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
摘 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基礎課的延續和必要的補充。它是在教育者有計劃、有目的地設置和學生的積極配合參與下,通過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訓練學生信息的處理、與人的交流、表達、探究、合作等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但農村中學在實施語文綜合活動中存在教師意識薄弱、學生整體能力水平較低、現行教材與農村學生實際脫離以及教學條件環境限制等諸多困難。如何有效地實施語文綜合活動?這需要教師有較強的組織實施和調控評價能力,包括對活動實施方案的設計能力,在實施中的指導、調控能力,對活動展示方式的研究以及對活動評價體系的建立。
關鍵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效性;策略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基礎課的延續和必要的補充。它是在教育者有計劃、有目的地設置和學生的積極配合參與下,通過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訓練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與人的交流、表達、探究、合作等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如何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融知識性、實踐性、趣味性、創造性于一體,是當下語文教師應當研究的課題之一。
一、農村中學語文綜合活動的實施所面臨的困難
(一)學校領導和語文教師對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意識薄弱
農村中學面臨生源的銳減、競爭的壓力,學校必須以中考成績說話,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教師還是校方都認為綜合活動會占用學生學習其他課本知識而忽視它。即使有活動,教師也只是針對中考里出現的題型進行強化訓練,忽略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
(二)受到地區辦學條件的限制
農村中學普遍存在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備不足,缺乏應有的網絡資源、活動場地及實踐場所,信息的查閱與搜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另外,家長以及農村文化的環境也限制了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安排和實施。
(三)現行語文教材中部分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不太適宜農村學生開展
現行的教材里沒有針對農村學生的系列性的實踐活動主題,許多主題與農村地方資源整合不夠,與學生實際生活脫離,使部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流于形式。
(四)學生在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存在諸多問題
農村學生的整體素質較差,能力上存在不足,膽子較小,在進行活動組織、調查、交流、成果展示時感到困難,從而影響到活動效果。
二、如何使農村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更具實效性
我在近幾年對語文綜合活動的探究摸索中有頗多的感受,現就語文綜合活動的有效性策略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首先需要做好前期理論準備:以教研組為單位,統一組織理論學習,包括《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綜合實踐活動相關的理論、已有的成功模式借鑒、小組合作理論的學習等,還需定期教研備課組的集體備課、研討,在實踐中反復摸索反思。
具體實施要點:
(一)對語文綜合活動實施方案的設計
現行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活動主題往往并不完全適合農村中學的學生,這需要教師針對農村學校的校情、學情,結合農村地方資源特點,對教材進行增、刪、改、補等,使語文實踐活動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活動的興趣,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因此,綜合活動實施方案的制定、實施過程的安排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以《背上行囊走四方》主題活動為例,當“世界這么大我要去看看”“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成為流行語,而旅行對農村校80%留守兒童而言,是未曾企及的遠方。本次活動,我們將重點放在“家鄉風景獨好”環節。學生以村為單位組成小組,介紹本村中最美的風景地(地理位置、歷史、名勝、傳說……)、本地特有的風俗人情等,要求拍攝照片,制作PPT,配上解說詞。教師提供《福清市志》,以及制作課件的指導,學生在周末利用家里的網絡查閱資料,為期兩周。
本環節設計意在激發學生對家鄉歷史人文的了解、熱愛,為了完成活動,他們需要通過小組合作查閱資料,詢問當地的宗祠理事,在實際的調研和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活動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接著是“我最向往的旅行地”環節,讓每組在中國十大名勝古跡中擇一,制作幻燈片,收集資料、篩選資料,完成解說,意在訓練學生收集篩選信息及解說詞寫作的能力。第三環節是“對聯的趣談”,收集對聯以及對聯的故事,組織對對子競賽,學寫對聯,與中考對聯的考查題型訓練相結合。共用三節課完成。如此處理,貼近學生實際情感生活,操作性、實用性比較強。
又如,《讓世界充滿愛》的主題活動,將其分為“我愛我家”“班級,我的家”“世界充滿愛”三個小主題。其中在“我愛我家”中有一環節是讓父母為自己孩子寫一封信,并讓學生讀信、回信,這對留守兒童意義非凡。多少父母是平生第一次給孩子寫信,多少孩子也是第一次收到父母的信。這些信里有對孩子的愧疚、無奈,更有期望和愛。多少孩子從文字里第一次真正理解父母,真切感受父母的愛,活動后也讓孩子給父母回一封信……其實此次活動的意義已然超過活動的初衷。
綜合活動主題的設計本就該是靈動的、鮮活的,應關懷孩子的內心和情感,語文學科本該也是有生命的。這需要教師的智慧、耐心和愛心去發現、挖掘。
(二)教師在實施中的指導、調控
語文綜合活動主體是學生,如何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使活動有序有效進行,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
囿于農村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尤其是七年級,每次在綜合活動前需要有具體操作方法,對學生活動的整個過程適時指導,這決定了活動的最終效果。具體而言:
1.遵循小組合作理論,結合學生實際以及活動的特點、難易度進行分組,以6~8人為一小組,組長2名,各組學習能力強弱要均衡。
2.每次活動實施前教師需制作一份“綜合活動任務單”。每生一份,明確活動的環節,以及每一環節需完成的內容,組長加一份“小組活動完成情況表”,要求明確本組成員的具體任務分工以及完成情況(旨在落實活動參與度以及活動完成的質量)。
如:《成長的煩惱》活動學生的任務單:
(1)“煩惱要大聲說出來”:
①列點寫出你的煩惱(可以從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考慮)
②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煩惱,可以用上一些修辭手法。
③請你為這次活動擬一則廣告詞。
(2)“少年也識愁滋味”:
①傾聽你組上的同學的煩惱,幫助某位同學解決他的煩惱。
同學的煩惱是什么?你對同學的建議是什么?
