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河
作文教學的低效乃至無效,仍是我們至今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教”而言,目前仍沒有一套有序合理、便于一線操作的教材。教師黑板上的即興命題、本子上的套話評語,仍是由來已久的“教”的現狀;就“學”而言,沒有一個有效的學法指導,使得學生被迫接受命題指令,湊滿字數是由來已久的“學”的現狀。這就讓作文的教與學在一個無效、低效的虛假狀態中運行。本文試圖從引導高中生進行自主作文學習方式改革,探討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努力追求“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的作文教學境界。
所謂自主學習,應該是這樣一種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前能確定目標,制訂計劃;學時能自我監控,調節學習進程和方法;學后能總結、評價,補救學習結果。自主的作文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且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貫穿整個作文過程的始終。
一、作文規劃中的自主學習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主要出現了重視“模仿”“思維”“過程”“興趣”等旨在探討作文教學序列化的成果。時至今日,作文教學的序列性探討卻進入一個失語期,由于缺失統一的作文教材,作文教學序列是各持己見、各自作為。列舉兩種代表性的作文三年規劃,有人教版教材式的,按能力點序列從“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開始三年作文教學;有按“文學類、論述類、實用類”新課標閱讀文體序列,詳細分解,交叉三種不同文體的能力訓練要點,對三種文體進行三年交叉作文教學。筆者認為,上述兩類作文規劃都有失偏頗。人教版教材的作文教學,仍作為閱讀教學附庸的面目出現,大多是靜態陳述性寫作知識,多維互動的程序性、策略性寫作知識幾近闕如;周曉天的規劃,沒有突出高中階段作文訓練的重點,三年規劃作文訓練點共36個,其中文學類訓練點就達23個。其實,上述兩類代表性的作文教學序列更主要的偏頗在于,只是著眼于教師一廂情愿地教作文,沒有或者說很少著力于學生真實地學作文。
作文教學的三年規劃,首先要有課堂教與學的三年規劃。就作文能力訓練點而言,高中階段應以記敘類、議論類和說明類文章的寫作訓練為主,文學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和實用類(計劃、總結、調查報告、求職演講)寫作為輔。雖然做這樣的分類有交叉分類和不同類分類的尷尬,但主要是基于目前作文課堂教學中實際內容和變革內容并存的教學現狀。目前,作文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仍是因襲傳統的記敘類文章和議論說明類文章的“老三篇”,但其變革內容已經關注到文學類和實用類的寫作教學。事實上,記敘類、議論類寫作是文學類、實用類文章寫作的基礎,記敘類、議論類文章的寫作應體現新課程的共同基礎性,文學類和實用類文章的寫作應體現新課程的多樣選擇性。
筆者在學生高一入學時,就以表格的形式下發作文教學能力點的三年規劃。高一偏重記敘類文章寫作;高二偏重議論類文章寫作;高三綜合提煉,著重從高考考點進行訓練。這是課堂教學重點,也是課堂作文自主學習前的規劃引導。課堂作文之外的周末和長假練筆,可以穿插進行文學類、實用類文體的合作性、探究性寫作訓練。
作文教學的三年規劃,要有課外學習的三年規劃。在尊重學生多樣選擇自主性的基礎上,筆者做了以下引導。
第一,名著閱讀內化寫作能力。從切身的作文教學體會出發,筆者高度認同“多讀比多寫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的論斷。高一學生剛入學,即以表格登記全班同學文學類文本閱讀情況,包括新課標規定的十部名著在內的文學類文本閱讀。表格中要求登記的有書目、擬讀完的時限等,讀完以后至少要寫一篇讀書心得。但除規定的十部名著外,讀什么,每個學生有不同的審美趣味,應充分尊重他們選擇的自主性。筆者規定學生要有逐日的美文摘抄,深有感觸還可附上一兩句點評,每兩周檢查一次。這一部分,學生自選動作和教師規定動作相結合。
