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秦迎
摘要:本文是在信息化條件下,深入探討系統解剖學教學的特點、方法和趨勢,強調使用翻轉課堂促進學生對系統解剖學知識點的理解及橫向、縱向知識的融會貫通,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并對該模式的教學效果和滿意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 翻轉課堂 系統解剖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3-0031-02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及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領域對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出了嶄新的要求,傳統醫學教育模式已遠不能適應信息化時代給醫學教育帶來的強烈沖擊。為了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我們嘗試將“翻轉課堂”應用于系統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翻轉課堂”是一種學生課前學習知識、課堂師生互動討論和知識內化的新型教學模式,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導”的現代醫學教育學習方式。
系統解剖學是醫學院校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是醫學生學習其他醫學課程的基礎。對于剛開始接觸醫學的大一學生來說,系統解剖學知識點多且相對零散,名詞晦澀難懂。而解剖學是一門描述性科學,必須使用毫不含糊的術語來描述結構以及結構之間的解剖學位置關系。這無疑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在傳統的解剖學課堂上,教師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則被動接受。近兩年,源于美國的翻轉課堂在我國備受關注,不少學校和機構紛紛開始研究和進行教學實踐。筆者經過前期的精心準備,在我校2016級影像技術本科班開展了基于翻轉課堂的系統解剖學教學實踐和教育探索。
很多教師認為翻轉課堂難以真正落地,停留在“啟而不動”的階段,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關鍵原因在于教師不善于設計翻轉課堂實施方案,如果能夠破解教學設計難題,就能找到實施翻轉課堂的突破口。
一、翻轉課堂教學法實施方案的理論依據
翻轉課堂教學法,重新構建了學習過程。傳統的教學方法,傳承知識在課上,內化知識在課下,學生通過自己復習和完成作業來實現。翻轉課堂上,知識傳承在課前完成,在課堂上,老師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完成知識內化。
首先,要提高學生對學習解剖學的興趣。其次,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價值與意義。再次,在班級或學校中創建一個自主學習的氛圍,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而這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和方法,都是翻轉課堂能夠提供且關注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能夠通過恰當的方式進行培養的,而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法會更加便捷、順利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翻轉課堂教學設計過程
基于混合學習的系統解剖學翻轉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2-3]在講授系統解剖學時,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學情分析,我們將翻轉課堂教學法的教學設計分為兩部分內容:課前的自主學習和課堂討論。
(一)課前任務的設計
要實現教學目標,翻轉課堂的課前任務設計就顯得極為重要。課前的自主學習需要學生在課前完成。班級6~8人分為一組,每組一人做組長,組織線上和線下討論。討論內容包括學習解剖學時遇到的問題,同時把沒有解決的問題作為課堂討論內容。筆者應用ARCS動機激勵模型指導系統解剖學翻轉課堂的課前任務設計,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動機激勵模型也稱為ARCS模型。A是注意,就是讓學生感興趣。比如可以讓學生去了解角膜移植的新聞,并解答角膜移植為什么不需要進行配型,一位捐獻者的角膜為什么可以用于多位患者?這樣的課前任務就會讓學生產生好奇心,注意就會產生了。R是與生活相關。如冠心病是老年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那么到底什么是冠心病,怎樣明確診斷呢?C是信心。課前老師會公布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公布的目標包含兩部分:基礎知識和拓展知識。比如在講心的血管的時候,冠狀動脈的分部走行、供血范圍是基礎知識,冠脈造影的入口和路徑為拓展知識。教學目標中的擴展知識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讓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完成。所以要以解剖學基礎知識為主,同時結合拓展性問題。S代表滿足,讓學生在努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達到目標,這個時候,鼓勵和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會有些鼓勵和獎賞,包括口頭獎勵和物質獎勵。學生認為我努力了就能有收獲,進一步產生自我肯定。
我們根據動機模型分析了教學任務的設計,然后根據教學目標完成線上學習。首先讓學生觀看我們制作的系統解剖學SPOC平臺上的視頻。人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大概只有6~10分鐘,系統解剖學SPOC視頻設計都在10分鐘以內。在視頻中,一個知識點講完了,會出現1~2道測試題,我們稱之為伴隨式練習。完成伴隨式練習,視頻才會繼續播放。微視頻+伴隨式練習更能激發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伴隨式練習的選擇不是盲目的,我們是依據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來進行設計的。對于低層次的認知、理解和應用以習題的形式放在伴隨式練習里。而更高層級的能力目標,適合老師給學生布置思考性問題,讓學生解答后帶到課堂上進行課堂討論。比如,我們可以讓影像專業的學生結合所學習的冠狀動脈的相關知識,分析出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的入口和途徑并開展課堂討論。在SPOC平臺上,要求學生每周完成本周的測試題和作業,并完成作業的自評和互評。通過評閱別人的作業,可以發現別人的知識亮點,從而得到啟發,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手段。是否觀看SPOC平臺的視頻、參與討論的情況、測試、作業、評作業,SPOC平臺都有記錄,也將會進行評分。除了期末考試,上述內容為過程考核也叫形成性評價。這是對學習過程的一種評價,目的在于促進學習,也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體現。
翻轉課堂的課前任務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把這種能力內化,泛化。
(二)課堂教學環節
課堂教學環節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基于知識點的討論。每組由組長發布本組通過解剖學SPOC平臺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進行討論,教師根據反饋的情況來進行評價、總結。第二部分是教師通過平臺發布問題,全班互動討論。學生通過平臺提交答案,教師公布大數據。之后學生兩兩討論后再提交答案,根據大數據,視情況進行小組討論或個人討論,教師評價、總結。
三、總結反思、初步收獲
經過探索與實踐,試行翻轉課堂班級的學生的課堂氛圍、學習習慣、考試成績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通過問卷調查發現:87%的學生認為課下學習任務更重了,62%的學生認為學習的知識更加廣泛了,50%的學生反映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深刻革命,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提升能力為主的個體化教學模式,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4]經過初步探索和實踐,逐步將翻轉課堂應用于系統解剖學課堂教學。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法更加便捷、順利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養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WATSON TD.Snack cake‘dissection:a flipped classroom exercise to engage undergraduates with basicneuroanatomy[J].J Undergrad Neurosci Educ,2015,14(1):8-12.
[2]張永杰,黃華興,朱敏等.聯合外科醫師開展局部解剖學教學改革[J].解剖學雜志,2015,38(4):中文目次二.
[3]景愛紅,司傳平.基于基礎醫學教學資源網的局部解剖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解剖學雜志,2015,38(4):498-450.
[4]趙駿,寇曉娣,尹飛等.國內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啟示[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4(5):296-300.
責任編輯:韓 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