②為了解決同學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煩惱,學校成立了一個心理咨詢室,請你為這個咨詢室起一個好聽的名字。
③請你寫一句有關“消除煩惱”的名人名言作為激勵同學們的心靈雞湯。
④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煩惱,你如何看待這些煩惱?請依照例句進行仿寫。如:煩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彩。
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時時了解活動進展情況,解疑學生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調整活動的實施步驟,有時甚至也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網絡資料。
如《走上辯論臺》的主題活動,這對學生而言是很有難度的,因此,活動的教學目標定位為: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辯論賽、辯論賽的基本程序,以及如何針對對方的論點進行反駁,不要求學生一定達到什么程度。所以整個過程教師需要參與指導。
教師事先分發關于辯論賽的基本操作理論,組織學生觀看辯論賽視頻,然后結合視頻加以講解,讓學生對辯論賽有個基本的了解。而后,確立論題,論題選擇貼近學生生活有話可說的“網絡對青少年而言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正反方由抽簽決定。教師要了解雙方的人員安排,以及指導如何為自己的論點收集相關資料,如何針對對方的論據找出對方的弱點進行批駁。
第一次活動最好由教師來做主持人,既是主持,同時又是解說員,可以結合辯論過程,講解辯論賽注意的要點及操作規范,同時可以對辯論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冷場及時進行解決。此次活動如果沒有教師的參與很難有效進行。
另外,很多時候,教師也需要對各組選擇的小課題的可行性進行指導,協調各小組之間與活動有關的其他細節。
(三)對活動評價體系的建立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的調動是難點,因此整個活動的操作需要一系列的評價制度,這是活動能規范、有效、提升、充滿活力的保障。
每一次活動都以百分計,每一環節都有一定的分值,小組成員需共同努力完成活動,小組的活動總分即每一位成員的成績,并將按一定的比例計入當年的期末語文綜合成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勵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活動比分中,小組成員的參與度至少要占總分的30%,否則活動可能成為優生自我展示的舞臺,失去了活動的意義。所以在小組分工時,就要求組長依據每一位組員的特點、能力的大小,給每一位組員分配不同的任務,并在每次活動結束后對每一位成員進行小組評價。每一位成員都有活動的自我評價和反思。最后,再由教師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教師也需進行自我反思,并在教研集備活動上進行交流。
(四)教師對活動展示方式的研究
活動最終以什么樣的方式展示也是活動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方式的多樣性,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多方面能力得以展示。
活動展示可以是手抄報、演講、辯論、解說、課本劇、作文、誦讀,甚至可以和學校的大型活動相結合。
如,在完成《少年正是讀書時》實踐活動時,正值學校開展“書香校園”活動,于是,將二者結合擬定了主題為“同讀一本書,共筑書香夢”讀書活動。活動在三個年段舉行,歷時一個月,共閱初中必讀名著《水滸傳》。首先,每個年段每個班級由語文教師先組織全體學生閱讀兩周,而后,進行筆試選拔,每個班級選出5位學生代表年段參賽。一周后舉行年段比拼賽,共分為搶答、必答、互相抽題答、品人物、情景劇表演等環節。再結合專題賞析課,寫讀后感。我以為此次活動亦可成為一種有意義的推廣讀書的模式。
另外,專題活動還可以結合節日靈活設置,不必囿于教材的進度。如《獻給母親的愛》活動,可以安排在母親節前,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母愛故事、制作賀卡、寫祝語,為母親做一件事,寫一篇關于母愛的文章等,更具時效,亦更有意義。
豐富多彩的活動,可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也使學生在有意義的活動中訓練聽說讀寫能力以及組織、合作、交流、信息收集處理、對問題探究的能力。
是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只有教師投入濃烈的情感、無限的創意和真誠的心,才能引領學生澆開這朵語文學科里奇幻的花,讓我們沉醉于她的芬芳里……
參考文獻:
[1]鄭桂華.語文有效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廖先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與方法[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3]曾琦.學會合作[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