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正
摘 要: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關鍵環節就是課程的建設,一方面社會上的企業對大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另一方面由于企業與高職院校的教育銜接不當,高職培養出的畢業生“難就業”,企業招工難的現象也日趨嚴重。為了解決高職學生就業方面的供需矛盾,高校院校的專業核心課程須從企業需求出發,深入了解企業工作需要,進行深層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課程改革。本文針對機械類專業核心課程——《機械制造技術》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課程改革進行論述,并提出了目前高職教育的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和探討了相應的改革對策。
關鍵詞:專業技術 核心課程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 改革
中圖分類號:P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9(a)-0179-02
所謂“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含義是一種將高等職教育與企業工作崗位相互結合的教育模式,以崗位能力需求為教學目標導向,對學校內的教育環境充分利用,結合學校外的教育資源和實習基地,把之前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與企業的生產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能直接接觸企業的工作環境,將企業文化、工作規范等融于學生培養的全過程。
1 高職專業核心課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課程改革的意義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課程改革,能夠給學生提供理論知識與實踐生產相結合的平臺,同時,它能使學生學習到企業文化、生產規范、生產流程與崗位技能。通過學徒角色和學生角色之間的轉換,提高了崗位的適應能力、工作能力和學生本身的溝通、理解、協作、學習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在學校學習階段,學生主要是以理論學習為主,理論與實踐的的融合度不夠;在企業學習階段,企業會根據實際需要以“員工”身份提供所學專業相關聯的實際工作崗位,并對其進行企業模式管理。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提高職業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
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提倡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進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改革,各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正在進行著“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育改革,對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因此基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改革和研究具有實用的價值。《機械制造技術》作為機械制造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學科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和就業導向性,這門課程改革研究的方向使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技能對接,使學習環境與企業生產對接,讓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長”。
2 高職專業核心課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課程改革的內容
2.1 高職專業核心課程學情分析
《機械制造技術》是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核心課程。開設的時間為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針對相關高職高專院校專業學生的特點:具備機械專業前導課程的知識儲備并且需要為進一步學習機械專業知識打基礎,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將企業的實際生產與專業教學相對接,培養高職學生實際實踐技能、團隊協作能力等職業綜合素養,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理論和實踐相互滲透與融合,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2.2 高職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內容分析
進行的教學改革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專家、相關專業教師、相關機械行業工程專家、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實際作用,并且共同制定“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專業核心課程的構架方案,共同進行專業教學資源開發、共同進行相關教材開發、共同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實施。
2.3 機械制造技術核心課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實施
《機械制造技術》為機械制造以及自動化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專業技術的核心課程,同時也可以作為機電類其他相關專業(數控技術、精密機械等)的知識拓展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了材料學、金屬切削機床、機械加工工藝、金屬工藝學的相關知識內容,課程概括性強、實踐性強、學習范圍廣泛,其課程內容貫穿了整個機械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如何讓《機械制造技術》課程與企業生產接軌,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及時地將學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崗位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學過能用,最大地發揮專業技術核心課的教學目標,所以要進行具有高銜接度的、可行性強的新“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開發。
3 高職專業核心課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課程改革的步驟
3.1 應該通過與企業專家、教育專家、專業教師共同研究,制定適合高職院校專業課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
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沈陽機床集團、曙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丹東機床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通過企業調研、相關項目組研討及網上信息收集等方法分析實際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過程;對相關媒體資源、相關實踐操作資源、相關軟件資源、相關硬件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和安排,進行課程組專業教師的討論和分析并且采納多方意見對《機械制造技術》課程進行“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與改革的方案。
3.2 將工作內容、教學模式與教學過程相對接構建專業核心課程內容
近幾年來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開展與區域企業深層次合作,通過對機械制造業生產特點、工作崗位及設備的狀況進行分析和研究,在確定職業崗位能力和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3.3 針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是以實際工作內容為導向開發教學任務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機械核心課程建設基礎要以機械行業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構建核心課程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并且開發項目教學任務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更加符合高職教育的的育人特點和職業需要。制定具有可執行性強、高實用性、高度銜接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學改革方案。
4 高職專業核心課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課程改革的要點
4.1 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可持續能力的培養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技術操作技能尤為重要。專業技術的核心課程通常來說是高職學生進入專業領域的必經通道,為了使學生更早、更好地學習高職專業課程,與企業實際工作崗位技能內容高度結合,突出專業技能訓練,形成職業教育特點。高職專業核心課程的開發在“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模式的大背景下構建實際任務操作內容,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及專業表達能力。
4.2 結合實際企業的工作內容,安排教學任務
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作為學院的品牌專業與沈陽機床集團、曙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丹東機床有限公司進行深層次合作。《機械制造技術》的課程體系的研究以企業生產和崗位技能要求基礎,序化對具體工作內容進行分析和分解,將教學任務與工作崗位相對接,培養出具有過硬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何良勝.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學管理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5.
[2] 覃平,龐松鶴.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的教學改革探討——通過校企合作深化教學改革[J].高教論壇,2012(12):124-126.
[3] 余秀琴.中國經濟轉型期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D].天津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