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磊
摘 要:日語視聽課作為日語課程的核心課之一,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普遍重視。但是在視聽課中出現了課時不足、教學方法陳舊、學生課前預習不夠、拓展練習缺乏等問題,通過增加課時、引進成果教學模式、加大課前預習、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練習等措施加以解決,提高學生的視聽說水平,增強日語能力,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要。
關鍵詞:日語視聽 課時 教學方法 預習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b)-0-02
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趨勢下,各國經濟緊密相連。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由于兩國地理位置都處在東亞,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的經濟交往甚為密切。兩國的經濟緊密的交往,需要大量的日語人才。如何培養高質量的日語人才成為各大高校的主要課題。尤其是日語的聽說,由于受語言環境的制約,對于學生們是一大挑戰,往往由于聽說能力不高,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日語水平。
1 存在問題
1.1 課時不足
由于受國內學習環境的影響,學生的聽說水平普遍不高。每年的日語能力測試考試中,聽力部分的平均分數都很低,以至于增加了學生取得能力測試證書的難度。聽說不是通過短時間練習就可以提高水平,需要足夠的時間反復練習。我校視聽課的課時一年級一學期僅僅設置了32課時,二年級聽力課時增加到一學期48課時,大三上學期課時為32,下學期變為了選修課。如果大三下學期不選聽力課,大學期間日語聽力課加到一起課時為192,對于學習一門語言,192課時的聽力課,想要學生達到一定的聽說水平確實很難。一周一次課或一周1.5課時,學生聽完課后等到下周再上課的時候幾乎記不住上節課講的知識。現代社會對語言人才的要求主要重視實際運用能力,實際運用能力集中體現在外語的聽說層面。課時設置的不足,嚴重地阻礙了學生日語聽說水平的提高,進而影響了學生的日語語言水平。
1.2 教學方法陳舊
任何一門課程都有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日語聽力課也是有適合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目前,視聽課的教學方法采用過去的三步教學方式的學校還有很多,即所謂聽錄音、對答案、再聽錄音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在20世紀90年代及以前,起到了一定作用,因為當時社會競爭力不是很強,精通一門外語的人才也比較少。社會在選拔語言人才的時候,對聽說能力的要求比較低。只要是學習外語出身的人,有畢業證書,都會受到企業的歡迎。時過境遷,現在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已經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聽力課的積極性。很多同學甚至于不能集中精力去聽錄音,而只是依賴答案。對完答案之后,再簡單一聽,就結束了這一部分聽力的練習,這樣周而復始的練習,起不到好的效果,也阻礙了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為了提高學生的日語的聽說水平,必須要改變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探討適合日語聽力的新教學方法。
1.3 課前預習不夠
學習知識最基本的3個步驟是提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復習,缺一不可。可是視聽課,學生們很少預習,很多同學認為,視聽課在課堂上聽聽就可以了,這是一大誤解。視聽課基本上是配合基礎課而設定的,雖然很多內容包括單詞、語法和基礎課有很多重復的地方,但是也會出現新的單詞和語法。如果不提前預習,在課堂中聽到沒見過的單詞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會影響對整個文章的理解,也會在思考這個單詞是什么意思的時候,影響聽下面的錄音,最后結果有可能是新單詞沒有想出是什么意思,后面的錄音也沒有聽。一篇聽力文章里如果就出現一個沒見過的單詞,可以根據上下文意思進行猜測,文章里出現多個新單詞再加上幾個語法,肯定會嚴重干擾對文章的聽力,甚至會影響到心情,導致整個一節的聽力課都不能全神貫注地聽。所以聽力課之前,最好要認真預習,不但要預習自己不會的單詞和語法,還要把錄音聽幾遍,有聽不懂和理解不通的地方,在課堂上問問老師或學生。課前預習是提高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1.4 拓展練習缺乏
隨著社會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化社會已經到來,對學生學習也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很多資源在網絡上可以下載獲取。遺憾的是學生們沒有意識到拓展練習的重要性,很多同學對從網上下載錄音視頻練習聽力口語的積極性不高。一部分學生從網上下載自己喜歡的日劇欣賞,但是大多數的學生在看日劇的時候,都集中看屏幕下方的漢語解釋,很少學生主動地將屏幕下方的漢語翻譯遮擋住,認真聽日劇里面演員的臺詞。最后的結果就是學生們只是看了一場漢語的電視劇,享受了日劇的劇情,對自己的日語聽力沒有任何幫助。視聽課上,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上的時間,播放日語難度合適的日劇給學生看,同時可以遮住屏幕下方的漢語字幕,提高學生的日語聽力水平。但是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幾乎所剩時間寥寥無幾。如果學生自己能在課余時間,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積極地拓展日語聽力的訓練,對學生日語的聽說會有很大幫助。
2 改進措施
