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毓新 王楠 胡齊琪
摘 要:陜西師范大學“資助育人文化工程”是學校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扶貧攻堅戰略思想,體現教育公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資助育人全過程,堅持把“立德樹人”貫穿融入資助工作始終的一項育人文化工程,至今已實施17載。本文主要論述了該工程的實施過程,對工程實施的特色和成效進行凝練,進而對高等學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精神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資助育人 工程 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c)-0200-03
1 資助育人文化工程實施的目標與思路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在服務引導中加強思想教育。陜西師范大學以精準資助為手段,以全面育人為目標,樹立了“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理念,積極探索實施“資助育人文化工程”,在對學生實施經濟資助的同時,對學生實施“精神資助”,通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心理焦慮和情緒孤獨,教育培養學生實踐核心價值觀,能夠“受助思源、獲獎思進、傳遞愛心、回報社會”,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使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2 資助育人文化工程實施的方法與過程
2.1 確立資助育人理念,構建育人文化之魂
為了推進資助育人工作的內涵式發展,形成資助育人文化,加強對受助學生的教育引導,學校在2000年就確立了“受助思源、獲獎思進、傳遞愛心、回報社會”的工程實施理念,成為推動學校資助工作開展、傳承育人文化的精神之魂。“受助思源”旨在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資助的同時,常懷著感恩之心,時刻銘記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給予他們的關心與呵護;“獲獎思進”旨在教育學生獲得各類獎助學金的同時,弘揚學校辦學74年以來積淀的“擁書自雄,抱道不曲”優良學風,樹立好學上進的志向;“傳遞愛心”旨在教育和培養學生不僅要深刻感受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所給予的關懷,更要將這種大愛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回報社會”旨在教育和引導學生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感,勇于擔當,積極參加校內外志愿服務及公益活動,用自己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過硬的綜合素質報效國家、服務人民、回報社會。
2.2 完善資助育人體系,凸顯育人文化導向
“資助育人文化工程”既強調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個“點”,更注重鼓勵優秀學生進而引領青年學子健康成長這個“面”,做到“制度設計合理、政策導向明顯、資助政策完備”,根據受助學生的地區差異和個性化需求,設立針對性強的資助項目,強調育人工作的文化導向。各類獎學金項目主要用于獎勵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旨在鼓勵學生通過認真研究和勤奮學習成為新時代創新型人才;各類助學金項目主要用于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旨在為學生緩解生活壓力,幫助他們自立自強、安心學習、勵志成才;基層就業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項目則主要用于鼓勵學生到艱苦地區和基層單位就業。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分類制定了資助政策,同時,精心設計了“微愛.遠行”等多種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的資助項目。
2.3 加大資助育人投入,發揮育人文化實效
為了拓寬學校“資助育人文化工程”的受益面和覆蓋面,學校通過加大經費投入、提高補助標準,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真正促進育人文化實效的發揮。學校設立捐贈配比政策,對社會各類捐贈資金設立的獎助學金,按照其資助總金額20%的比例配比資助經費,以擴大該資助項目的影響力和受助面。同時對學院爭取捐贈項目基金實行40%的配比激勵政策,激發了學院為學生爭取資助項目的積極性。學校每年投入約450萬元,把每月發放的非師范生“糧油副食補貼”更名為“非師范生生活補助”,將資助標準從每人每月28.8元提高到60元;每年投入60余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提高“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先進班集體”等項目的獎勵標準。上述獎助標準的提高,擴大了學生的受益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競爭意識,為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保駕護航。另外,學校每年投入50余萬元設立非師范生困難補助專項基金,用于非師范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臨時補助;每年投入20萬元為學生設立專項應急救助資金,確保每一位遭受意外傷害或突患重大疾病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2.4 創新資助育人模式,深化育人文化內涵
學校不斷創新資助育人模式,通過設計個性化的資助方案、實施發展成才計劃、引導學生進行志愿服務、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等方式,深化育人文化的內涵,教育引導受助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制定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外語學習資助獎勵方案,出臺《高水平外語考試獎勵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制定學生學業單項獎獎勵辦法,鼓勵學生夯實專業基礎,提升學習能力;設立“微愛·基金”“微愛·遠行”“微愛·助跑”等個性化資助項目,有針對性地助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實施了發展成才計劃,突出實踐導向,將原來零散的勤工助學崗位進行整合,實施模塊化管理和項目化運作,主要分為實踐創新項目、科研創新項目及志愿服務項目3個模塊,每年劃撥50萬元設立“陜西師范大學勤助科研創新基金”,劃撥60萬元設立“陜西師范大學勤助實踐創新基金”。特別是學校為此制定并下發了《關于在資助工作中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實施意見》,要求每名學生每學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時間不少于15h,每學年不得少于30h,并以此作為學生申報各類獎助學金的必要條件之一,從制度上著力激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真正做到“受助思源、感恩回報”。學校精心策劃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受助學生知恩感恩,從2003年起,將每年4月確定為“誠信教育活動月”,以主題教育的形式在全校范圍內開展誠實守信宣傳教育活動,在校園里營造出“人人學習誠信、人人宣傳誠信、人人踐行誠信”的良好氛圍。
3 資助育人文化工程實施的成效及經驗
3.1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基
