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芬仙
摘 要: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能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而現在中學語文課對作文教學不夠系統。為此,在初中材料作文教學中進行了審題立意、內容構思、挖掘素材等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獲得系統性和可行性的寫作方法,在體驗感悟挖掘中延伸感覺,彰顯靈性,提升立意高度,更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材料作文;審題立意
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材料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受社會浮躁心理的影響,教育急功近利的現象也日趨激烈,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的應試能力,語文綜合素養得不到提升,反映在作文教學中的問題也較為突出。一方面,教師平時不重視作文教學,即使有作文教學行為,往往也是臨時起意,訓練盲目、隨意,沒有系統性和可行性的方法指導;另一方面,學生作文選材范圍狹小、內容虛假空洞、語言枯燥乏味。
縱觀近幾年各地中考作文和各地區作文競賽,材料作文越來越受青睞,所給的材料包含的內容廣泛,隱含的寓意深刻隱蔽,這種類型的作文學生應對有較大困難,不會運用作文材料。常見的問題有:
1.審題時誤解材料,題型不清,不能正確區分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
2.立意時斷章取義,因小失大,不能深入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中心意思和命題者的意圖,隨便以某個自己感興趣的詞語或句子為立足點就開始作文,造成偏題跑題。
3.內容上沒有生活和學習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文章缺乏真實性和現實性。
4.結構上沒有章法,更談不上創新意識。
5.主題上挖掘不夠深入,無法提升文章的品質和高度。
這樣的現狀讓人倍感擔憂,筆者作為語文老師,又兼任“假日杯”作文競賽的輔導工作,針對以上問題,在長期教學實踐探究中,對材料作文寫作積累了一些寫作方法、寫作規律和寫作策略,并在實踐中有了一定成效。
二、材料作文寫作方法的探究實踐
(一)先審題、后立意的探究訓練之一二
材料作文分為“材料”和“作文要求”兩部分,從內容來說,又有單則材料作文和多則材料作文之分,常用的材料有寓言、事例、史料、現象、言論、文段節選以及圖標等,其中多以具有人生啟發意義的寓言、故事和漫畫為主。當我們拿到一則材料作文時,先審讀材料,找到立意,再進行寫作設計,最后寫作。立意是文章的靈魂,一篇好文章一定要有高立意。因此,審讀材料,確定寫作生發點是寫作的關鍵和難點。針對這個難點,我們師生共同探究,仔細琢磨,開設了公開課,綜合語文組各位老師的智慧和力量,提煉了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單則材料作文(2016年杭州市中考作文題)
1.讀材料,找關鍵詞句,提煉中心法
(1)找關鍵句:
(學生歸納)
■
(學生歸納)
■
(2)立意:①要學習,要生活,更要學會獨立;
②身心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
2.讀材料,分析人物、事件、結果、原因,由果溯因法
人物:孩子和家長。
事件:家長包辦了孩子除學習外的一切事情。
結果:孩子依賴性太強,學校的學霸,生活的侏儒。
原因:依賴性太強,制約了孩子各方面的成長。
立意:①要學習,要生活,更要學會獨立。
②身心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
3.讀材料,捕捉語言信息,明確褒貶法
材料中的內容體現了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審題時一定要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多角度細細體會其中的感情色彩,根據材料的感情傾向確立最完美的立意角度。材料中“至今還記得,爸爸媽媽聽了開心笑的樣子……”表示我對小時候的自己很滿意,據此,學生可以立意為“要學會獨立,身心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
多則材料作文:
例如:(材料略)
1.異中求同法
