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學習的主體是兒童,目的是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教學中,只有真正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中央,喚醒他們的體驗,語文學習才能成為兒童精神成長的源泉,語文教學也就回歸到了童年,回歸到了教育的根本。
關鍵詞:語文;兒童;成長
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是他們認識世界,獲得情感陶冶的重要方式。實踐中,我們越來越發現,閱讀學習是個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只有個體主動接受語言的熏陶,才能獲得閱讀理解。孔子所謂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感悟的時間。深入文字之中的閱讀、思考,就是學生在文本中攀爬、摸索、探求的過程,他們逐漸走近作者,觸摸到文字的節奏,甚至在閱讀中發現了自己,看到了身邊的事例,閱讀才真正與他們的成長產生了聯系。這樣的閱讀,才是生本的,是生動的。
一、喚醒主體閱讀意識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主體,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沒有自己閱讀教學無法進行,因而在教學中過多地干預學生的活動,以自己對文本的領悟代替學生的感悟,以自己的講代替學生的讀。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他們對文本有著童真的感受,有好奇,有疑問,在教學中希望獲得教師的承認。實踐中,當學生對文本有爭論的時候,往往是他們最積極、思維最開闊的時候,如果教師給他們討論、爭論的機會,學生會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因為他們表達了自己,獲得了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承認。
要喚醒孩子的閱讀意識,就要讓兒童滿載對閱讀的興趣走進文本。在一年級上冊《對韻歌》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前置性小研究: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被編進了這樣的對韻歌中?試著去讀一讀其他的對韻歌,看誰發現得最多。這樣的設計符合低年段學生好奇的心性,他們迫切地想知道,除了課文中出現的,還有哪些類似的內容。特別是提示他們要去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就更調動了他們深入閱讀的熱情。
課堂上,教師還要關注輕松的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師的和聲細語,關切的眼神,會意的微笑,傳遞的都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會讓學生不知不覺間放下心中的緊張和戒備。當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沉浸在閱讀,他對每一個詞語的描述,每一個句子的朗讀,都會傾注情感在其中,并把這種閱讀情感傳遞給學生,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
二、喚醒兒童生命感悟
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可見,閱讀教學的課堂不僅是知識的課堂,更是生命的火花相碰撞的旅程。教師只有保持自己的個性體驗,才能喚醒學生的個性體驗,保持自身的這份獨特性,才能喚醒學生對文本的生命感悟。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所承載的內容是富有生命氣息的,它描述了世態百相,凝聚了人間真情,囊括了大地滄桑,沉淀著歷史的精華。它需要我們用生命和經歷去解讀。學生雖然經歷比較單一,但正因為自身的單純,他們對事物的敏感也是成人無法取代的。教師的啟發和誘導應允許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有一個極度張揚的空間。在這個自由的空間里,學生有針對性地對一句話、一個詞的含義的挖掘,對一個片段的品讀,都會不自覺地和自己先前的生命體驗相連,這是思考的過程,也是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過程。
然而,多數孩子的思維總是停留在語言文字的表面,不能深入體會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感,難以觸摸到語言文字的溫度。這就決定了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注重策略,體察學生微妙的情感變化,開啟學生的心靈。在指導學生分辨“兩點水”和“三點水”時,一位平時很安靜的小女孩說:“三點水都和‘水有關系,帶兩點水的字表示冷的意思,那是因為冷了,那三點就抱在一起,變成了兩點。”孩子的語言很稚嫩,但是其中流露出的對世界的敏感和豐富的想象,卻讓人驚嘆。當他們將語文的學習與自身的體驗相互貫通,語文就烙印在了他們的生命中。
三、構建師生間的和諧生態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和諧生態的,正如詩人特奧多爾馮塔內所描述的那樣,“教育旨在努力為毫無依靠的幼樹提供一根拐杖,從而使其能在純凈的空氣中自由自在地、無憂無慮地成長,那么,我們則接受了非常不錯的教育。”這段話揭示了師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關系,以及閱讀教學是為了兒童愉悅地成長。
師生之間生動交往的過程也就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二者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都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巨大的生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師生真摯地交往,真情的自然流露,教師呵護每一顆童心,善待每一個生命,珍視每一個日子,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不斷反思、不斷成長、不斷豐盈自己的教育生命,這樣的課堂才是和諧生態的課堂,是真正生本的課堂。
在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獨特發現,適時鼓勵,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在獲得愉悅感、滿足感的同時,教師也同樣獲得了心靈的慰藉、精神的洗禮,教師和學生就是在這樣共生共榮、心靈往來的閱讀過程中,一起走進文本的世界,放飛思維,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J].人民教育,2007(23).
[3]劉曉東.兒童精神世界[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肖川.當代教育思想精要[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樊越 (1971.06—)女,漢族,甘肅靜寧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