2.1 增加課時
語言的學習需要時間,聽說能力的提高更需要長期不懈地堅持。當前社會,企業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聽說是體現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日語聽說能力,增強就業能力,是各大高校的當務之急。我校目前日語專業大學期間的聽力課時一共192課時,顯得少之又少。大一學年,可以將視聽課增加到每學期64課時,以基礎課為主,聽力課為輔。大二的時候,由原來的每學期48課時調整到64課時,鞏固學生的聽力學習。大三上學期時,由于基礎課的語法、句型幾乎都講完了,基礎課可以適當減少課時,將基礎課減少的課時加到視聽課中。加大力度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將聽力課設為96課時比較合適。下學期要把聽力的選修課變為必修課,課時仍然設置為96,這樣整個大學在校學習期間日語聽力課時可以達到450左右,基本上可以滿足學生聽力學習的需要。也能使學生的聽力達到一定的水平。
2.2 引進成果導向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聽錄音、對答案、再聽錄音完成視聽課的教學模式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采用這種陳舊、單一的教學模式對學生提高日語口語能力非常有限,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要使學生的日語聽說達到理想的效果,在日語視聽課的教學過程中,嘗試采取成果導向教學理念。成果導向教育簡稱OBE,是指學生通過自己努力的過程取的最終成果為目標,反向進行教學設計并實施的一種教學理念。通過此理念,可以掌握學生的最終聽力水平,為下一階段的成果設定提供參考。這種教學法,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定最適合學生的成果,充分體現了個性化的培養。成果導向教育與傳統的聽錄音、對答案、再聽錄音的教學方法不同之處是比較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并且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師 “一言堂”現象的發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還可以引進任務型教學法,教師根據最終目標,設置具體可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日語視聽水平。
2.3 加大課前預習
雖然視聽課程是日語專業的必修課之一,可見視聽課的重要性。視聽課是將基礎課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進行實踐,提高學生的日語綜合能力的一門課程。即鞏固了基礎課上學到的知識又可以接觸到少量的新知識,并將已學到的知識拓展使用,是檢驗學生日語能力的重要參考。學生其實也非常重視視聽課程,也深知視聽課的重要性,可是由于種種原因,能做到認真仔細地提前預習的學生還是寥寥無幾。為了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前預習,教師可以在每次課結束后,以作業的形式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新單詞和自己事先視聽幾次聽力課的內容。防止有的學生不進行提前預習,教師要在下次進入課程新內容之前,讓學生用日語大致復述一下這節課聽力課的主要內容。根據復述內容的優劣進行評分,分數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通過布置作業的形式調動學生提前預習的積極性,提高視聽課的上課質量,提升學生聽說的能力。
2.4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練習
視聽課在20世紀之前一般被稱為“聽力課”,顧名思義就是單純的聽。當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課程名稱已悄然改變為“視聽課”或“視聽說課”。在原有的聽的基礎上又加了視和說。說明聽力課不但要聽,還要說。教師在放錄音的時候,已經進行了聽的授課。視和說的部分,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下載學生喜歡的動畫片或日劇,讓學生觀賞,在看完動畫片或電視劇后,讓學生用日語簡單概括所看的日劇的大致內容。學生也要利用好網絡資源,大學生的課余時間是很多的,一定要通過網絡資源練習日語的視聽說來有效利用課余時間。要避免只是欣賞日劇畫面而不集中精力聽日劇里的話語。低年級的時候,要從日本的新聞開始聽,因為播報新聞都是使用最純正的日語,而且語速適中。等到高年級的時候,可以看看日本電視里面的綜藝節目等。課余時間,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視聽的拓展訓練,對學生的日語聽力的提高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日語視聽課是日語課中的核心課之一,是提高學生日語能力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聽說能力直接決定學生的日語能力,通過日語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解決課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改進,一定能提高學生的日語聽力水平,進而使學生的日語能力達到企業的要求,滿足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黃麗媛.“互聯網+”視閾下大學日語視聽說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J].理論觀察,2018(4):159-161.
[2] 張巖.基于OBE教育模式的日語視聽說系列課程改革與實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5):86-87.
[3] 許翠微,郭俊輝.日語初級視聽說課程中的教改方法探求[J].教育教學論壇,2017(46):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