形式:①多則材料。②材料之間的內涵有相同處。
方法:①分析、比較幾則材料的內涵。②找出共同點。
分析:異:國度、時代、研究領域都不同。
同:對所從事的科研事業,都具有執著忘我的可貴精神。
立意:可貴的精神——執著忘我
2.同中求異法
形式:①多則材料。
②材料之間的內涵相反,構成鮮明的對比。
方法:①逐則分析材料的內涵。②比較幾則材料的內涵。③找出不同點。
同:在大難面前如何逃脫的問題。
異:結果不同。一個有組織指揮,先人后己,全部安全“逃出”;一個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全部葬身火海。
立意:要學會仁愛禮讓。
3.互補法
形式:①多則材料。
②材料之間的性質沒有共性,而是帶有片面性,互為補充。
方法:①逐則分析材料的內涵。
②將幾則材料的內涵疊加補充起來,體現辯證性。
材料一:“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
材料二:“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強調要善于聽取他人的好建議。
立意:既要有堅定的信念,又要有虛心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4.綜合法
有時審題立意時我們要綜合考慮,可能三種方法都要用到。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的多次探討、實踐訓練,學生對材料作文如何審題立意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方法:單材料,多角度;多材料,求公共。抓住材料關鍵點,落實求穩防偏鋒。因此,把握“立意的有”,爭取“立意的高”,是一篇文章成功的關鍵。在引導過程中更讓學生明確好立意是明確、深刻、健康的;好立意是反映時代社會的新風貌。
古人云:“意尤帥也。”立意不僅決定了文章的高度,也對文章的謀篇布局、表現手法等方面影響巨大。
(二)內容為綱、構思為新的實踐寫作之一二
當我們根據材料有了一個好立意后,就應著手寫文章了。文章的內容質量和體例構思都很重要。如同一件好商品,雖然質量上乘,但還是需要好包裝,才能吸引顧客購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探究實踐一:研究范文,探索技巧,學習寫人記事,謀篇布局。
筆者對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篇章進行整理和探究,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貼近生活,通過平常的素材進行寫人記事。
【例一】
七上魏巍《我的老師》是一篇寫人記事的優秀散文,蔡老師溫柔慈愛、熱情公正、平易近人、酷愛學生。作者謀篇布局,精心安排,七件小事詳略得當。這種“不虛美”“不隱惡”的寫實手法表現出人物的獨特個性,同時感情線索貫穿全文,使得人物形象入木三分,魅力獨特。
1.選材精當:從普通平常生活入手,選取感動的瞬間,獲得了以精練的素材來表達豐富感情的效果。
2.語言樸實簡潔:白描敘述事實,不作任何渲染、雕飾,起到真切實在的作用,一樣能打動讀者。
【例二】
八上朱自清《背影》除了讓學生感受到人間至情和家庭美德外,作為作文教學的范文,我更關注散文突出“背影”的寫作方法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啟示,引導學生探究方法,學習作者多處運用的獨具匠心的設計。
3.結構精妙
出示背影——開門見山,引領全文
■
想念背影——照應開頭,深化主題
4.細節刻畫
刻畫父親的形態、穿著都安排在描寫背影之前,讓學生產生聯想。著力刻畫“背影”、手、腳整個形體動作,細節刻畫非常精細和聚焦,定格“父親”形象,抒情含蓄深沉。
通過對以上兩個例子的引導探究,讓學生獲得一個最重要的啟示:“寫人記事,應該選擇最動情的一件事,寫最動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動情的瞬間。”寫作文就好像造房子,合理完美的布局,能使文章渾然一體,體現其整體的完美。
學生的實踐與反思
(出示學生的一篇范文略):
這是一篇以《心中的太陽》為題寫人記事的考場作文,小作者把“我相信你”作為文章線索,貫穿全文,結合典型事件層層遞進,綜合運用各種描寫方法,其中第五自然段細節刻畫尤為精彩,對母親情感渲染達到高潮。文章一共闡述生活學習中的三件事,詳略得當,主次安排合理。同時有景物描寫,語言生動,首尾照應,主題明確,主旨深刻。謀篇布局精妙,思想情感真摯,是一篇難得的佳作,但遺憾的是隱現《背影》的痕跡較明顯,屬于學生自己靈動的東西相對來講就減少了,無法凸顯學生的個性和才能,這也是從探究范文到自我寫作轉換尺度把握的難點,有待于更深入思考、探究和再實踐。
