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沛林
摘要:本文從互聯網時代入手論述述中國互聯網時代下新聞媒體的泛娛樂化現象背后的原因和現實現象,結合社會實際問題,反思娛樂至死浪潮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繼而提出解決方案,讓社會氛圍回歸積極健康,讓社會秩序回歸平和安寧。
關鍵詞:互聯網;新聞媒體;泛娛樂化
泛娛樂化的新聞媒體
2017年9月16日,南仁東教授,一位在49歲臨危受命,于患癌的情況下打造出世界最大單口徑望遠鏡的中國“天眼之父”,因病悄然離世。他于1982年放棄日本國立天文臺上百倍的薪水毅然回國,以一人之力支撐起中國無線電科學事業,為中國留下的世界級天眼“FAST”,舉世矚目。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鞠躬盡瘁、功勛卓越的老人,在為中國科學事業奉獻出一生的熱情與心血之后,便被人們輕易遺忘了。他逝世的消息淹沒在諸多八卦新聞、明星花邊中,一則吊唁僅有二十幾人悼念,對比同期榜首娛樂信息,96萬之多的搜索,一則報道上萬人點贊、轉發、評論,顯得冷落而悲涼。悲涼的不是逝世的先生,是泛娛樂化的國人。
什么是新聞媒體泛娛樂化,如何定義它,需要從泛娛樂化現象的產生說起。從報刊,到電視,再到網絡,媒體技術的進步帶來新聞傳播載體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新聞信息能夠以快速傳播的方式多渠道地進入人們的視野。這是一種好的發展,意味著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成本降低,能夠及時了解世界所正在發生的變化,獲取自由的輿論空間。但也隨之而來的也有一定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討論的泛娛樂化。①
娛樂這個詞原本是褒義詞,它所指稱的是為人們帶來愉悅,使人們身心放松、緩解焦慮。到技術改革不斷推進,機器的產生帶來人類勞動一定程度上的解放,物質生活日益豐裕,人們的心靈世界卻日漸空虛。由于技術的快速革新帶給普通個人貢獻價值的削弱,從勞動中解放出來的人們需要得到自我存在的認可,他們訴諸于感官和外界對象,尋找感覺刺激和外部認同。這一現象催生出的就是消費主義心態,為了消費而消費,以金錢、奢侈品等方式獲取精神世界滿足。這樣一種心態進入精神文化生活就演變成泛娛樂化,也就是在各個領域尋求刺激、新穎的符號,跟隨大眾審美的步伐,無領域不可娛樂,眾聲喧嘩,娛樂至死。
這一泛娛樂化的現象體現于新聞領域,就是明星、網紅多見報端,社會新聞、國家大事遍跡難尋,“情感、星座、惡搞”話題盤踞熱點,虛假信息由于具有大眾喧囂的色彩而得到迅速傳播。同時,新聞內容低齡化、幼稚化,缺乏理性邏輯,真實準確底限失守,媒體沉浸在嘩眾取寵的狀態中,以博取眼球、流量為榮,以塑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商業利益為成功標準,枉顧對讀者造成的錯誤事實判斷、價值影響。②
從網紅新聞說起
2008年,來自重慶村鎮的女孩羅玉鳳辭去教師職業來到上海成為一名基層銷售員,2009年起,她開始為自己征婚,通過在地鐵站發布傳單和上電視臺情感節目的方式發布自己的擇偶需求,包括“必須是清華北大以上的碩士生,身高在176-183,性格陽光開朗,有國際視野”等。極高的擇偶要求和個人在外界看來并不匹配的條件成功引發社會關注,新聞媒體紛紛的報道追蹤和人們的持續評論,讓這個原本平凡的女孩一夜之間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至此,“鳳姐”成為了網絡熱詞,“鳳姐”本人也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時代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網紅。③