第二,文學講座激發寫作熱情。每月舉辦一次文學寫作指導講座,或請作家、文學社教師親自上陣,擇優打印下發學生的文學創作作品。這一部分偏重學生的自選動作。
第三,素材積累驅動激揚文字。自主的素材積累,既為課堂作文教學服務,又為周末、長假自由練筆服務。教師可以引導素材積累的大方向,如按“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等。筆者任教江蘇省興化中學和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時,每日在黑板報左側張貼《揚子晚報》的“揚子時評”和《泰州晚報》的“每日時評”。此外,學生還可通過每日的新聞聯播和每周一次的閱覽室瀏覽獲取素材。每日有“每日百字簡評”,時間實在不夠的話,要有“每日一句話新聞”,每周末有“一周千字觀察”。至于素材來源,應體現各人積累、整合的自主性。
這樣的作文三年規劃,體現了幾個結合,如閱讀和寫作相結合,作文課堂教學和周末長假練筆相結合,大小作文相結合,記敘、議論類作文和文學、實用類寫作相結合。高一學生一入學就“公示”這樣的規劃,讓學生的自主作文學習有方向,容易養成習慣。
二、作文過程的自主學習
作文過程包括題目命制、素材收集、提綱擬定、寫作成文、修改潤飾、定稿成篇。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應在教者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題目命制
20世紀90年代,著名特級教師王棟生主編了一套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反作文”系列叢書,其中一個環節讓筆者啟迪良多,即他發動學生命制精選出1000多道好題目。確定題目是畫點文章的眼睛,一個好的題目往往能體現作者獨特的構思。為此,對于每屆學生,筆者先會發動學生瀏覽收集報刊、書籍里吸引人眼球的好題目。具體到作文課堂教學和周末、長假練筆時,有時筆者命制題目,有時僅僅提供題域由學生自主命題。無論是筆者命制題目還是學生自主命制題目,都要求一個“新”字。俗套的題域,往往因亮麗的命題而先成功一半。
2.素材收集
筆者會從多個渠道激發學生自主的作文學習意識。一是借助網絡,確定題域、題目后,要求學生借助網絡搜索篩選相關素材。二是借助自我整理的資料,前述“每日一句話新聞”“每日百字簡評”“一周千字觀察”就派上用場了。三是借助報刊。筆者所帶的班級常備的報刊有《語文教學通訊》《作文素材》《報刊文摘》《揚子晚報》(“揚子時評”)和《泰州晚報》(“每日時評”)等。
3.擬定提綱,寫作成文
高一學年的學生作文,筆者都明確要求課后完成,這里面有個提綱要請教師、同學提出參考意見的過程。強制學生當堂交稿,有時會出現趕鴨子上架、涂鴉交差的情形,使得學生寫作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發揮。高二年級時,作文題目仍是提前布置,但寫作成文原則上要求在規定的兩節課內完成。完成不了的,要寫書面申請,寫明理由,如構思偏離、行文卡殼。此時,教師要寬容學生的遲交。高三的所有作文都是當堂布置題目或題域,學生必須在兩節課內完成,但正文前要見到寫作的構思提綱。這既是考試需要,也是兩年作文學習自主性培養成自然的習慣。
4.修改潤飾,定稿成篇
寫作就是重寫和修改。這是筆者反復向學生宣講和現身說法的道理。筆者是一個寫作業余愛好者,常常把自己作品的初稿和定稿(常常是發表稿)對比印發給學生,這樣的現身說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地修改作文。此外,筆者規定每學期每人至少有1篇能發表在班刊(一學期兩期)上的“成品”。“成品”意識是筆者一入學就激發學生養成的作文意識,即一學期不在于追求作文數量的多,而要有反復修改而后“成品”的自主作文過程。
5.評價反饋
評價反饋的過程是一個互動對話的過程。能否自覺地與各個讀者群互動對話,體現的是作文學習的自主性。教師要設置恰當的互動對話情境,以激發學生作文學習評價反饋的自主性。
互動對話的讀者群包括教師、同學甚至家長,這是第一層級的讀者群。學生用心地習作后,我們會附有“老師互動對話”“同學互動對話”“家長互動對話”等欄目。在“老師互動對話”后還有“后續對話提示”,這是教師為引導各個讀者群和同學互動對話所做的提示。這樣的提示,既能體現此次訓練能力點的基礎性,又會體現這篇習作的個案性和特殊性。在所有對話后有“作者反饋”欄,是為對話的持續而設置的欄目,是為了強化作文學習評價反饋的自主性。因此,習作者要樹立寫作的讀者意識,這是習作互動對話的前提,也是作文學習評價反饋自主性的體現。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