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新課程改革在我校熱火朝天地進行著,學校領導的堅決、老師的熱情影響、熏陶著我,讓我不自覺地在這場熱潮中也悄悄地改變著、成長著。
周一下午第一節,我非常榮幸地執教了一節學校公開課,課題是《獻給母親的歌》,這是一節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不同于閱讀課和作文課,經過課后教研組交流,教師們研討,我感受頗多。
在這節課上,我按五個環節設計教學流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暢所欲言,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印象深刻的幾個環節如下所述。
課前播放《時間都去哪了》歌曲,讓學生說說聽了這首歌的感受?用感人的畫面和深情的音樂把學生的思想引入特定的情境中。
展示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文字、圖片、歌曲等不同的形式來展示課下搜集的材料,從多個側面認識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較好地實現了第一個目標。
第一版塊:獻給母親一支文學之歌——“詮釋母愛”
兩個小組的代表展示了他們小組的活動成果——用文學的方式來詮釋母愛。他們將搜集到的素材與課本內容相結合進行歸納整理:孟郊《游子吟》中,認識了一位把囑咐和叮嚀縫入衣裳的母親;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為我們回憶了他寬容堅韌、剛烈的母親;高爾基的筆下,我們認識了一位勇敢堅定、不畏犧牲的母親;史鐵生有一位樸實、聰慧、堅強的偉大母親;冰心詩歌中“人性圣母”般的母親形象重塑了新意義上的母親神話。母親的形象被太多的文人歌頌過,母愛的名言被世人永久地傳誦著。然后兩個小組的成員分別朗誦了一句贊頌母愛的句子。最后兩個組長朗誦了自己編的一首小詩結束了他們小組的展示。雖然詩歌比較簡短,還顯稚嫩,但是足見兩個小組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為這節課做了精心的準備。他們早早地做好了相關的課件,并且專門找音樂老師給他們配上了伴奏。可謂精心備課,煞費苦心。
第二個版塊:獻給母親一曲偉大之歌——“贊美母愛”
兩個組的合作本來不夠自信,因為其中一個組的組長董××同學是典型的偏理科,文科特別弱,平時課上發言也不多,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太強。可是沒想到,竟是他搜集到紅蜘蛛的視頻。課前他還來咨詢過我的意見,讓我看看這個視頻是否合適。這組沙畫視頻當時我也是第一次見到。說實話,給我的震撼確實很大。我當時就肯定了他的成果,一直給他鼓勁,對他的搜集能力大加贊賞后,我主動承擔了將他的視頻放在我的課件里的任務。讓他有了點信心。展示課上,雖然他還是比較緊張,聲音也比較低沉,但是他大膽地邁出了這一步,我相信,有了這次的鍛煉,他一定能夠越做越好,在文科方面,特別是學習語文方面他會有長足的進步。他們小組最讓我感動的是,閆××同學代表小組成員制作了8朵彩色的康乃馨,準備母親節的時候獻給敬愛的母親,讓母愛得到升華。這是他們小組的另外一個亮點。
小組推薦代表展示收集的資料,他們分別列舉了母猩猩始終不給小猩猩斷奶的故事和母豹子生命垂危時忍著劇痛回到孩子身邊給小豹子喂奶的故事。從母愛的不同表達方式,辨別“愛”與“溺愛”。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如果教師課堂上讓學生圍繞“愛”與“溺愛”討論一下,我覺得學生會更好地全方位地理解母愛。
第五個板塊:獻給母親“一首深情之歌——同唱母愛”
由音樂課代表領唱《感恩的心》并讓學生用手語伴舞,共同感受這份溫情,于濃濃的感恩氛圍中達到感情高潮。這個環節可以多讓學生感悟一會兒,如果能抓住學生情感的高潮,更能體現出教師的教學個性。
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結構清晰,主題突出,美觀大方,學生從板書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濃濃的母愛,體會母子情深。
總之,這節課有學生成功展示的喜悅,也有小組合作探究,教研室宮主任概括為“三多”。(1)多元表達:本節課,圍繞“歌”這根主線,由《時間都去哪了》的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通過小組展示“一支文學之歌——詮釋母愛”“一曲溫馨之歌——贊美母愛”“一首理解之歌——評議母愛”“一段感動之歌——回報母愛”“一首深情之歌——同唱母愛”五個環節,讓學生一步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于濃濃的感恩氛圍中達到感情高潮,最后在歌曲《感恩的心》中結束本課。(2)多學生參與:學生有的讀一讀、有的唱一唱、有的打手語、有的展示課件等,充分調動了學生展示的積極性,發揮了小組的合作展示能力。(3)多感官表達:學生展示沙畫視頻、寫寫自己的媽媽、唱一首《感恩的心》等,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誦最有效,最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寫作是思維的延伸,整節課能夠抓住“媽媽,我想對您說”的口語訓練,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對母親的愛,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
“路漫漫其修選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我愿乘課改之風,不斷探索,勇往直前!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