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華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進步及小學語文新教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重視學生語文知識水平的日常教育,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德育素質,使學生能夠在德智體方面全面發展。但是,在目前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德育的教育內容主要來自于思想品德課和政治方面的教育,而這些內容恰好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也有一定的涉及,因此需要語文教師教學時,不僅需要合理發揮教材內容反映的德育性知識,還需要借助大量的課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道德水平。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德育的滲透教學也具有相當的重視度,在我教學的實踐中,閱讀教學滲透德育教育并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教師能夠做到教書育人的教學原則,并且合理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能夠積極開展閱讀活動,從而在閱讀的同時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文章的含義,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諧發展。
一、結合教材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朗讀展開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描寫的都十分生動、優美,這些文章能夠真實的表現自然和生活的場景,可以為學生培養出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借助這些優美的語句,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學習,體會其中的含義,并且在朗讀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內容,盡可能的幫助學生感受文章作者當時的寫作心情,從中可以更好的體會思想品德和美的熏陶。例如,我在開展“黃繼光”這篇文章的教學時,在教學之前,我先要求學生對該文章利用瀏覽的方法快速的找出文章中值得學習的語句,然后讀給學習小組的其他學生聽,隨后我再讓學生采用朗讀的方式學習該文章,結合學生大聲朗讀的訓練,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黃繼光的英雄精神,同時對文章內容也有一定的加深理解。同時我還借助多媒體教學,向學生播放關于這篇文章的視頻片段,讓學生能夠結合教材文字和視頻內容更加直觀的認識黃繼光,感受黃繼光為國捐軀的偉大精神,促使學生能夠在觀看和閱讀中感受祖國的來之不易,使學生能夠更加的熱愛祖國,從而實現德育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滲透的效果。
二、合理增設情境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合理的創設一些情境,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同時還能夠借助這些情境,使學生能夠真正體會發揚優良道德素養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水平。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借助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受到文章中的角色不在文字里面,而實實在在的發生在自己身邊,這就可以幫助學生帶著角色真正的理解內容,體會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從而學到更多的道德素養知識。例如,我在開展“小兵張嘎”這節課的教學時,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張嘎的英雄事跡精神,我就把學生劃分為兩個小組,一個小組扮演敵人,一個小組扮演老百姓,再把班里的班長扮演成小兵張嘎,然后就開展了一段情境教學場景,要求扮演敵人的一個小組以掃蕩的形式開始走動,而另一個小組扮演的老百姓是被敵人抓住的,然后就讓班長扮演的角色小兵張嘎設想一些辦法去營救被抓的百姓,并且我還事前為學生準備了一些結合教材內容的臺詞,讓不同角色的學生在開展活動時讀出自己的臺詞。通過這樣的轉換角色的教學,可以使學生能夠真正體會文章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使學生能夠對這些人物的精神進行辨別,認識出哪些是值得學習發揚的精神,為此,可以有效的滲透德育的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三、組織開展朗讀比賽,擴展學生德育的認知氛圍
學生素養的有效培養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形成的,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采取一定的教學方法,長時間去鍛煉學生各種素養的認知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不同的途徑學習及發揚良好的道德傳統精神,改善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素養水平。例如,我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在閱讀文章中不斷的加強自身的德育素養,我會在每一節課的最后十分鐘里讓學生根據在課外搜集的自己認為比較好,且值得與大家分享的文章進行朗讀,并且在每一次朗讀的學生中,我會根據學生選擇朗讀的素材內容及朗讀表述的正確性進行適當的獎勵,這樣就可以激勵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活動中,并且還能夠使學生在朗讀時候,體會每一篇文章描寫的不同情感,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同時還能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不斷積累文章中好的道德素養,從而使學生自己的德育水平有一定的擴展。
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的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去提高學生德育素質的綜合培養,創設各種形式的途徑把德育滲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盡可能的滲透在學生日常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把德育的認知作為一種習慣。同時還需要教師把一些值得學習推廣的德育事跡通過課堂的灌輸,使學生能夠把這些精神植入心中,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及健康的心理和優良的素質,進一步實現教書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魏家強.略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德育的滲透[J].都市家教月刊,2017(9):169-169.
[2]宋克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初探[J].未來英才,2016(14):27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