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花
摘 要:作為偏遠鄉村小學英語教師,教師教英語困難,學生學得更難。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積極挖掘出影響學生學習的原因,從而究其原因,走近學生,博采眾長,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習慣。
關鍵詞:農村;小學英語;原因;習慣
作為偏遠鄉村的小學英語教師,我深知,英語作為小學教育的一門語言學科尤為重要。教學成績的高低與學生的努力和學習習慣是分不開的。小學生學英語是以“0”為基礎。小學英語教師要提高全體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就必須找影響學生學習的原因,分析原因,予以關懷,增加信任度,以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為
關鍵。
一、農村小學生學英語困難的主要原因
1.家庭無人監管
地處偏遠的鄉村,家長外地打工是較為普遍的現象,而子女的學習只能依靠自己。生活靠爺爺奶奶照顧,有的甚至靠親戚。他們的學習只能靠自己的學習習慣,缺乏學習習慣,就會導致他們英語成績提高不了。此外,由于學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貪玩居多,從而缺乏學習時間的保障,容易產生厭學的心理,從而也就給小學英語老師造成了教學困難。
2.教師專業與學科不相符,校園學習氛圍不夠濃厚
由于偏遠鄉村的小學英語教師短缺,難以將教師專業與學科相對應,以“中學教師資格的小學老師,中文專業的英語教師”而被當地社會公認,造成了學生學習英語的障礙。再者農村學校領導過于看重語文、數學教學,而把英語當副課。教師重語數,而輕英語,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不足。尤其農村英語老師專業各異,有法律、政治等專業,迫于無奈而教英語,在英語課堂中一味讀寫,或者大講特講,包攬課堂英語語法知識,忽視了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從而容易導致英語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學習成績提高不上去。
3.農村英語課程與“教與學”因素
農村學校在小學英語課時安排上不夠充足,一周兩節,學生常常會缺乏學習英語的時間保障,并且受到學習內容的限制,無法深入理解。與此同時,農村小學英語任教老師是非專業的,課時又設置太少,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夠,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而完成,一晃而過,在課堂上對講解的知識內容理解不透,并且未能關注到學生實際運用英語能力的培養,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時間不充足,致使一些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導致學生跟不上、不想學的念頭產生。
二、究其原因,有的放矢,促成學生學生學習英語習慣的養成
1.教師督促學生課前準備、課后整理作業以及文具的使用習慣等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對學生進行基礎性訓練。如訓練小學生上課敢說英語的示范練習。教師示范,學生接著示范,學生練習,教師及時糾正,養成敢說的習慣。其次,以有趣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中養成讀的習慣,如模仿錄音,看誰模仿得像。最后,利用好課前擺放練習本,一邊說,一邊寫,以說促寫,養成寫的習慣。這樣反復抓,也成為老師抓的習慣,再加以鼓勵來鞏固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
2.由于小學英語教學中起始年級為三年級,學生沒有學英語的基礎,對小學生來講,有新奇感,但也帶著一定的困惑。如英語學科的書寫習慣,是小學生應該必備的習慣,教師要常抓不懈。老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讀,而且要嚴格按“四線三格”寫,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規范書寫和有誤的發音。反復訓練,達到英語新課標要求的“四會要求”。教師從點滴入手,循序漸進,學生的這種學習習慣一定能養成。
3.學生有好的表現的時候,應給予肯定或獎勵,使它成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催化劑。教師不妨嘗試如下方法:如培養學生認真聽講,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習慣。學生做到了,在學習欄中給他帖一顆紅星,看誰積累得多,以示鼓勵。所讀所說所寫要具體、可行,這個方法很適合小學生,以評促寫,養成寫的習慣。
4.農村學生英語學習基礎本來就薄弱,教師要注重對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英語發音教學上,一些學生的發音不清楚,較難聽辨,這時候老師就要在課后,叮囑學生背誦單詞,朗讀并默寫句子,強化訓練,促使學生更上一層樓,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敢于讀,敢于表現。而對于朗讀水平偏低,不敢開口的學生,教師要不厭其煩地領讀,讓他們跟讀,調動學習情緒。例如,教師在讀一般疑問句的升調時,教師領讀,學生范讀,反復循環。教師激勵學去切身體驗,大聲地讀,促使讀的習慣的養成。
5.鄉村學校要加大用英語搞活動的力度。教師具體負責創設情境,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扮演對話,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鄉村小學英語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組織英語演講比賽,潛移默化;還可以講一些英語故事、英語笑話等等,還可以適當布置一些情景交際任務,引導他們去完成。這樣能夠提高他們的英語運用能力,有效提高他們的英語運用水平。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英語教師要想提高英語教學成績,就必須找準原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調動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55-56.
[2]王薔.英語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