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教師在職培訓要緊緊圍繞學生關鍵能力設置課程,把握關鍵能力體系,創新培訓方式,提升培訓實效。
關鍵詞:關鍵能力;教師在職培訓;基本要求
教師的在職培訓,從根本上來說,是用“貫穿一生的教育”來代替“管用一生的教育”,是為教師提供一種調整自己的教育思維和改變學習習慣的專業學習機會。然而,無論在培訓的內容和手段上,還有如何提高培訓的實效性一直是困擾在培訓過程中主要的問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在職培訓,要圍繞學生關鍵能力培養進行,創新培養培訓課程模式,不斷提高教師教育質量。
一、關鍵能力的內涵
《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
培養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具備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學會學習、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的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培養合作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過集體生活,學會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遵守、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
培養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嘗試、創新創造。
培養職業能力,引導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樹立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踐行知行合一,積極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
二、關鍵能力對教師在職培訓的要求
1.認知能力對教師在職培訓的要求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們一般所講的智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等。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主要依賴于人的認知能力。世界在不斷發展變化,知識更新時刻發生,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啟迪學生的智慧,要用自身的人格涵養學生的人格。“教師應該很好地掌握各種自然的和社會系統運轉的規律,懂得獲取什么信息和如何應用信息,應該具備幫助學生解釋迷惑、領悟到真意所在的能力,具有培養學生獲得真正創造力的能力,具有與人共事共同完成任務的能力。教師必須學習不輟,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新的挑戰使得他們的工作更艱難復雜,需要更多的知識。”
2.合作能力對教師在職培訓的要求
學會合作、學會共同生活是新時代學生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從根本上來說,承擔起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不是一位教師,而是整個教師團隊;不是一間教室,而是整個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絕不意味著教師個人的單打獨斗,而應當是在一個實踐共同體中的社會建構。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人類的學習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進行的,是一種社會活動。首先是作為社會合作的活動出現,然后才是個體內部進行的思維活動。不同的教師之間在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而合作與對話可以使差異成為一種資源——從不同的側面看待事物,形成更為豐富和趨近事物全貌的見解。同時,差異也就是合作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有研究表明,教師教學的新觀念大都是從自己的同伴那里學來的,在合作氛圍濃厚的學校,90%的教師這樣認為;在合作氛圍淡薄的學校,教學的思想狀態總體上往往停滯不前。
衡量合作品質的高低,關鍵指標之一就是,彼此在合作過程中可否生成一些新的理念和知識,以持續地支撐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因此,在職培訓既要引導教師個體修煉,更要創造條件,使教師主動地與他人合作,感覺到合作對自己專業發展的意義,而且也會盡最大可能避免合作中的淺層次對話交流問題,生成真正有意義的知識。
3.創新能力對教師在職培訓的要求
我們的教育必須努力把“創新”兩個字注入到青少年的精神內核,讓他們擁有創造的欲望。這就必須從改革教育思想著手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從封閉型教育走向創新教育,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在了教師的身上。教師的創新精神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顯得十分重要。
在職培訓中,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在思想觀念上,培養教師從傳統教育向創新教育發展。二是在教育教學方式上,培養教師從機械重復向專業化發展。三是在工作方法上,重視培養教師從知識傳授向引導創新發展:
第一,要對學生多方面的尊重;第二,教師要摒棄陳腐的教學方式,將傳統與創新有機的結合起來;第三,培養教師善于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重視教師在教育技術的信息化的應用。四是評價方法上,從多元性、發展性評價中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4.職業能力對教師在職培訓的要求
在職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培養職業能力,教師要深入了解社會需求,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教師要做師德典范,教育學生樹立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特別是將來參加工作后,可能理想與現實之間有太大的差距。培養學生踐行知行合一,積極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指導學生利用節假日等課余時間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活動,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從而積累社會經驗,為將來的職業能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會昌.中國學前教育百科全書(心理發展卷)[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5:121.
[2]國家教育發展與研究中心.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二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83.
[3]靳玉樂.合作學習[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90.
[4]古德,陶志瓊等譯透視課堂[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606.
作者簡介
侯明(1974—),男,漢族,四川成都,大學本科,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