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會會
摘 要: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是提高其作文興趣的有效途徑,探索基于打造多媒體平臺提升初中生作文能力的教學策略,建立基于教室墻貼延伸到微信公眾號的展示平臺,構建“寫什么、怎么寫、怎么提升”為一體的體系化寫作模式,為初中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關鍵詞:習作展示平臺;序列化寫作;寫作能力
一、提升初中生作文能力的必要性和理論依據
(一)對初中生作文能力的要求高
1.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寫作能力要求明確
新課標將語文學科課程性質的定位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最能集中體現工具和人文性的就是作文。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中占很大比重的就是寫作素養。
在分學段目標的表述中,寫作能力就占了三分之一,共列十條。其中涉及寫作目的、寫作內驅力、寫作素材、寫作習慣和不同層次寫作能力的要求。
2.中考對初中生寫作能力要求高
從權重比來看,寫作在各地中考中都占很大比重,至少占總分的三分之一。杭州中考語文卷中作文40分,占總分120分的三分之一。從能力要求看,從“我手寫我心”這種理念出發的學生材料作文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都太不具有可模仿性,學生按自己內心的想法寫出來的東西卻總是不怎么得到認可。杭州市中考《作文等級評分標準》中,基礎等級24分,發展等級16分。對于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基礎等級均可達到,但對于他們來講,僅有這點是不夠的,發展等級的16分才是學生得高分的關鍵。
(二)初中寫作教學現狀不太理想
困難一:沒有作文教材
從全國各地使用的語文教材來看,不管是人教版、蘇教版,還是語文版或其他版本,都屬于文選類教材,這就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要由施教者自己去挖掘,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也主要通過這一篇篇選文來實現。
再者,現行的語文教材都沒有系統的作文版塊,故作文教學在一線教學中多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隨意狀態,有的教師為了避免麻煩,甚至不安排學生寫作文,直接規避寫作教學。
困難二:有正確理念,少科學實踐
提升學生寫作興趣,有效指導作文教學,是近年來語文同仁的共識。也有不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有價值的作文指導的實踐,但這些實踐由于缺乏系統性,很難真正奏效。其作文訓練主要表現為以“點”為多,很少連成“線”,就更不用說構成學生作文能力的“面”了。所以,僅有理念上的認同和“點”上的實踐還不夠,作文教學是將教材、教學、實踐與評價等融為一體的整體的教學活動。在理念之外,我們的作文教學欠缺的是提升學生寫作興趣的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和評價體系。
(三)初中生作文能力亟待提高
1.學生信心不足,導致缺乏寫作興趣
當前很多學生對寫作難以提起興趣,一說到寫作文就愁眉苦臉、滿腹牢騷。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多數學生之所以沒有興趣是因為除了少部分作文寫得好的同學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之外(但并沒有切實的進一步提升的指導),大部分同學得到的評價多是非常抽象或者傾向于負向的。老師針對文章的講評常常是隨意的、片段的,根本不成體系。接著就去寫下一篇,基本沒有再做進一步提升的努力。這就導致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寫作水平沒有自信,無方法可依,惡性循環之下,更加對寫作喪失興趣。
2.語文教師不太滿意
在與多個一線教師交談之后,我發現多數老師并不認可學生的寫作能力,多數教師作文教學無門,多數教師有系統講評作文的意識,但在具體的操作中,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這些理念并沒有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在老師們的認識里,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待提高,但至于怎么提高,并沒有一個非常系統的方法。
二、利用“體系化”寫作的依據與思考
