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摘 要:語文教學中,文本的內容能引起師生的共鳴和聯想,因此,在教學課文之后,讓學生寫讀后感,進行微文訓練,可以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效果。備課時,老師備寫微文以為范文,與學生互動,對課程教學和作文教學都不無裨益。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作文教學;微文訓練
一、概念
課堂微文訓練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由教師通過文章精選鑒賞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審美引導和心靈啟發、心靈感染,培養學生聯想思維、感情陶冶、瞬間思維和即時寫作能力的即興訓練。
二、意義
(一)微文在生活中可節省時間言簡意賅地表情達意
從文章的構成角度分析,文章就是由許多小段構成的,寫好一段,就可以寫好一篇。這種微文寫作訓練能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在作文練習中更實用,更快捷高效。在課后的練習題中就有大量的類似題目,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二)微文訓練是舉一反三,是學以致用,是對文本學習的深化
微文訓練不必是完整的作文,也許只是生活片段,但是卻往往能使學生的學習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比較靈活高效,能夠捕捉學習者與文本碰撞而產生的一閃即逝的思想火花。
(三)課堂微文訓練模式是對課堂教學的重大革新
因為這相當于課文作者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話題,意在引起我們的感情共鳴,這樣,文本就真正變成了一種樣版,一種引導學生開悟的“話頭”,而真正起變化的是學生的思想,這樣的教學是全新的教學,能使學生跳出文本,發現自我。文本是別人的感悟,而微文訓練則是學生自我開悟的契機。
這樣的教學能使學生發現自我,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從學習的奴隸變為學習的主人,這種教學模式是課程教學的革命,是由此岸到彼岸的飛躍。
(四)微文自古有之
宋代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就給我們提供了微文的范例,這篇文章雖然短小,卻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寫得情景交融。目前,由于人們生活節奏變快,手機微信已經普及,課堂微文的寫作訓練大有可為。
三、方法要求
(一)這種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就寫出自己的微文,以便和學生互動。如,本人在教學《春酒》一文時就事先準備好了一篇自己寫的微文《清明祭祖》。
(二)《春酒》寫的是作者琦君的鄉情,而人人的鄉情是一樣的,但生活經歷并不一樣,表現形式也不一樣。老師的鄉情和學生的鄉情又不一樣。因此,老師在教學完課程文本后就要適時地跳出文本,回到自己的現實中來表現鄉情。這時就要念自己的范文。最好以多媒體呈現。
(三)給學生留出一定時間當堂寫微文。由于時間有限,學生的微文不必太長,寫一兩個片段即可,選兩篇當堂交流。寫得慢的學生可在課后繼續完善,當作業完成。
四、案例
《春酒》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與創作概況。
2.過程與方法:通過多種形式讀課文,體味課文語言中細節描寫的妙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懷舊之情并學會關注身邊美好的風土民情。
(二)教學重點:體味文章中細節描寫的妙處。。
(三)教學難點:能夠領會和理解作者香甜與苦澀交織的似酒的鄉愁。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課前檢測預習
2.導入新課
3.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多媒體展示問題:
(1)在這篇課文里作者寫到“我”的家鄉的哪些事和人?
(2)這些事和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
4.品味語言,深入探究
(1)課文中提到的“我”的家鄉道地的“家鄉味”包含什么?
(2)著重品味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5.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琦君,臺灣女作家。12歲前一直生活在浙江溫州。1949年赴臺灣。琦君的散文,多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友伴之誼。琦君——無數次在筆墨間尋覓歸鄉之路的女子。
6.我讀課文,拓展延伸,微文訓練
多媒體展示我所作的《清明祭祖》,引導學生寫下童年與節日有關的記憶。
清明祭祖,上過墳后,去幾個本家轉了轉,看望了老鄰居,又匆匆離開。突然想起念叨了很久應該給老家的舊莊基拍幾張照片,又就著汽車尾氣原路返回。因為公路要裁彎取直,那幾孔舊窯洞在理直氣壯的現代文明面前就顯得十分微不足道!
也是,二十年幾乎無人照料的院子,其破敗可想而知。雖說不至于“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但滿院子旺盛的野草亦有一人高,似是無聲地質疑著它存在的價值!眼前黃土已掩去了全部的院子,土改前全村最大最敞亮的大院子。院子里的杏樹、梨樹被推倒,大門口拴秋千的楸樹被連根拔起,會下花雨的梧桐樹轟然倒塌,我的根也被生生剜出一個大坑!
我那久遠的記憶如浮萍無根可依,夜夜入夢!夢里奶奶說她還是喜歡住在這里。四年前奶奶的靈柩就停在西邊的窯洞里,再沒吃過一寸厚還火色均勻的烙饃、卷著核桃仁和紫蘇的月餅;十七年前,爺爺也安詳地躺在東邊的窯洞里,不再陪我寫大字,不再給我扎小辮、買裙子。仔細看,最破的那只窯洞左邊的墻壁上,還完好地掛著手工編的粽子,那曾是兒時好友送我的端午節禮物,穿過風雨色彩依然鮮艷。
記憶里比這更鮮艷的是炕頭滿墻的獎狀,左邊是四幅字畫,分別寫著“忍”“讓”“和”“謙”,再左邊是幅《陋室銘》,對面是一幅用許多密密麻麻的正楷小字描成的人像,名曰《老來難》,它的右側是白宣上寫的“君子自強不息”,緊鄰著是四吊竹子一字排開。下面是兩只木沙發,中間夾著一只木茶幾。茶幾之上字畫之下有顆釘子,與對面對稱的釘子之間是一根用來搭毛巾的鐵絲。小時候總要搬來凳子墊著才夠得著把毛巾放好,后來仰著頭用腳一跳一跳地甩上去,再后來就可以定定站著把毛巾鋪展。
如今這一切都只頑強地生存在我的腦海里,不斷地旋轉在我的眼淚里!舉目望,和爺爺奶奶拉話的老人都與世長辭,和爸媽同齡的男女已知天命,與我相仿的青年都外出務工,比我再小的孩童我全無記憶,這個我一直稱作老家的地方,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故鄉——回不去,揮不去!
7.總結全文,微文訓練
回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寫出自己的鄉情與同學們交流。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