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淳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企業也進入到了高速發展階段,但我們的資本市場和現代公司的發展現狀依然與發達國家差距頗大。因此,本文通過對美國和日本兩個發達國家公司治理主權模式的分析,以期樹立正確的企業所有觀,為我國的公司治理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 美國 日本 公司治理 法律 主權模式
當今各國公司治理模式之所以不同,主要與“三個誰”有直接關系,即公司的所有者是誰、公司為誰存在以及誰是公司的監督管理者,這也是公司治理最本質的問題。但是從現今公司發展情況分析,公司真正的所有者是不存在的,股東、董事、職工,甚至是公司都只是作為準所有者而存在的。基于此,討論誰是公司的主權者比討論誰是公司的所有者更有意義。從大體上來說,以美國為代表的股東主權模式和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利益相關者主權模式是現今存在的兩大主流公司治理主權模式。該種治理結構的差異主要是由于其法律規定和現實層面發生了斷裂,因此對該問題原因背景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一、美國公司治理主權模式的法律和制度特點
(一)美國公司治理主權模式法律特點
二戰之后,美國作為世界強國,其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美國的公司治理主權模式,對于現代公司來說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美國的《標準公司法》、美國法律協會(ALI)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則-分析與建議》、ALI商業法分部制定的《公司董事會指南》、全美公司董事協會(NACD)制定的((NACD董事準則》、機構投資者委員會(CID)制定的《核心政策-政策、觀點與注釋》以及商業圓桌會議(BRT)制定的《公司治理的聲明》等一系列法律規定的實施,使得美國公司治理的股東主權模式特點日漸強化。
而美國區別于日本及我國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其公司治理結構是由股東會與董事會二元權力機構組成的,雖然獨立董事制度對公司治理中的監管職能有所補充,但這與傳統監事會履行的職能還是不盡相同的。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制定的《公司治理問題的治理準則》中,就強調了董事會在確保最優化財務回報的同時,也需要對管理層的決議以及戰略決策實施的有效性進行監督。
因此,扮演著管理者和監督者雙重角色的董事會,必然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我們知道,董事除了履行注意義務和忠實義務之外,還必須確保其行為符合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規定。例如《美國公司改革法》中302節規定的CEO和CFO對公司年報和季報的認證義務.304節規定的違反義務的業績報酬返還責任.402節規定的禁止公司向高管貸款;和906節規定的如果不履行義務將面臨的罰金和監禁處罰等,以上立法都是對董事信義義務的強調。對董事賦予信義義務的原因是由于要確保那些喜歡用腳投票的股東和機構投資人等不至于在公司遭遇逆境時落荒而逃。雖然股東可以通過爭奪代理投票權的方式撤換不稱職的董事,但在美國這種股權分散的發達國家,實施起來也是困難重重。在美國,股東天生具有著外部性,利益最大化是其本質需求,公司通過對董事的股權激勵和績效評級來促使其積極履行職責,都是為了確保董事以股東的利益為中心,以追求公司的長期利益為目標。
《分析與建議》第2.01條提出:“對于一個公司來說,其發展的目的在于開展商業行為,并最大化提高公司與股東的經濟價值,但這不表示必須在短期內提高公司與股東利益。”可見,雖然短期利益是公司經營的一部分,但長期的盈利才是美國公司經營的核心所在。早在1996年,全美教師保險及年金協會(TIAA-CREF)在其《關于公司治理的政策聲明》中不僅提出了管理者的付酬機制可以以股份為基準,還提出股東長期利益應與公共利益和企業社會責任并存。雖然管理者的薪酬激勵政策屢遭作為機構投資者的積極股東否定,但是并不代表積極股東就站在董事的對立面,仍然不乏有積極股東通過申報《證券交易法》13D項的信息披露表格來舉牌,以謀求董事席位。可見,無論是原始股東還是所謂的“野蠻人”股東,都一直在謀求公司主權的道路上奮力摸索著。
(二)美國公司治理主權模式的制度特點
美國公司治理主權模式主要的制度來源包括SEC的規制、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有關標準以及各個公司的章程,以上就構成了美國股東主權的外部監督體系。作為直屬總統并直接對國會報告的監管機構,SEC的外部監督在《公司改革法》中也有體現,例如規定了SEC可以對董事高管下發解職令,101節規定了SEC可以任命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的部分組成人員等。SEC還規定了各種信息披露的格式(包括10-K、10-Q等),以保護投資者和股東的利益。雖然美國政府也對職工利益與債權利益有所保護,但最終保護的還是公司和股東,這也是美國進化股東主權模式的必然結果。綜上,美國公司治理采取的外部監督是優先考慮股東和公司的一種治理模式。