在基于“新媒體”平臺提升初中生寫作信心,利用“體系化”寫作提升寫作能力的這條路上,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同仁都做過許多有益的探究和嘗試: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課程設計和教材的編寫應查明基礎學科基本知識的學習準備,根據學生當時認知水平予以剪裁、排列和具體化,使知識改造成為一種與兒童認知發展相切合的形式。”他強調了根據學生的學情以及認知特點進行體系化教學的重要性。我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于漪也認為“語文教學是個系統工程”。
語文教育家、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的“模仿—創造”作文序列煊赫一時;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特級語文教師章熊的“語言與思維結合”教學序列也曾被多人效仿……這些教學法都強調了寫作是個系統化的過程,具有其固有的特點。這與提升初中生寫作能力的教學實踐研究是有契合的。
當然,事物總有兩面性。他們這些人所進行的研究和實踐也有頗多爭議。布魯納強調從“教”的方面做出適當的改變以吸引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驅力。但如何改變,改變時側重點應放在哪里卻不是非常明確;錢夢龍“作文序列”的優點是能使學生寫文體規范的作文,可操作性強,但他的教學思想過于重視機械的模仿范文而忽視學生個性化的生成,同樣也不利于學生寫作素養的提升;章熊的“作文教學序列點”則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兼顧了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按照從簡到難、循序漸進的順序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但同樣由于缺少對寫作過程的指導,也就導致了可操作性不強這一無法避免的問題。
三、提升學生寫作信心和寫作興趣是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寫作也一樣。試想,學生若對寫作充滿了強烈的自信和濃厚的興趣,他一定會挖空心思想著去觀察生活中可以寫的東西,想方設法組織語言,用大量的時間去看書,尋找寫作的感覺。
而我們教師就應該培養學生的寫作信心和寫作興趣,鼓勵學生大膽書寫,肯定學生寫作中的閃光點,對好的作文大家表揚,可以請學生自己誦讀,比較好的作文積極投稿。當然并不是很多文章都達到發表的水平,那就自己打造平臺展示學生的作文。其實,每個語文教師都有非常豐富的平臺可資利用。傳統的有教室里的墻壁等等。教師可以每周選出兩到三篇優秀作文配上插圖打印出來張貼在教室內,精美的文字配上貼切的插圖構成了不凡的視覺沖擊,學生的寫作興趣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最近新媒體發展較快,微信公眾號的推出引發了不少關注,教師就可以利用豐富的新媒體資源打造學生習作展示的平臺,如微信朋友圈、公眾號等。筆者就申請了一個班級公眾號,主要面對學生家長群體,按照平時的習作訓練,定期推出學生的作品,一則能長期保存和展示學生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擴大學生作文的展示面,不僅班級同學和老師能看到,家長也能看到。部分同學作文發表后家長還會相繼轉載,因而公眾號的影響力逐漸擴大。運營一段時間后,學生的寫作熱情確實有了較大的提高。后續還會開通留言和打賞功能,用來增強家長和學生的互動性,打賞得來的錢全部用于支付學生的稿酬。
學生的才華得到了肯定和傳播,信心得到了增強,也就有了濃厚的寫作興趣。
四、探索“體系化”寫作教學策略是關鍵
“寫什么、怎么寫、怎么提升”粗略構成了“體系化”的寫作模式。它在序列化寫作的基礎上加入了尊重學生個性化敘述的因素,有跡可循又不至于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它是開放的,有待繼續完善的。因此,我對教學策略的探索只是提供一個最基本的框架,它應該有變式和細節的填充。
(一)構建有梯度、有重點的年段作文訓練序列
七年級,以培養寫作信心為主要目標的積累素材的體驗式作文訓練;八年級,以語言訓練為主要目標的多形式作文訓練;九年級,以思維訓練為主要目標的提升式作文訓練。
(二)構建以生為本的作文訓練操作體系
1.關注學生“體驗”的作文訓練思路