探究實踐二:善于挖掘,彰顯靈性,抒寫人生真精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
魯迅先生說過:“選材要嚴,挖掘要深。挖掘就是根據所寫的事物去做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挖掘。”從材料中思考出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來。挖掘深,提煉的主題才有深度,文章才有高度,更能引發讀者思考。在關注寫作技巧訓練的同時,更要讓學生打開心靈的大門,展示對人生獨特的見解和新意。
由于初中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認識有限,絕大部分學生難以提升到這個高度,所以筆者在實驗班和競賽班進行了指導和點撥。
在立意為“要學會仁愛禮讓”的作文課上,筆者對如何體驗生活,如何對素材進行整合和藝術加工進行指導后,就素材繼續啟發學生做深層次的挖掘,共同查閱研究后明確“仁愛”思想是儒家的道德精華,孔子的“仁愛”思想內涵豐富,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寫道:“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學生積極探討,各抒己見,詮釋“仁愛禮讓”的精髓,明確既體現在思想和行動上,更有其深遠的現實意義,把眼光從課堂投射到和諧社會,提升了主題的高度。
學生的實踐與評價
(出示學生的兩篇范文略)
這是兩篇自擬題目為《為他人打開禮讓的大門》和《“等等”是最美的旋律》的校內競賽作文,第一篇文章通過寫小女孩和時髦女郎的思想行為對比來體現文章的核心和靈魂,而小作者作為旁觀者,雖沒有言行,但字里行間處處透露出對“仁愛禮讓”的崇敬和贊揚,感情色彩強烈,含蓄雋永。如果說第一篇男生作文文筆稍顯稚嫩,情感不夠細膩的話,那么,第二篇女生作文更勝一籌,運用直接描寫的方法,實寫人世間最感人的一幕,既有耄耋老人間相濡以沫的永恒愛情,又有生活中的真善美,相得益彰,感人至深。同時,文章中老人和孩子互動情節詮釋了生命的真諦,彰顯了小作者立意的高度和靈性,堪稱完美之作。
三、實踐的收獲和反思
筆者在初中語文作文指導課中,對單則材料作文和多則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內容安排和謀篇布局進行了多樣化的指導,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素材,提升文章高度。同時結合經典的實踐體驗,靈活借鑒,反復訓練,使學生形成寫作技巧;更注重思維訓練,彰顯靈性,加深作文內涵。學生在審題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在體驗中領悟,在領悟中挖掘,定能寫出形神兼備、情文并茂、人生精髓的優秀文章。
在教學實踐中,最大的困難是學生積累少,可寫的素材少,每周兩次寫作,筆者要求內容不能重復。到期中時,很多學生反映,實在沒東西可寫了。我們的孩子生活經歷少,閱讀更少。
斯蒂芬·金在《寫作這回事》中說:“如果你想成為作家,有兩件事你必須首先得做到:多讀,多寫。閱讀真正的意義在于,它能夠讓寫作變得容易上手,持續的閱讀會讓人很迫切很放松地寫作。同樣,閱讀也能持續教你知道:前人都做過些什么,還有什么沒做,哪些是陳腔濫調,什么才令人耳目一新,怎么寫算是言之有物,或者死氣沉沉。你讀得越多,下筆或者是往鍵盤上敲的時候才越不會顯得像個傻瓜。”
然而,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教育大背景下,我們的課堂只能取舍,如何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和感悟,積累素材,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如何分享閱讀體驗……我想這是我們作文教學,更是語文教學值得深思和探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黃桂林.在活動作文中張揚學生個性:“個性化作文”研究[J].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2006(9).
[2]龐君芳.因果思維與中學作文教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3]王青山.中學主體性作文教學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李建國.作文教學應該與時俱進走創新之路[J].考試周刊,2011(6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