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
摘 要:教師的課堂教學就在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英語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應該充分發揮“聽、說、讀、寫、練、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關鍵詞:英語課堂;主觀能動性;方法;見解
教師教學,就應該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定位教學重難點。不但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應結合學生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從一定意義上講,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聽說讀寫練議”在英語教學的作用,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一、方法教給學生——聽
聽,即聽說練習。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重語法、語音、詞匯的教學,而忽視了聽說練習。那么教師就應該讓學生了解聽的目的與重要性。從聽聲音到理解聽的內容要經過在連續音流中辨認詞語與語句的成分,暫時記住它們,并迅速與其后的語句成分聯系起來,形成信息,存入記憶中。教師在選擇聽力材料時,應該選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如小故事、謎語、笑話等激發學生聽英語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并且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變被動為主動,多聽多練,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見解讓給學生——說
說,即說話。學生通過讀課文,實現課堂目標,掌握了一定信息,積累了一定素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解決此環節的重要策略。在課堂上可采用pair work,discussion,interview等形式,分小組讓學生交流,提供更多的英語交流的機會和談見解的機會,以提高學習效率。這樣不僅使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語言實踐的機會,同時,學生之間的交流真實感更強。這樣的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給每個人語言實踐提供了機會,而且因為是雙邊合作,客觀上實現了學習互補。
三、書還給學生——讀
讀,即閱讀。是在閱讀提綱的引領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以使閱讀有針對性和目的性。閱讀要善于思考記憶,分析比較和總結概括。課文是教材的中心,是聽、說、讀、寫的主要論據,是課堂實踐最好的語言材料,是學生學好英語的關鍵。閱讀課文的過程不僅僅是被動接受語言信息的過程。教師應指導學生既能理解具體事實,又能理解抽象概念;既能根據課文所傳達的信息理解課文,又能結合知識來理解課文。這樣,學生讀得多了,掌握的知識多了,其中的一些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四、總結留給學生——寫
寫,即寫作。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引下鞏固知識,形成自己的寫作技能。口語與筆練都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每章每節的小結讓學生自己去寫。通過重新整理、系統歸納,逐步形成科學的方法,把重點內容壓縮成一小部分,然后再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去擴充(包括新舊知識點),這樣讓學生反復地去循環,最終會把書讀薄,使學生輕輕松松地學好英語。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應懂得何時進行及時修改,才近乎完美。學生寫好后總結,教師要及時點評和表揚,或學生換讀,相互提出修改意見,這樣就自然而然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在小作文寫作中有話可說。目前,英語寫作也在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教師往往根據學生寫作的最終成品來判斷文章的好與壞,而忽視了寫作過程的指導。既要靠教師的指導,也要讓學生不斷完善與修改,才能使學生的自覺與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五、活動留給學生——練
練,即課堂練習。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模擬真實情景進行語言訓練,活化教材,與學生課內外實踐相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實踐特色,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如,學習Go shopping時,教師扮演售貨員,學生扮演顧客,讓學生用英語與教師進行交流,然后師生進行角色互換,甚至是學生代替老師。通過這樣一個模擬場景,體現師生合作與生生合作,使學生較好地掌握購物基本句型。除此之外,活動的各個環節都讓學生參與,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六、問題交給學生——議
議,即討論。就是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啟發,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以加深認知與培養集體意識。教師也要參與學生討論,以便啟發、引導,解答質疑。為確保討論的效果,教師應針對教材的重點與難點、疑點,提出點撥性的意見。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巧設圈套,讓學生鉆進去,動手動腦分析,概括其內容,總結其規律,這樣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問題,并能使其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英語教師要想有效地提高英語成績,就必須準確地把握教材,深挖教材內容,組織好課堂活動,更應該充分發揮“聽、說、讀、寫、練、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發揮好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黃遠振.新課程英語教與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19-139.
[2]李庭鄉.英語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95-98.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