七年級的學生很自然地會認為生活中沒有什么可寫的,因為他們的生活無非就是吃飯、上學、寫作業、回家睡覺等步驟的重復。而且老師出的一般也是老調重彈的題目——“一件難忘的事”,總共也就十幾年的人生經歷而已,哪有那么多難忘的事。因而,在作文之初,指導學生觀照自己的內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筆乃心靈之舌”(塞萬提斯)。教師應該在平時就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好習慣,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一株迎風搖曳的小草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才從泥土中掙扎出來,此時迎接它的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樣應對的;一棵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字的樹究竟在校園里生活了多少年,它的眼睛究竟見過多少年輕學子的青蔥歲月,每一年的六月,畢業離開的學子會引起它內心的漣漪嗎?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認為:“作家應該寫他所熟悉的,寫他生活的那個環境。”初中生閱歷畢竟有限,但如能深入自己的周圍環境,也會發現有很多可寫的東西。
2.活用教材以讀促寫作文訓練模式
在前人讀寫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活用教材、巧用教材中的范文來充實自己的寫作行囊。這些可以是素材的把握,如《鄧稼先》《音樂巨人貝多芬》就能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積累相關主題的素材,諸如堅持、愛國、進取、選擇、不屈的生命等等;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里人物群像的刻畫也非常值得學生借鑒。我當時在這一課結束后布置的作業是描寫場景里的人物,如菜市場、商場里砍價的顧客等。當時有同學寫的是機場里候機時的一個場景,他寫到了候機廳里的幾個人物,有長相漂亮、打扮入時的妙齡女郎見縫插針地對鏡補妝,有還在母親懷里牙牙學語的小孩,當然作者著力刻畫的是一個衣著樸素的明顯第一次坐飛機的老農。層次清晰、重點突出,作者刻畫人物還是比較細致的。
活用課文,深挖課文的寫作示范功用,使學生寫作有跡可循、有理可依,同時教材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模糊思維轉化為具體思維的機會增多,從寫作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也能較大程度地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3.系統性寫作模式的探索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好的作文也一樣,富有靈動不拘一格之美。但畢竟寫作具有其特定的科學性,尤其是寫作的訓練,需要按照一定的序列進行系統化的梳理。筆者依托教學大綱,從教學要求出發,以教材每單元的課文主題為本,初步制定出相適應的寫作主題。下面就以部編版教材為例,淺談其目標和做法。
前三單元的文章主題分別為群星閃耀、家國情懷、凡人小事。寫作的主題分別為寫出人物的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具體的寫作目標有《鄧稼先》《說和做》《懷念魯迅先生》《孫權勸學》四篇都是寫人物的文章,方法各有不同,但幾篇文章的共性就是并沒有單純敘述人物事跡,而是疏疏幾筆粗線條勾勒最能突出人物精神的事跡。通過閱讀讓學生認識到我們不管是寫一個人還是寫幾個人,是通過一件事還是用幾件事來表現人物,這個人必須是有血有肉的,有情感有思想的,而非平面的人、概念化的人。本單元課文主要是抒情類的詩歌、小說、民歌等,注意抒情一定有所依托可以是具體的物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意象。不能毫無根據憑空抒情,那就是無病呻吟了。《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臺階》《賣油翁》講述的或是平凡人的感人之處或不平凡之處。共同之處都通過描寫對人物進行了傳神的刻畫。
而筆者提煉出的寫作技法的指導就細化為:(1)圍繞人物精神選取典型事跡;(2)注重細節描寫,可適當運用人物描寫的幾種方法;(3)嘗試運用議論句、議論段畫龍點睛。學習通過意象來表達感情,通過人物的描寫方法進行人物的刻畫。
五、不足之處以及思考
曹丕有言:“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杜甫亦曾老淚縱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直以來,寫作是很多人心里的圖騰。但由于時代的快速發展,更多的人很難坐下來靜靜看本書,寫段表達自己心情的文字。哪怕是現在的初中生,也只是出于完成任務的目的去應付老師布置下來的作文。
但成文的這段時間,恰逢“中國古詩詞大會”大火,中國古典詩詞似乎又活過來了。這讓人又重新燃起希望。探索還是要嘗試的,萬一實現了呢。
參考文獻:
[1]張愛玉.記敘文寫作教學現狀透視與教學對策[J].考試周刊,2012(42).
[2]肖明秀.改變學生作文無話可說和無從說起的現狀[J].文學教育(中),2012(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