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娟 王漢奇 陳雷 張麗微


【摘 要】本文以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為例,論述高職環境類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改革的方法以及實踐效果,提出應以職業活動為主線,構建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讓高職畢業生能夠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為社會培養出高技能應用型環保職業技術人才。
【關鍵詞】高職環境類專業? 課程體系? 實踐效果? 人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C-0069-03
環境保護是21世紀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目前,環保產業正處于發展期,隨著產業的成熟,以及國家環境管理力度的加強,環保投入的加大,環保產業的迅猛發展,我國對環境類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高職環境類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具有廣闊的前景,應根據市場需求及定位,改革和優化課程體系,使學生既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又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以適應市場需求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研究高職環境類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和改革,對高職院校形成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就業多元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以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為例,談談高職環境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
一、高職環境類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本文通過采用問卷、訪問、實地、畢業生座談等調查的方式開展社會、行業調研,了解到行業部門對環境類專業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環境工程領域的實用技術人才較少,高職畢業生基礎知識較扎實,但專業知識面較窄,課程結構不太合理,實訓課程各自獨立,整個實訓沒有真正基于工作過程完成,與行業企業沒有真正對接,實訓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欠缺,靈活運用先進成熟技術及工藝的能力不足。
二、高職環境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 以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為例
(一)就業崗位分析。根據調研情況,從環保崗位設置情況、各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環保事業發展對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等方面入手,分析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職業面向崗位,為課程體系構建、課程開發、課程標準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提供依據,見表1所示。
(二)職業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在分析環境工程技術專業職業崗位的基礎上,對主要的四大職業崗位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具體見表2所示。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課程建設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有著重要意義。課程是對接產業的重要途徑,應以就業市場為導向,建立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和工作崗位需要相一致的職業能力,才能有效培養高職環境保護人才。
以職業能力要求為主線,圍繞人才的各項職業能力的培養,基于工作過程來建立適應高職的課程教學體系。環境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包括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見表3所示。課程教學部分分為基本素質課程和職業素質課程,其中,基本素質課程由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和基本素質拓展課程組成,職業素質課程有專業基礎課程、崗位核心課程和專業素質拓展課程組成。實踐教學部分由認知性實踐教學、專業基礎技能實訓課程、崗位核心技能實訓課程、綜合實訓和畢業頂崗實習以及其他實踐活動組成。課程體系將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滲透到專業技能和專業綜合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對崗位核心課程,在保證基礎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大實踐比例。加強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第一、第二學期,在校內進行文化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并與企業生產第一線保持不間斷的接觸。第三、第四學期,進行崗位核心課程和專業素質拓展課程學習,盡可能安排在企業中進行,并聘請部分企業第一線技術人員承擔教學工作,集中實訓一段時間后,再進行理論總結提高,保證專業技能訓練的實用性以及實效性。第五、第六學期,學生到生產單位進行專業對口“準就業”,開展生產實踐和綜合實訓,完成畢業頂崗實習、畢業設計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畢業后能在相應企業就業。專業教師參與企業項目的研發,進行企業工作實踐,并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全程跟蹤和監控學生的頂崗實習,保證學生順利畢業,并提高學生就業率。
三、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效果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環境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實踐,為高職環境類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途徑和方法,在教學改革中具有借鑒和示范作用,促進了高職環境類相關專業群的建設。
(一)在教學實踐中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一系列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利用案例、啟發式、討論式、問答式以及模擬現場等教學方法,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善于將最新的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中,創造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承認學生興趣和性格的多樣化,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的發展。
(二)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畢業生就業率高。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能穩定在96%以上,雖然部分學生不是從事本專業工作,但都能正確樹立起健康的就業觀念,就業形式多種多樣,也有自主創業者。根據回訪調查數據統計,環保對口單位就業率在50%左右。第二,學生參加各項職業技能競賽取得優異成績。2012年以來,環境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在省級以上的各類職業技能競賽中多人次獲得獎勵,如在2017年、2018年廣西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大氣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項目分別榮獲兩個一等獎和一個二等獎,連續兩年蟬聯冠軍。第三,服務社會、行業能力顯著提高。本專業學生利用課程實訓和課余時間,為本學校教師職工和柳州市相關單位進行環境檢測工作,免費上門服務,如檢測汽車、房屋、家具、商場、實驗室、食堂等,通過工學結合,拓展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及開發的技術服務范圍,開創性地推進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整合與建設,使專業教育能更好地滿足廣西生態建設發展的迫切需求。
綜上可見,高職院校以職業活動為主線,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本位,根據實際工作任務需要,構建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讓畢業生能夠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成為高技能應用型環保職業技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江,張萬儀,張佳.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新論[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
[2]石光輝,劉學方,宋萬召,等.基于工作過程的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0(5)
[3]史永純,張福貴,梁晶,等.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能力培養與實踐體系的改革[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3)
[4]陳開森,劉志中,鄧元德.高職園林技術專業“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5]冷鑫鑫.項目管理在中職教學實踐課程建設的應用研究——以WN職專旅游專業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14
[6]張媛.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及課程體系建設分析[J].亞太教育,2016(1)
[7]陳洋.依托技能大賽提升高職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水平[J].低碳世界,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