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申宏
數學課堂上,學生缺少自信與應變,多數學生是在被動中學習的,甚至還有過“船長年齡=牛的頭數+羊的頭數”等啼笑皆非的現象。后來讀到葉瀾教授“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來看課堂教學,讓教學設計脫下僵硬的外衣,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這段話,才明白自己的數學課問題出在哪兒。怎樣做才能讓數學課充滿生命活力,才能讓學生真正喜歡我的數學課堂?我在教學中思考著、實踐著、努力著。
一、善待小錯誤,呵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我曾聽過一節二年級《有余數的除法》公開課。新授結束時,老師讓學生練習五道計算題,然后選部分作業投影展示。其中一名學生是這樣做的:9÷2=4…1,11÷3=3…2,41÷5=7…6,17÷4=4…1,29÷8=3…5。老師剛展出這名學生的作業,其他同學就大聲喊了起來:“老師,老師,他第三題做錯了!”我們都以為老師會馬上糾正錯誤,沒想到老師卻說了一句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話:“第三題是錯了,可同學們為什么只看到他錯的這道題,卻不說他另外四道題都對了呀?我們多給他一點時間,讓他自己發現錯誤,好嗎?”
時至今日,公開課中的情境仍清晰地縈繞在我的腦際。這節課在設計上真的沒有什么亮點,但我卻一直認為,這是一節十分溫暖的數學課。學生出錯時,教師不斷地鼓勵他,細心地呵護他的自信心。這樣的老師,這樣的課堂,學生能不喜歡嗎?
這次聽課讓我很受啟發。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我經常說一些與“錯誤”有關的名言給學生聽,如:“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薄胺稿e誤是取得進步必須交付的學費。”“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復錯誤”等等。漸漸地,學生不再害怕因為做錯而被老師批評、被同學譏笑了,在寬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的創新火花也隨之被點燃了。
二、引領小探究,體驗發現的無窮魅力
活動課“大樹有多高”教學后,我問學生:“你們能測出學校后面小河的寬度嗎?”學生被這個問題吸引了,立即看書去找測量方法,一會兒工夫就想好了公式:竹竿長度:竹竿影長=河的寬度:河的影長。明知這個公式沒法測量,但我沒直接說。這是探究課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更有意義!
中午測量時,大家發現小河沒影子測不了!后來學生改用目測,測出的寬度有長有短,最多與最少相差6米。學生都問:我“哪個小組測得準?”我仍然沒說只是微笑著建議上網找更好的測量方法。
果然有收獲,丁××同學想到了用“半圓”來測量:班長將一塊石頭從河邊的O點往下一扔,丁××沿著河邊快步跟著波紋跑。當半圓形水波紋碰到河對岸A點時,我們大聲喊停了丁××。其他同學拿起測繩,測量班長與丁××(B點)之間的距離,很快就得出了小河寬度。小小的探究,讓學生找到了有趣的測量方法,同時感受到探索的快樂與發現的魅力。
三、關注小話題,喚醒學生的責任意識
在教學“比的應用”時,我以發生戰爭的國家為例,組織了一次“小小討論會”:現代戰爭打的是什么?先列舉一些數據:一副夜視鏡的價值在0.9萬美元以上,一枚精確制導導彈的價值為80萬美元左右,一輛裝甲車的單價約120萬美元,一架戰斗機的價格約1.4億美元。然后,讓學生按1:6.5的價格比把上述武器折算成人民幣。在學生的一片驚訝聲中,我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這些錢在和平年代能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學生暢所欲言,最后師生討論得出:現代戰爭打的是鈔票,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關注社會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小話題,是我在數學教學中的一個全新嘗試。它為學生打開了學習知識的另一扇窗戶,給了學生一雙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了解社會,觸摸生活,感受責任擔當。
四、妙用小失誤,演繹精彩的課堂生成
教師在課堂上出現小失誤是難免的。出現小失誤,我們第一反應就是糾正過來,讓教學順暢地進行下去。但是如果面對失誤,教師只是滿足于簡單改正,就有可能錯失一次精彩的課堂生成。
在教學“圓的面積”公式后,我出示了一道習題:“希望小學花壇的周長是12.56米,這個花壇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讓學生運用學到的公式去解決。大部分學生都在列式計算,但有一名學生卻舉起了手:“老師,題目中沒說花壇是圓形的,怎么做呀?”我一愣,原來是制作課件時少寫了“圓形”兩個字。
我剛準備把兩個字加上去,卻發現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開放題。稍加思考后,我對學生說:“沒有‘圓形兩個字,這道題也能做!”然后和學生一起設計了四種形狀的花壇: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并讓學生分組列式解答。討論時,學生還發現:圍成的圖形中,周長相等時,圓形花壇的面積是最大的。
本來是課堂中的一次小失誤,但經過巧妙利用后,卻變成了一道不可多得的開放題,既教會了學生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數學課堂上,每一位師生都是真實鮮活的生命,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我們的課堂是否真正涌動著生命的活力?數學學習究竟應該給孩子的童年和明天留下什么?做好“小”字文章,只是通往“活力課堂”眾多橋梁中的一座。為了讓數學課堂變得更有生命活力,我還在不斷地思考著、實踐著、努力著……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