成為網紅為羅玉鳳帶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她 辭去了原本的售貨員工作,開始接拍代言廣告、電視節目,她的文學作品也受到雜志社的追捧,在人們眼中,作為網紅的鳳姐再也不需要辛苦勞動,可以根據自己的網絡熱度輕易獲取經濟利益,而她背后的媒體推手,也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炒作。這一切帶給社會的是茶余飯后的消遣,仿佛并未對原有秩序產生很大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紅文化日漸崛起,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博取眼球、關注就可以創造經濟價值,完成金錢夢想,隨之而來的是背后的媒體團隊賺得盆滿缽滿,媒介平臺上充斥著類似新聞。④
除了我們所稱的“網紅”,其實還有一類人是更早期的始祖。當人們提起明星,特別是娛樂明星,他們無一例外也是網絡的寵兒,一舉一動皆暴露在聚光燈下,為大眾所知,有些是滿足粉絲們對偶像的求知欲,有些則是人們的惡意消遣。明星大多擁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并非生來就是明星,而是由于自己的演藝事業、歌唱事業等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明星與媒體的關系是復雜的,他們需要媒體的流量帶給他們關注度,從而提升自己的商業價值,同時也需要媒體不要過度關注他們的私人生活,留給他們個人空間。
對媒體而言,無論是明星,還是網紅,或是對國家、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衡量自己報道重心的標志,是什么話題可以換來受眾更好的反映,什么話題會引起受眾持續的關注,什么內容會給自己帶來經濟利益。媒體是一個行業,它要求道德和操守,同時也有最基礎的目標就是以經濟回饋供養從業者,在商業化的情形下,面對著大眾對娛樂話題更為敏感的既有現象,媒體報道側重明星、網紅、惡搞、極端事件是可以理解的。但媒體同時也是一個媒介,是人們了解外界信息,彌補信息差的渠道,特別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媒體幫助人們逾越職業、地位、區域的邊界,同時地、無差別地每時每刻獲取著外界的最新消息。這一重要的媒介通道意味著,人們從中攫取信息作為自己了解世界的方式,媒體所報道的就是人們所看到的,媒體所鋪天蓋地的就是人們所關注的。于是這一切宛如一個困局,我們逐漸分不清究竟是泛娛樂化的媒體塑造了泛娛樂化的現在,還是泛娛樂化的讀者導致了媒體泛娛樂化的行為。
泛娛樂化時代的危害
除了泛娛樂化形成的困局,其導致的危害性也逐漸在社會蔓延,如對青少年的影響。我們可以輕易在一家媒體平臺上看到有關青少年網紅早戀、早孕、打架斗毆、臟話辱罵等相關內容,讀者為著他們出格離奇的行為點贊、打賞,轉發傳播。不難想象尚在校園的青少年,道德、價值觀念尚不健全的年齡里接觸到上述信息會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甚至不難推知其中會有人以成為一名網紅為目標,將此類鬧劇延續下去。⑤
還有泛娛樂化導致的金錢至上、消費主義思想。在各家媒體平臺上,大量“月入十萬”的新聞涌入人們的視野,對人們造成了信息誤導,人們衡量一份工作的價值不再是個人對事業的熱愛與否,而是純靠收入總數,這樣一種過功利化的擇業理念讓就業市場發生扭曲,也逐漸走進人們的各方面生活。如炫富、如詐捐,等等,此類新聞頻發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那些崇尚不勞而獲的新聞信息引導作用。又比如為了金錢可以放棄個人的尊嚴,甚至可以用生命去做冒險,此類挑戰極限、傳遞極限、色情、暴力、侮辱信息的新聞居然也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新聞媒體的平臺之上,屢禁不止,背后不僅是媒體對金錢利益的追逐,更是塑造新聞的個人面對金錢的道德沉淪。⑥
