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桂蘭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們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后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可見,轉化后進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我們在理論上不斷提升,在實踐中勇于探索,一定能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銹鐵也是會閃光的”。下面是我在教育工作中的一個真實案例。
小博是我班一個頑皮的男生。他自控能力差,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是擺弄學具,就是偷吃食物,有時還在地上撿東西、做鬼臉,逗得同學大笑。和同學在一起玩,誰要招惹他,他就會給予重重還擊。由于他多動,注意時間短,不愛學習,經常完不成作業,學習成績很差。
他性格的形成與他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系。父母離異,他現在和爸爸、奶奶在一起生活,而奶奶很少給他精神的幫助,只要他一犯錯誤,爸爸對他就是一頓暴打。
久而久之,他不怕挨打,也就不把犯錯誤當一回事了。而他最怕別人看不起他,因為他覺得沒有人會幫助他,所以他對任何問題都采用“武力解決”的方法。因為從小沒有接觸太多學習方面的引導,所以他對學習沒有興趣。
學困生轉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家長和教師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我嘗試進行家訪,與他的家長溝通。讓家長知道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孩子需要家長的愛,家長要幫助孩子成長,幫助增強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我嘗試利用班集體的愛,幫他樹立對學校學習生活的信心。因此,我召開了一次名為“獻出一片愛”的主題班會,讓同學們在生活上和學習上向他伸出友愛之手。
他家境困難,同學們為他拿來了嶄新的衣服,學習用品……他學習吃力,學習班長小超主動提出和他坐一張桌,幫助他提高學習成績。
小博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這也融化了他心中的堅冰。他有了在班集體中生活的自信心,增加了對教師的信任,與同學的感情距離也在不斷拉近。他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終于,我找到了突破口。
那天放學后,別的學生都回家了,他卻利用放學時間把班級一個掉腿的凳子修好了。我看到眼里,喜在心頭。我連忙走到他的跟前,撫摸了一下他的頭說:“你今天表現很好。”他不好意思地臉紅了,小聲說:“我啥都不行,總給你添麻煩。”我趕緊拉著他的小手坐下說:“小博,我觀察過,那天數學課應用題的第二種方法,你都能想出來,這說明你很聰明。”我又因勢利導說:“你奶奶腿不好,爸爸干活又那么累,你不要怨恨爸爸打你,他是希望你好,只要你肯用心學習,老師和同學會幫你的。”接著我又給他講了愛迪生、達爾文小時候也是差生,后來經過自己的努力都成才了。我說:“老師相信,如果你下決心努力學習,也會成為一個好學生的。”他激動地點著頭,眼睛里流露出了希望的眼神。從這以后,課堂上我多關注他,把簡單的問題讓他答,答對了就在班級讓同學們為他鼓掌。一句贊許的話語,一個關注的眼神,一個撫摸的動作……激發了他對學習的興趣。
他的同桌幫助他學習。他生活在愛的集體中,學習有上進心了。
在一次美術課上,他畫的小鳥很好。我趕緊給他爸爸打電話,告訴他小博的進步。他爸爸笑了,看到自己孩子有希望了,告訴我不再打孩子了,要和老師配合,把孩子管理好。
我又利用每天午休時間,在辦公室單獨輔導他。數學,把計算題算準;語文,把生字補上,并讓他每天回家把課文讀給家長聽。
在教師、家長和同學們的關心、關愛和幫助下,他找回了自信。他能和同學友好相處了,性格也變得活潑了許多。一個學期過去了,他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面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不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生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優點和特長。深挖后進生的形成因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教師對后進生要有愛心、耐心、信心,要抓反復,反復抓,抓到底,達到育人教書的目的。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呼蘭區康金第二小學)
編輯∕王劍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