二、日本公司治理主權模式的法律和制度特點
(一)日本公司治理主權模式的事前規制
然而日本作為二戰的戰敗國,經濟卻—度突飛猛進成為亞洲的經濟龍頭,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日本企業現今的治理主權模式有關,因此加強對日本治理主權模式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日本主要采用利益相關者主權模式,該模式意指公司需要滿足其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要求才能得以存續。雖然日本的《民法》和《公司法》中對股東權利和董事義務的規定與美國大同小異,規定了股東召開股東大會的權利、提案權、質詢權、知情權、訴權以及其選任董事的權利等等。
單從法條層面上看,貌似也是以股東主權模式為主,但實踐中日本公司更注重其“社員”即職工的利益。利益相關者主權模式區別于股東主權模式的本質在于公司不僅是為了股東賺取分紅或者攫取利益而存在的,公司的長久發展不能只靠股東長期利益的驅使,而應該充分考慮到公司所有社員的利益,因此社員說成為了日本公司主權問題的通說。
日本法中體現對公司利益相關者保護的條文并不多,因為2005年修訂的日本公司法在很大程度上效仿了美國公司法的立法模式。究其原因是因為二戰以后,日本長期處于美國的控制之下,因此幾次的公司法改革都可以看到美國公司法的影子。日本在二戰戰敗前即20世紀前半期,模仿了德國的公司法立法,20世紀后半段則更多的體現了對美國公司法的移植。早在1950年的日本公司法修改中,就引入了董事會制度以及股東訴訟制度;1974年的修改則強調了監事的權利,這一點在《與股份公司相關的商法特例法》中也可見一斑;1981年的修改對所謂的“總會屋”現象進行了規制,并建立單位股以消除法人資本主義帶來的大財團對公司的控制;2002年引進獨立董事和連接會計文件制度等。此外,規定公司在重組之后,股東也不會喪失其在股東代表訴訟中的原告資格;在公司新設合并后,職工可以依據《勞動合同承繼法》主張自己的權益保障等。從以上對日本公司法片面簡述的點狀修改歷程,都可見日本公司法幾次修改都是在貫徹保護多元化利益的精神。然而在事前的規制之余,其在事后的完善方面也是齊頭并進的。
(二)日本公司治理主權模式的事后完善
日本公司法對利益相關者的事后救濟和監管十分重視,這一點也重點體現了其主權模式與美國的不同。日本在立法之余,更多的司法案例和商業慣例中都著實體現了其對利益相關者的重點保護。這里應該將日本的治理主權模式做廣義的理解,利益相關者主權模式,既包括對股東利益的保護,也包括對董事、監事以及職工的利益保護,因為即使是資合的股份公司,也是由人組成的。
因此日本公司法強調的利益更廣泛,這種利益相關者主權模式也很有利于公司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在司法判例中,法院依據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更傾向于宣告無故解雇職工的行為無效;而大多數的公司都會成立由管理者和職工共同組成的勞資協議會議,討論公司經營的方針和戰略,甚至常有職工晉升公司管理層董事或監事職位的情況,職工對公司經營的參與程度和積極程度頗高。這也是日本采取利益相關者主權模式的原因。
三、美日兩種主權模式相區別的原因
之所以美國和日本會有著兩種不同的主權模式,本文認為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公司與董事的關系不同
美國的董事制度是基于信托關系產生的,股東作委托人將其財產委托給董事或高管進行管理,受托人董事便將該財產投入到公司的經營中去,因此股東對公司財產不享有所有權,受托人董事依照法律的規定,對該財產進行占有、使用,并對收益進行處分。而日本的董事制度則是基于委托關系產生的,其理論依據是基于日本《民法》中的委托代理合同產生的善管注意義務。而忠誠義務則是由日本《公司法》第355條規定的,從司法判例上看,其義務內容與善管注意義務區別不大。由于信托關系中委托人股東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受托人董事所承擔的注意和忠誠義務就比一般的委托合同關系中受托人的責任要重,更需要強調委托人股東的利益,因此美國便有了股東主權模式。
(二)公司的持股形式不同
在日本,由于公司與公司之間互持股份的情況很普遍,因此公司的股東有更多的渠道獲取利益,而每個公司獨立良好運營才是產生盈利的最好方法,因此過分強調股東利益便無必要,相反,關注利益共同體的發展才是正道。而在美國,由于機構投資人持股的情況很多,因此無論是董事義務還是獨立董事的義務都是相對于股東所負有的,其目的就是最大化地保護股東利益。
四、結語
由此可見,日本和美國公司治理權利模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歸納起來就是美國更加注重股東和公司利益(職工次之),而日本更加注重公司、股東、董事、員工等諸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然而對于中國來說,追尋利益相關者主權模式或許是謀求公司穩定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優路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同時保障公司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多重利益才能夠在適宜的條件下謀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