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柳英 李頌降
摘 要:言及德育,一般人總認為是班主任或者思想品德課教師的主要任務,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在教學改革深入發展到今天的背景下,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擺在所有英語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結合教學實際,從“教材挖掘,處處用心”“教學設計,需要匠心”和“善用體驗,需要耐心”三個維度著手,就如何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學進行了策略探索。文末,又對如何在英語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學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關鍵詞:英語教學;德育滲透;策略;建議
在一般教師或者成人的眼中,學校德育都是班主任或者思想品德教師的事,與自己沒有多大關系。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職責,就拿英語教師而言,教學英語單詞、語法等本學科的知識是教書的范疇,做到了這些還沒有完全擔負起一個教師的全部責任,還需要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價值觀等,這叫育人。正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學生通過英語的學習,要幫助他們培養愛國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
赫爾巴特也說過一句話,大意是教學中如果不進行德育教學,那它只能算作是一種毫無目的的手段。由此可見,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滲透教學,是英語教師必須做的事情。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的具體實施
(一)教材挖掘,處處用心
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一共56個單元,每個單元都蘊涵著德育內容,囊括了從基本的日常生活禮節到愛國主義情感的逐漸升華,也囊括了從關愛動物到關愛他人的思想成長。筆者以八年級教材上冊為例,它所蘊含的德育內容如表格所見:
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時要挖掘、梳理教材中的德育內容,然后再實施德育滲透教學。接下來的德育滲透教學中可采取的策略是:
1.找準對接點,適時滲透
所謂找準對接點,意思是在英語學科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在進行德育滲透教學時,需要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接起來,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中自覺不自覺地進行德育的洗禮。
筆者以八上第二單元“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為例,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用“頻率”談論相關活動。筆者先結合七年級最后一個單元“What did you do on weekends?”展開討論。結合七年級內容的意義在于筆者想了解學生周末活動情況以便進一步談論某項具體活動的頻率。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數同學的回答都是一致的:do homework,sleep,take after-school classes(做作業,睡覺, 補課)。并且在回答的時候學生都是充滿無奈的情緒。此時,我覺得德育的機會出現了,我結合他們的回答,講述了自己的周末,如閱讀、爬山、鍛煉身體等等。還用目標語言講述我一周鍛煉的頻率(I exercise three times a week.),并且告訴學生在認真學習的同時需要加強鍛煉身體,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要學會自我調節壓力,在周末的時候選擇合適的活動來放松自己。
當教師在談論放松話題時,學生又談及了電腦游戲,我們結合電腦游戲,又進行了辯論,同學們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有同學覺得電腦游戲是周末娛樂的好項目;有同學認為弊大于利,傷害眼睛,影響學習,甚至有著沉溺網絡的危險。在學生交流完畢之后,教師不失時機地用目標語言“How often do you play computer?”問學生使用電腦的狀況,與同學們交流了科學使用電腦的觀點。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防止了德育滲透的無力和蒼白說教,因為它較好地把教材中的內容和學生生活的實際有機結合在一起,找準了教材與德育的對接點,起到了“德育無痕”之效。
2.找準切入點,步步推進
所謂找準切入點,是指英語教師應該利用好節日、慶典等典型的時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基于此,每逢教師節、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以及圣誕節等重大節日時,作為教師的我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都會與學生分享節日的文化特色、文化差異,以及如何用心表達祝福等。
比如,在教師節,我會要求學生在每位任課老師進教室時用英文表達“Happy Teachers Day!”;又如,在母親節或父親節到來的時候,我就暗示全班同學如何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再如,“Go For It” 八上第八單元閱讀教材講述的是感恩節以及火雞的制作方式。在上這篇閱讀前,我先用視頻的方式,給學生們看了感恩節的由來,了解了節日的慶祝方式, 明白了過感恩節的意義。同時在“production”環節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What are you thankful for?
(2)What will you do to show your “thanks”?
