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
【摘要】 目的 探索手術室護理在預防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120例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 觀察組患者采用手術室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切口感染率、滿意度、愈合程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為1.67%(1/60);甲級愈合率為96.67%(58/60)、乙級愈合率為3.33%(2/60)、丙級愈合率為0;護理滿意度為98.33%(59/60), 其中非常滿意34例, 較為滿意25例, 不滿意1例。對照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為13.33%(8/60);甲級愈合率為80.00%(48/60)、乙級愈合率為20.00%(12/60)、丙級愈合率為0;護理滿意度為75.00%(45/60), 其中非常滿意25例, 較為滿意20例, 不滿意15例。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術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對照組、愈合程度優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效果顯著。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人工關節置換術;切口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6.112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 人工關節置換術開始廣泛用于臨床, 屬于重建關節功能重要手段, 主要是通過特殊設計, 將假體取代受損膝關節, 從而恢復膝關節功能, 緩解膝關節疼痛感, 避免關節病變加重, 減輕患者經濟壓力和心理負擔。但治療過程中, 可因各種原因引起切口感染, 從而延長傷口愈合時間, 增加住院費用[1]。而本文旨在探索不同護理方式在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臨床意義, 具體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12日~2017年4月12日期間收治的120例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60例。入選標準:①患者均存在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適應證;②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實驗, 且簽署協議書;③患者均能夠配合醫務人員完成各項檢查、治療、護理工作;④患者資料均齊全。觀察組患者中, 男23例, 女37例;平均年齡(65.18±3.26)歲;疾病類型:8例風濕性關節炎, 52例骨性關節炎。對照組患者中, 男24例, 女36例;平均年齡(65.54±3.89)歲;疾病類型:7例風濕性關節炎, 53例骨性關節炎。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 包括手術知識宣教、心理疏導、環境清潔。觀察組患者采用手術室護理干預, 要點如下。①術前準備:為了降低患者皮膚上細菌率, 可在手術前3 d沐浴時, 使用沐浴露或抗菌肥皂進行擦拭, 對于無法沐浴患者, 可實施局部清潔, 例如使用電動剃須刀清潔局部毛發。在手術前1 d將三套膝關節器械送至手術室無菌間, 同時還需加強手術室的環境改善, 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30 min,
需開啟空氣凈化, 維持室內溫度、濕度, 將空氣中細菌含量控制為<180 cfu/m3, 從而保證手術室的清潔度, 降低切口感染幾率[2]。②術中護理干預:加強醫務人員手消毒、殺菌, 并穿戴好醫用口罩、防護服、無菌手套, 在實施接觸性操作時, 需嚴格秉持著無菌原則, 禁止將人工假體接觸受損肢體, 并在手術結束后, 將敷貼保護膜貼于切口周圍, 從而降低感染率, 必要時, 可選擇合適的清洗液, 清洗創面[3]。同時在手術結束后, 將器械直接清洗消毒, 再進行高壓處理, 以免器械殘留多余蛋白質。③醫務人員護理:盡可能優化手術流程, 合理安排手術出入次數和人數, 且在手術前, 護理人員需向患者講解術中注意事項和詳細的手術流程, 從而讓患者有心理準備, 并調節自身情緒, 提高患者舒適度, 同時還需加強患者術中生命體征變化觀察, 以免意外事件的發生。
④提高手術技巧:若組織長時間暴露于空氣內, 可增加感染幾率, 同時手術時間延長, 也可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 進而增加感染幾率。因此需選擇專業技能強、責任心強的醫務人員完成手術操作, 且要求護理人員熟悉醫生習慣, 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 準確傳遞器械, 縮短手術時間。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切口感染率、滿意度、愈合程度。愈合程度:分為甲級、乙級、丙級, 丙級愈合:需切開引流愈合, 切口發生化膿反應;乙級愈合:切口發生破裂、紅腫等現象, 且皮膚壞死, 但未出現化膿現象;甲級愈合:切口愈合良好。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定, 調查問卷總分為100分, 分數>80分為非常滿意, 60~80分為較為滿意, <60分為不滿意, 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較為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為1.67%(1/60);甲級愈合率為96.67%(58/60)、乙級愈合率為3.33%(2/60)、丙級愈合率為0;護理滿意度為98.33%(59/60), 其中非常滿意34例,
較為滿意25例, 不滿意1例。對照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為13.33%(8/60);甲級愈合率為80.00%(48/60)、乙級愈合率為20.00%(12/60)、丙級愈合率為0;護理滿意度為75.00%
(45/60), 其中非常滿意25例, 較為滿意20例, 不滿意15例。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術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對照組、愈合程度優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人工關節置換術能夠緩解患者受損關節的疼痛感, 屬于一種置換方法, 通過人工假體置換受損關節, 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方式, 能夠加快患者膝關節肢體功能恢復,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且隨著相關報道的增多, 可發現其適用人群較廣, 但術后小部分患者可因護理不當, 出現切口感染現象, 從而加重患者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 影響患者滿意度[4-9]。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 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為1.67% (1/60);甲級愈合率為96.67%(58/60)、乙級愈合率為3.33%(2/60)、丙級愈合率為0;護理滿意度為98.33%(59/60), 其中非常滿意34例, 較為滿意25例, 不滿意1例。對照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為13.33%(8/60);甲級愈合率為80.00%(48/60)、乙級愈合率為20.00%(12/60)、丙級愈合率為0;護理滿意度為75.00%(45/60), 其中非常滿意25例, 較為滿意20例, 不滿意15例。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術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對照組、愈合程度優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手術室護理對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通過分析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臨床特點后, 本院實施了手術室護理干預, 其能夠規范護理人員手術步驟和流程, 不僅為患者提供舒適、優質、安全的手術環境, 還能夠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通過各項護理措施的實施, 能夠提高切口愈合效果, 降低術后感染率, 加快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時間, 且能夠在無形中提高手術室護理技能水平, 完善護理人員整體專業素質, 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從而促使患者更加配合醫務人員完成各項操作, 加速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時間, 縮短住院時間, 有利于減輕經濟壓力[10]。
總之, 手術室護理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個性化等特點, 用于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中, 能夠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率, 提高滿意度, 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程宗燕, 楊麗娜, 熊晏群, 等. 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策略的手術室護理干預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 成都醫學院學報, 2017, 12(4):514-516.
[2] 卜玲. 高齡患者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手術室護理.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20):155-156.
[3] 趙敏. 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 安徽醫藥, 2015, 19(11):2237-2239.
[4] 花蕾. 手術室護理用于改善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傷口疼痛中的效果.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2(9):41-42.
[5] 張銳, 王飛, 肖巖, 等. 手術室護理干預對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感染的預防效果研究.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6): 1359-1361.
[6] 劉越康. 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手術室護理措施. 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8, 10(2):242-243.
[7] 彭少萍. 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手術室護理. 全科護理, 2014, 12(6):494-495.
[8] 申玉華. 手術室護理干預在預防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32):213-214.
[9] 劉媛, 葉紅華, 劉蘇慧. 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手術室護理措施. 健康必讀(旬刊), 2012(1):52.
[10] 趙元玲. 探討規范手術室護理對關節置換手術感染的影響.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12):240-241.
[收稿日期: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