 血管噪聲值評分為(8.9±1.0)分,
軟組織噪聲值評分為(8.5±1.2)分。實驗組圖像質量、血管噪聲值與軟組織噪聲值評分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2.86、9.95、6.81, P<0.05)。
3 討論
隨著醫療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 影像技術不斷應用于臨床檢查, 常用的影像檢查方式主要為CT、磁共振及血管造影等技術, CT是臨床應用最多的影像學技術。肺動脈栓塞病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而對肺動脈栓塞的診斷多采用肺動脈造影技術, 肺動脈造影技術的診斷準確度較高, 對患者的身體會產生創傷性, 且臨床并發癥較多。相關研究報道[7-10], 螺旋CT對肺動脈栓塞病癥的診斷準確度較高, 且掃描的速度較快, 后處理技術較為強大, 避免了常規性CT檢查性偽影較多及覆蓋范圍較少的缺陷, 能夠有效得到質量較高三維重建圖像, 有效提高診斷準確度。并且螺旋CT肺動脈血管造影檢查技術能夠在多角度、多層面等對肺動脈主干、分支血管等解剖的關系、血管狹窄位置與程度進行觀察, 增大投影密度、重建曲面及容積再現、多平面重建運用等, 避免漏診及誤診的現象[4]。
趙艷娥等[5]的研究顯示, 實驗組患者圖像質量評分、血管噪聲值、軟組織噪聲值指標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的研究結果與其基本相符:實驗組圖像質量評分為(8.6±0.4)分, 血管噪聲值評分為(6.2±
1.1)分, 軟組織噪聲值評分為(6.3±1.3)分;常規組圖像質量評分為(5.6±0.3)分, 血管噪聲值評分為(8.9±1.0)分, 軟組織噪聲值評分為(8.5±1.2)分。實驗組圖像質量、血管噪聲值與軟組織噪聲值評分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2.86、9.95、6.81, P<0.05)。實驗組各指標優于對照組, 說明在肺動脈栓塞疾病檢查診斷過程當中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能夠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準確度, 有助于對肺動脈栓塞疾病進行判斷, 促進肺動脈栓塞病癥的治療, 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肺動脈栓塞, 能夠有效提高CT檢查圖像質量, 降低血管對檢查的圖像噪聲影響、軟組織對檢查圖像噪聲影響, 提高檢查綜合質量, 有助于更清晰的觀察到肺動脈栓塞疾病狀況。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肺動脈栓塞疾病診斷準確度高, 原因在于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的掃描速度快、分辨率極高、后處理功能較為強大特點, 且對患者身體沒有創傷性, 提高了檢查診斷的安全性, 降低了檢查損傷性, 有助于臨床檢查診斷工作的順利進行, 提高臨床治療效率。
綜上所述, 肺動脈栓塞診斷過程當中采用CT肺血管造影術檢查有明顯的臨床效果, 檢查具有快速、無創及有效等特點, 能夠有效降低檢查對患者身體的創傷性, 提高檢查時效性, 促進臨床診斷治療, 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學梅, 馬麗婭, 張進華, 等. 低劑量、等滲低濃度對比劑CT肺動脈血管成像技術在診斷肺動脈栓塞中的應用研究.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4, 48(10):811-815.
[2] 姜永宏, 劉正華, 張玉婷, 等. CT肺動脈栓塞指數與右心功能及動脈血氣分析指標的相關性研究.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6, 32(12):1864-1866.
[3] 竇瑞雨, 李想, 劉琨, 等. 自然呼吸下小劑量對比劑CTPA診斷肺動脈栓塞. 放射學實踐, 2016, 31(9):808-812.
[4] 胡曉鵬, 武恒朝, 王堅, 等. 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隱性肺動脈栓塞的治療和預后.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4, 30(2):68-70.
[5] 趙艷娥, 周長圣, 唐春香, 等. 基于雙能量CT肺灌注成像的相對強化值評估肺動脈栓塞短期預后的價值. 放射學實踐, 2016, 31(9):804-807.
[6] 劉波, 劉成偉, 何蕾, 等. CT肺動脈栓塞指數與危險分層的相關性分析. 心肺血管病雜志, 2015, 34(6):448-451.
[7] 尚璇. 多層螺旋CT在肺動脈栓塞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5, 21(18):2692-2693.
[8] 張晨穎. 多層螺旋CT在肺動脈栓塞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漢文版), 2015, 21(5):431-435.
[9] 顧萃華. 多層螺旋CT在肺栓塞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3(17):45-46.
[10] 劉麗媛, 王文革. 多層螺旋 CT 肺動脈血管造影檢查在診斷肺動脈血管栓塞中的臨床應用價值評價. 大家健康旬刊, 2014(3): 53.
[收稿日期:2017-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