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三 吳友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小學生以寫記敘文為主。記敘文包括敘事、寫人、狀物。吳立崗教授說過:“記好一件事是寫好記敘文的基本功?!币驗闊o論是敘事、寫人,還是狀物,它們往往都以寫好一件事作為基礎。但日常教學中,對記事文章的學習,教師普遍存在一個誤區,即:學生“經歷了事”,自然而然就會“寫”。然而實踐證明,這只是一種理想化了的并且很難實現的假設,許多學生到了小學六年級畢業仍寫不出一篇像樣的記事文章。畢竟“經歷了”和“會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除了那些在寫作上有特別天賦的學生,其他學生不可能做到“無師自通”。
一篇好的記事文章應該符合“結構完整,重點突出,描寫生動”等要求。但這些要求的達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落實。
一、理清結構,減少束縛,把事情寫完整
學生要練就記敘文的基本功,完整地記敘一件事是前提。一件事,要寫清楚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其中的經過部分又可以細分為發展和高潮。剛學習寫作的學生在敘述一件事時往往局限于籠統、模糊的概述,有時甚至不知從何處落筆。如果教師此時忽視對學生進行敘事方法的引導,任憑學生“信筆涂鴉”,就會造成學生敘述的顛三倒四,語無倫次,或是斷章取義。四年級,學生開始由片段訓練過渡到篇章訓練,此時引導學生關注敘事結構的完整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提綱把事情連起來說一說,并把與主線事件無關的旁支未葉去掉。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學生便會在頭腦中建立起記事文的結構意識,動筆時就會關注敘述的順序。之后經過一次次的習作強化練習,把事情寫完整就不是難事。應注意的是,在要求學生把事情寫完整的過程中,先應減少束縛,鼓勵學生放開筆,按事件發展順序有條理地寫下來,不要提過多過高的要求,否則學生會無所適從。
二、明確中心,重錘敲擊,把事情寫清楚
吳立崗教授在他的《小學作文教學論》中提到:“能夠通過觀察把一件事完整地記敘下來是很重要的,就像畫人物一樣,首先要畫完整,使人物具有堅實勻稱的骨骼和軀體,但是要把人畫活,使他具有鮮明的個性,看上去栩栩如生,就一定要把他的靈魂刻畫出來。”作者記敘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圖,這個目的和意圖就是其要表達的中心。中心是文章的靈魂。它貫穿全文,統帥著所有的材料。文章中心明確,才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則容易變成“流水賬”,讓讀者覺得不知所云。所以,在學生能比較完整地記敘一件事時,便要培養學生明確表達中心的能力,學習圍繞中心選材,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把事情寫清楚。
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確定文章的中心呢?
“詩以言志,文以載道”,讓學生知道寫文章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闡明某種道理。在經歷的事情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和獨到的感受,將這些加以概括、提煉,便是文章要表達的中心。
確定中心時,學生容易犯“假大空”的毛病。因為確定的中心太大,太空,不夠明確,寫出的文章會讓人讀來毫無頭緒。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提醒學生遵從自己的內心,從小處著手,學會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真實的意義”來。
三、講究方法,潤墨著色,把事情寫生動
寫好一件事,不僅要中心明確,還要生動形象地表現中心。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既要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描寫,突出事情的“高潮”“結局”部分,也要根據敘事的需要,恰當地運用一些表達方法,彰顯“獨具匠心”的效果。
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單元習作四是一篇看圖作文,要求學生根據一張照片想象“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時一個孩子的悲慘命運,并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這是一篇記事文。到了四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有了較強的審題能力和寫作經驗,大多數學生都能根據圖片確定出表達的中心,并能通過想象完整地敘述一件事,但因為學生寫作手法的平鋪直敘,少了許多感染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已有的材料進行重新組合或補充。如可以將事情的發展部分“飛機的轟炸及人們的驚慌失措”放在開頭,用倒敘的方法設置懸念,烘托出緊張氣氛,也可以對轟炸前上海火車南站的繁榮景象及孩子一家的愉悅情景進行大膽鋪陳,意在與轟炸后的荒涼、凄慘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戰爭的殘酷。
當然,學生對這些表達方法的習得,一部分源自課外閱讀時的留心,更多則需要教師有意識地“為之”,即以教材為憑借,挖掘出教材中的“有用方法”,在教學中巧妙滲透,引導學生積累、沉淀,并在習作實踐中學會將方法轉化為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鄙钍亲魑闹?。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啟發思考,這樣學生習作時才能在頭腦中再現當時的場景,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真實的情感一旦被激發,筆端便會流淌出生動的語言,從而達到“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意皆出自吾之心”的美好境界。
四年級主要進行記敘一件事的篇章訓練,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敘事能力,為寫人、狀物做好鋪墊。教師要加強訓練意識,以單元習作教材為憑借,將訓練與閱讀教學相整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把握訓練的節奏,有計劃、有梯度地實現“寫好事”的教學預期。
參考文獻:
王文娟.對小學作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文學教育(中), 2013(12).
編輯 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