當這些問題擺在學生面前的時候,我就啟發學生去感悟“施人之恩不可記,受人之恩不可忘”的古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逐漸明白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真諦。
找準了切入點,學生往往在這些點上“動情”,情動了,德育就容易滲透了。反之,情不動,德育滲透教學就很困難。
(二)教學設計,需要匠心
教學實踐證明,在學科教學中能否有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對德育滲透的效果影響很大。好的教學設計,能讓德育滲透順利,蹩腳的教學設計,德育滲透就困難重重。筆者以八下第一單元的閱讀課為例,談談在語篇閱讀中的設計策略:
1.教學過程的設計要厘清步驟
本語篇中心話題是“登山”。根據主題和教學目標,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塊:讀前,由視頻導入登山主題;讀中,了解Aron Ralston此人的相關背景以及登山故事情節;讀后,生成環節分為兩個:一是Aron Ralston最后的結局,二是升華主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困境,如何做正確的決定。
2.德育滲透的過程要聯系生活
在理解了課文信息后,學生已經掌握了主人公發生的意外事故以及他處理和面對困境的態度與方法,但到此為止,還沒有談及我們該如何面對意外或者困難。仔細研究了德育主題后,我靈機一動:能否用另一個我們身邊的感動人物來升華主題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榜樣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自己的教室里。我們班級里的郭某同學從小患有嚴重的小兒麻痹癥,行走不便,但他堅持風雨無阻地到校學習。
于是我就有了這樣的思路:我們班里郭同學走路沒有同學們快,但他上學從未遲到早退過。他不但成績很好,品德也非常好,經常在學習上幫助其他同學。說完這些之后,我伺機拋出了問題:What can we learn from Guo?What can we do to help him?同學們紛紛舉手,建言獻策,教師在此時自然地展開了如何幫助他人的德育教學。隨后,我還讓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
(1)What kind of problems do you have when you are study.../playing basketball/...
(2)How do you do to get over the difficulty?
通過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在生活學習中我們堅定地實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生活理念。
在討論過后,我讓學生觀看有關Lizzie的故事視頻,趁熱打鐵。麗茲·維拉斯奎茲(Lizzie Velasquez)被稱作“全世界最丑的女人”,面對流言和一次一次的打擊,她決定站起來,微笑著走向積極的一面。她還以此罕見經歷著書,在TED上發表了演講:《一顆勇敢的心:麗茲·維拉斯奎茲的故事》。筆者要求學生觀看Lizzie的演說后完成summary填空,如下圖:
Lizzie is ________(thin)oman in the world. She cant see anything ____one of her eyes. She eats a lot, ____she doesnt worry about ______(put)on weight. Though many people laugh _____her, she just wants to be _________(she) She wrote a book _____(call)A Brave Heart to encourage people to be optimistic. She volunteers _____(speak)to cheer up people in trouble. Life is _____ of unexpected. When you have trouble or difficulty, you should find your purpose in the world. And you should always be happy to keep _____(go).
常言說,事實勝于雄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同學、師長身上的事例,發生在人類生活歷程中的典型人物,他們的高尚行為都是很好的德育教學案例。作為英語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將它們“請”入課堂中,以達成德育滲透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學生看完麗茲·維拉斯奎茲的故事之后的感嘆:“世界上怎么會有這樣的人,好厲害啊,太佩服了!我覺得我們真的太幸福了!”
(三)善用體驗,需要耐心
我們知道,聽過的事情,很容易忘記;看到過的事情,不太容易忘記;而做過的事情,一般不會忘記。這說明了一個道理,要使人對某件事情印象深刻,需要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這也啟發我們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想要讓學生在德育上有所建樹,必須善于讓學生進行體驗,教師需要足夠的耐心作為保障。在教學實踐中,我引導學生加強體驗的具體策略是:
1.善于音樂欣賞
有人說,音樂不是詩,但卻有比詩歌更撼人心魄的功能。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善于把音樂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不但有利于英語學科知識的教學,更有利于對學生的德育滲透。但是,如何運用好這一教學手段呢?下面我以八下第十單元閱讀語篇“Hometown Feelings”為例進行說明。在教師播放一首Take Me Home,Country Road之后,我進行了以下步驟。
第一步:讓學生安靜欣賞,聽出這首歌的主題。由于take me home 這三個單詞一直在這首歌曲中重復出現,所以同學們很快就抓住了重點。
第二步:讓學生就這首歌談談作詞者的情感。同學們很快根據“Home”感悟到作詞者的思鄉之情(Homesick).