學校“資助育人文化工程”在服務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注重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困難,對受助學生進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三個有效”的結合。一是與學風建設相結合。學校在學風建設頂層設計,將資助育人納入重要內容,通過政策鼓勵、榜樣激勵,帶動優良學風養成。學校物理學與信息技術學院2011級受助學生譚聰偉,大學期間榮獲國家勵志獎學金,發表6篇SCI論文,保送到清華大學碩博連讀;計算機科學學院2013級受助學生張正,連續3年專業排名第一,榮獲國家獎學金,畢業前夕收到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東北大學和多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錄取offer。二是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學校引導并支持受助學生通過組建愛心社團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做貢獻、受教育、長才干。由學校受助學生組建的愛心社團,每年都會組織受助學生參與學校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和由校團委發起的“知識援助行動——城市家庭困難職工和農民工子女義務家教活動”,迄今已多次受到團中央、團省委的表彰。另外,作為愛心社團之一的自強社發起的“善行100”社會實踐活動曾受到中國扶貧基金會的表彰。三是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依托學校作為陜西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這一平臺,將解決學生經濟困難與精神幫扶、心理疏導有效結合,通過對受助學生開展團體輔導、個體咨詢的方式,有效解決受助學生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迷茫和心靈上的低谷,一定程度助力了受助學生健康成長。
3.2 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資助育人效果顯著
學校“資助育人文化工程”堅持資助與育人相結合,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的不懈追求。學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注重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知恩感恩、誠實守信、艱苦奮斗、互助共享的優良品質,不斷挖掘資助育人功能。2007—2016年,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各類獎助學金人數占總獲獎學生總數的80%以上;保送國內外知名大學進行學歷深造的達3000多人;涌現出以“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中國好人”榮譽獲得者張京京,“陜西省五四青年獎章”“陜西好人”榮譽獲得者劉煒,“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2016年里約殘奧會”乒乓球團體金牌、個人銀牌獲得者楊倩,被人民日報宣傳報道的基層就業典型徐文憑、被中國青年報報道“憑借一己之力,建起兩座學校”“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宋飛朝,獲得全國“助學、筑夢、鑄人”主題征文大賽一等獎、考入武漢大學攻讀研究生的常嘉玲,第一、二屆“國家資助 助我飛翔”全國勵志成長成才優秀學生典型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受助學生,充分體現了育人成效。
3.3 社會各界高度認可,做法經驗得到推廣
學校“資助育人文化工程”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是主管部門高度評價,并予以推廣。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以及陜西省教育廳的官方網站、相關報刊等都對學校資助工作的特色做法進行了專門報道推廣。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更是給予了學校資助工作“用心感受、用情溫暖、用愛記錄”的評價。二是主流媒體廣泛深入報道。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國內多家知名媒體對學校資助育人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全國資助管理中心微信平臺推出了“陜西師范大學助力學生成才夢,資助工作不放假”的主題推文;多年以來,學校為留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舉辦團圓宴、發放自制暖心月餅等慰問活動多次被新華網、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微信、環球時報官方微博微信、網易新聞等多家新媒體平臺報道,并獲得數百萬網友點贊支持。三是吸引了社會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參與,大量社會類助學金涌入學校,獎助金額由最初的幾十萬元發展到今天的幾百萬元,成為學校學生資助項目順利開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創新思想政治工作途徑和方法,努力開創學生資助文化育人工作新局面,學校的經驗和體會是:一是必須始終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資助育人工作的始終,著力推動解決受助學生的思想問題與實際困難相結合,為受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是必須注重培養受助學生的道德品質,緊緊圍繞“資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這個根本,不斷豐富并發展資助育人的工作模式和內涵,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四個正確認識”。三是必須積極搭建提升受助學生綜合素質的各類實踐平臺,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拓展育人途徑,全面培養和提高受助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受助學生獲得實現全面發展的機會。在新時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中,高校應當繼續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凸顯學生資助工作的政治責任和育人使命,以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為重點,深入推進資助育人文化工程順利實施,積極探索全員與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路徑,完成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
參考文獻
[1] 錢春霞.高校資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學思考[J].教育評論,2016(7):31-34.
[2] 姜沛民.育人為本 需求導向 提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實效[J].中國高等教育,2016(9):14-17.
[3] 劉衛鋒.從“資助助人”向“資助育人”轉變[J].中國高等教育,2016(8):42-44.
[4] 包家官.發展型資助育人——高校資助工作的發展趨勢[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5,29(1):72-75.
[5] 趙貴臣.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方式創新研究——堅持經濟扶貧與精神扶志相結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8):94-96.
[6] 王濤.資助中堅持育人 育人中創新資助——陜西師范大學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