然而危害性遠不止于此,社會氛圍也遭受影響,產生負面改變。人們對于嚴肅的歷史現象開始惡搞,社會熱點問題頻撤熱搜,明星八卦、網紅新聞鋪天蓋地,各種綜藝節目愈見探索明星們的隱私話題,人們所關注的內容也從明星的作品轉向明星個人的生活,催生出“狗仔”、“追拍”等以此盈利的專業團隊,對明星展開全方位的監探,整個社會陷入娛樂化的熱潮。還有動輒出現的群體性網絡暴力事件,以人肉搜索、語言暴力等形式對受害者產生極大的影響,也對人們解決問題的方式造成了改變。當人們發現訴諸媒體比訴諸司法更具有效力時,輿論在社會問題解決中的作用被放大,這件事具有利弊兩面,有利的一面是輿論對司法的監督,我們所探討的有弊的一面,是輿論對司法的綁架。部分新聞媒體為獲得關注,不惜歪曲案件事實塑造熱點信息,導致不明真相的輿論聲音干擾司法、攻擊司法裁判,司法的權威性和社會公信力受到破壞。
娛樂至死
1985年,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一書正式發行,該書聚焦美國新媒體出現后所帶來的媒體文化的改變,書中,波茲曼描述道,有兩種方式可以讓文化精神消亡,一種是把文化變成監獄,一種是讓文化變成娛樂的舞臺,一切領域成為娛樂的附庸。他清楚地看到新媒體出現帶給兒童、成人世界文化界限的破壞,成人世界的暴力、色情以娛樂化的方式走進兒童的視野,兒童成為廣告、節目等的新受眾,為了獲取更多的流量關注,媒體將自己內容的對應年齡降為10歲,于是兒童不再享有自己童年所應該被保護的童真,成人世界也被幼稚化侵犯。⑦
互聯網時代讓“娛樂至死”的泛娛樂化現象加劇發展,更多以商業利益導向的信息借互聯網載體的低門檻形式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些信息聚焦于最容易引發人們關注的“娛樂”話題,向人們傳遞著這場娛樂至上時代的狂歡,背后是逐漸扭曲的價值觀念和崩壞的道德界限。
《論語·陽貨》有言,“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講述的是孔夫子對周朝制度崩壞,人們沉迷享受靡靡之音的心痛。如今社會,周禮與雅樂不再適應時代,但道德、價值、法治依舊是我們所需要堅守的禮樂,我們難以想象泛娛樂化對我們時代的禮樂造成的影響,但至孔夫子所述“禮崩樂壞”之時再去重建,必然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新聞媒體的泛娛樂化帶來了人們審美和價值觀念的扭曲。從真實、情感、價值這三個維度上看,泛娛樂化的熱潮讓媒體喪失了對自己新聞媒體應有之義的正確定位,讓讀者喪失了自己對新聞信息的獨立思考。在真實的維度上,新聞媒體原本是人們獲取事實信息的渠道,在泛娛樂化的背景下,人們展示出了對虛假信息、包裝過后的內容無限度的寬容,甚至明知為表演依舊煞有介事地代入現實生活。在情感維度上,新聞媒體本應秉持相對中肯、中立、客觀的視角和態度,在泛娛樂化時代,為了迎合觀眾的感官刺激需求,媚俗化、低俗化、空虛化的信息成為主導,這些輕易博人眼球,讓人產生情感波動的內容實則有害于正常情感交流。以及價值維度,受商業利益驅動和迎合全民狂歡時代集體性的訴求,新聞媒體的內容有著極高的同質化,粗制濫造的信息填塞進人們的無聊時光,集體化、平民化、大眾化,同時也低齡化、幼稚化、淺薄化,人們逐漸喪失對信息真實性的辨別能力,在長期的被動接受中難以識別優質文化和劣質文化。⑧
思變
基于以上泛娛樂化的發展邏輯和其深淵的危害性,無論是媒體還是社會個人或是政府,都應當盡到自己的責任,為這個浮躁的時代帶來鎮靜、安撫。
這場“鬧劇”中,媒體看似始作俑者,實際上是資本利益推動著人們的選擇、角逐,新聞媒體所處的尷尬位置是沒有找到在經濟利益與使命價值之間自己應處的位置。正如我們所知,新聞媒體有很多種類,無論是設置的單位,還是內容的定位,或者是風格的定調都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泛娛樂化的問題上,我們并不能一概而論,要求他們對泛娛樂化現象做出一刀切的改進,而是要針對不同媒體的社會角色功能定位,考量改變的方案。⑨如承擔著傳遞社會公共政策信息、國家大政方針責任的新聞媒體,嚴肅、準確、真實的報道是它所必須堅守的社會定位,也是它所應當呈現的內容效果。而為著大眾消遣娛樂而生的八卦新聞媒體,本身是無法與娛樂脫離關系的,但也正如我們上文所講,娛樂是一個中性詞,我們所反對的僅僅是娛樂至死的泛娛樂化,因此這類新聞媒體需要做到的就是在新聞報道中堅守價值底限,不做失真、夸大、扭曲價值觀的報道。對于這個社會中更多的媒體,所應該意識到的是自己作為媒體必須承擔的道德與社會責任,我們也許無法改變資本的挑選,但我們可以以優質的文化改善市場,從而共享一個更好的競爭環境。⑩
