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摘 要: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是體育教學中不可回避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也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而如何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和教學內容來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是體育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站在微觀的視角,從體育課堂教學實踐出發,努力探究影響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有效策略;教學方法;體育課堂
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對課堂教學的認知在逐步轉變和提升。但是,常態教學中,“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現狀卻是一直存在。尋求解決辦法,探求有效教學的相關策略是我們一直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前不久,在觀摩我區體育課堂教學大賽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出現講解拖沓、不能圍繞教學重點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忽略學法指導等現象,導致課的結構松散、學生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學習效果不顯著。這些問題的存在,引發了我對體育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與學”方式轉變的深刻思考。
一、對體育教學方法的理解
體育教學方法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和完成體育教學任務而有計劃地采用的、可以產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具有技術性的教學活動的總稱。體育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教學策略、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三個主要層次。
二、體育教學方法選擇和運用的有效策略
有效教學應是教與學的統一,要以學定教。教師施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施教過程、方法、手段等都與學生的學習效果緊密相連。教學策略、手段的運用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但是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看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太注重形式上的變化,而忽視了方法和手段運用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效性,忽視了體育核心素養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落實,也就是對學生會說、會學、會練、會用能力的培養。所以,選擇和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恰到好處地幫助學生理解動作要領,突破動作重難點,發展學生體能,提高學習效率,培養體育精神,是一堂體育課成功與否的關鍵。
1.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徑之一,教師要善于圍繞教學重難點選擇并靈活地運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去突破重點與難點,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幫助學生高效地學習掌握動作技術,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例如:某教師在進行二年級立定跳遠教學時,采用口訣法教學,把動作要領提煉成“一引、二壓、三起跳”的精煉詞語,形象生動,學生易懂易記。在讓學生體會雙腳起跳的動作時,教師把身體的協調用力比作彈簧,告訴學生屈膝壓緊“彈簧”,快速“彈”出。這樣的講解生動直觀,圍繞重難點解決了蹬地不積極的實際問題,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學生更快地掌握動作技術。
2.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動作技能有其不同的特點,對于學生學習和掌握也有難易之分。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動作技能選擇最便于學生掌握動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更有實效。如廣播操、武術之類的教學,通??梢詫⒓夹g動作拆分成上下肢動作分開來學習,我們就采用完整—分解—完整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像球類教學內容,它的技術動作具有連貫性特點,學習單個技術動作的目的主要是要在實戰當中去運用,所以采用領會教學法是最適合的。學生在教師的適時點撥與啟發下,通過多樣的身體練習,體驗和感受動作技術,在實踐中思考、領悟,進而在運用中掌握。還有一些相對來說簡單易學、技術含量較低的教學內容可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運動實踐,邊練習邊探究,并結合游戲與比賽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掌握了動作技能。例如:某教師在進行花式跳繩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有一定的跳繩基礎和創編能力,本節課的跳繩動作又相對比較簡單易學,因此,教師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圖解探究學習新動作,并組內合作創編動作組合,開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習效果明顯。
3.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有區別的,所以我們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需求。例如:低年級教學中,應多采用情景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教學語言把動作技術講解得更加形象化,使學生容易聽得懂,看得明白。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盡量給學生營造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通過師生合作來解決問題。例如:五年級學生在學習小籃球移動運球時,球總是被自己的腳踢到,學生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候,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是球的落地點有問題,而是讓學生觀察:老師運球時球落在身體的哪個位置?為什么老師的球落不到自己的腳上?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并嘗試練習,最終找到答案。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示范,使學生茅塞頓開。
參考文獻:
[1]毛振明.遐想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與“無效”[J].體育教學,2015(1).
[2]莊冠杰.體育課堂莫走極端[J].體育教學,2015(6).
[3]吳健.新課程下的有效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J].中國學校體育,2007(7).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