第三步:分享同學們自己的思鄉之情(因為班級里有很多外地生),我邀請幾位同學談談他們家鄉的位置,一年回去幾次,使用怎樣的交通工具回家等等。當這些在外讀書的同學們分享著他們的求學經歷,談論著他們回老家的坐車情景甚至一年才能回家的無奈,其余同學都深受觸動,有些感同身受的同學甚至眼淚汪汪。此時,我及時對同學們進行德育:我們要珍惜我們的生活,好好學習,以更優秀的自己來回報父母的良苦用心。
第四步:在語篇閱讀的最后高潮部分,筆者播放了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這樣的音樂聲中回憶曾經的家鄉與現在的變化之處,學生有感恩生活之改善,有留戀青山綠水的曾經等等。此時,我覺得又可以適時地進行德育,便告訴孩子們從我做起,保護我們的環境;同時珍惜當下,鼓勵他們更好地學習,以便將來為家鄉的建設獻計獻策,盡上自己的綿薄之力。
好的音樂,勝過一萬句的語言教學,這是我教學實踐中的最大感受!但是,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在教學實踐中,我常常發現有些老師也使用音樂的手段,但他們常常是淺嘗輒止,問及原因,是害怕音樂時間長了,影響教學的進度。由此可見,教學的耐心多么要緊。
2.拓展第二課堂,進行德育體驗
多年的英語課堂德育滲透教學,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課內得來終覺淺”的尷尬。如何突破這一德育滲透的瓶頸?我想到了課外,想到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如多開展家庭采訪、英文演講以及英語小報比賽等第二課堂活動,就可以為學生體驗提供良好的機會。
筆者以Go for It七年級上Unit8中的一個句型為例:When is your birthday?當我提出時,大家爭先恐后地回答:My birthday is on...My birthday is on...在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報出自己生日的時候,我突然問了一句:“When is your fathers birthday?When is our mothers birthday?”此時,剛才嘰嘰喳喳的聲音頓時消失了!因為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學生能說出爸爸媽媽的生日。
聲音頓失之時,正是德育滲透發生之際。我因勢利導給學生布置了家庭采訪任務:請說不出父母生日的同學回家后問出父母的生日,最大的要求是,要用英語問,更要把用英語的問答教會父母如何說。
我這里只是列舉了一個教父母說英語,且是問父母生日的家庭采訪活動,學生對于這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如果我們英語教師多進行這樣的旨在加強學生體驗的活動,學生不但在第二課堂中提升了能力,更鍛煉提升了德行。
二、實踐后的建議
常言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英語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一項需要長久耐心的事業。結合上面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德育滲透教學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以下三點要非常注意:
1.教師要率先做道德的楷模
眾所周知,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自身就是一個最好的道德樣板。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學校的集體生活中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勢必會讓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教師身上不符合道德的言行舉止,都會削弱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如果教師的德育形象降低了,你的教學手段再先進,方法再巧妙,最多也只能在知識教學上取得進步,在德育上,收效是很難的。
2.教師要做學生的益友
隨著時代的發展,師生關系較以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往的教師,總是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是知識的化身,是威嚴的師傅。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如今的師生關系已經轉化為亦師亦友的關系,尤其是教師能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學生,必定易于被學生從心理層面很快接納。接納之后,才會出現“親其師,信其道”的美好情景。
3.教師要把控德育的契機
我們都熟知一個生活現象,就是如果你強按牛鼻子去喝水,牛是不會乖乖喝水的。這個現象移植到德育滲透上,說明了同樣一個道理,就是老師如果把德育弄得很直白,學生就不容易從心理層面接納,這就需要教師講求德育契機的問題。正如前面文章中已經論及的,要善于在教學設計、在第二課堂的開設中,相機進行德育的滲透,這樣做既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境,還會出現“潤物無聲”的美。
總之,英語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學,需要有“三心”的策略,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錘煉教師上課的基本功,相信英語課堂教學定能結出豐碩的德育之果!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江蘇出版社,2001.
[2]何曉文,等.學科德育的探索與實踐[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袁彩虹.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