同時,個人意識也需要逐漸覺醒,要改變長期被動接受導致的淺薄化、幼稚化的思維方式,對文化的優劣進行辨別,對新聞的真實性與否進行識別,同時對新聞傳遞給自己的價值觀念做出判斷,去劣存優。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時代放大了每個人作為個體的孤單,在龐大的網絡面前人們往往覺察到個人的渺小,想要從眾,想要獲得集體的歸屬、外界的認可,想要獲得感官的刺激、個人的滿足。但人類的進步與欲望的克制密切相關,一味追求欲望滿足則被欲望奴役,無法成為一個具有正確的獨立價值觀念的人。
對于國家、政府而言,面對這樣的社會變化,出臺對應的監管政策、力行實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有關部門需要承擔起監管責任,將法制落到實處,對個人和媒體嚴格引導,對社會進行教化,從而推動泛娛樂化時代逐漸褪去泛濫的色彩,以正當的、合理的娛樂化手段服務大眾,以真實的、準確的新聞報道為媒體定位,以守法的、獨立的、健康積極的個人審美為倡導,重塑社會娛樂。
注釋:
① 《對我國當代新聞娛樂化的再思考——以“新聞”和“娛樂”的邏輯關系視角》 金晏伊 《視聽》 2015年第12期 第26頁
② 《淺析社會新聞娛樂化現象》 馬海晨 《新聞研究導刊》 第8卷第15期 第125頁
③《我國電視新聞娛樂化的弊端和發展對策》 姚瀾 《新媒體研究》 2017年第6期 第154頁
④ 《網紅經濟:新業態還是新誤區?——“互聯網+”背景下的娛樂新走向》 周煜媛 《北方傳媒研究》 2017年第4期第44頁
⑤ 《微博泛娛樂化傾向的影響及對策》 汪俠靜 《今傳媒》 2017年第8期 第44頁
⑥ 《警惕網絡輿論生態泛娛樂化的負效應》 高如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17年第8期 第67頁
⑦ 《關于媒介娛樂化的思考》 葛雨婷 《媒體觀察》 2017年第3期 第72頁
⑧ 《大眾傳媒“泛娛樂化”的美學沉思》 龔險峰 《當代電視》 2012年第4期 第45頁
⑨ 《關于泛娛樂化風氣下電視娛樂手段的思考》 林芝 《中國電視》 2010年第5期 第53頁
⑩ 《大眾文化泛娛樂化的價值危機和對策分析》 楊秋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2017年第5期 第47頁
參考文獻:
[1]對我國當代新聞娛樂化的再思考——以“新聞”和“娛樂”的邏輯關系視角[J].金晏伊.視聽.2015(12)
[2]淺析社會新聞娛樂化現象[J].馬海晨.新聞研究導刊.8(15)
[3]我國電視新聞娛樂化的弊端和發展對策[J].姚瀾.新媒體研究.2017(06)
[4]網紅經濟:新業態還是新誤區?——“互聯網+”背景下的娛樂新走向[J].周煜媛.北方傳媒研究.2017(04)
[5]微博泛娛樂化傾向的影響及對策[J].汪俠靜.今傳媒.2017(08)
[6]警惕網絡輿論生態泛娛樂化的負效應[J].高如.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08)
[7]關于媒介娛樂化的思考[J].葛雨婷.媒體觀察.2017(03)
[8]大眾傳媒“泛娛樂化”的美學沉思[J].龔險峰.當代電視 2012(04)
[9]關于泛娛樂化風氣下電視娛樂手段的思考[J].林芝.中國電視 2010(05)
[10]大眾文化泛娛樂化的價值危機和對策分析[J].楊秋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