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
摘要:目的 探討集束化干預對預防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中的影響,為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的院內發生和傳播提供循證參考。方法 選擇神經內科2014年住院患者2172例為干預前組,2015年住院患者2306例為干預后組,實施一系列集束化干預措施后,比較兩組住院患者多重耐藥菌的檢出相關情況。結果 住院患者多重耐藥菌檢出率干預前后分別為48.40%和22.20%,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神經內科應用集束化干預措施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多重耐藥菌的檢出率,有利于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保障住院患者的用藥安全,減緩耐藥的發生及傳播。
關鍵詞:集束化;干預;多重耐藥菌;預防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5-0166-02
多重耐藥菌(MDRO)感染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醫療費用,一旦發生將給患者的治療帶來巨大的困難,甚至無藥可治,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影響醫療護理服務的質量。而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通常以腦梗死和腦出血為主,臨床上通常表現為起病急、患者年齡大和病情高危,多需要侵入性操作,所以容易發生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1]。為此,江西省某醫院神經內科為預防與控制多重耐藥菌的傳播,實施了一系列集束化干預措施,對多重耐藥菌的防控取得較好的控制的效果,現將其防控主要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住院患者2172例為干預前組,此階段不主動推行干預,僅做其主要資料數據指標的收集工作。2015年住院患者2306例為干預后組,此期間對神經內科醫務人員進行集束化措施的培訓及考核,全面開展干預措施,收集監測指標、定期反饋、持續改進。兩組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在性別、年齡、基礎疾病等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均P>0.05,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具有臨床試驗研究的可比性。
1.2集束化措施
根據原衛生部頒布的《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和《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中國專家共識》[2]制定神經內科集束化管理措施:①主動監測:對所有新入或轉入神經內科的患者48 h內或使用抗菌藥物前做咽拭子培養。將多重耐藥菌病例通過醫院感染信息系統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②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CRE(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腸桿菌科細菌)、CRAB(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和MDRPA(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定植或感染患者隔離措施:患者信息一覽表插入多重耐藥菌警示卡;患者病房門前或床旁掛“接觸隔離”警示標牌;盡量單間隔離,當病區無單間時,可將相同源的多重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內,但是杜絕將多重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感染或定植患者與留置各種管道、有開放傷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其他患者安排在同一個病房;患者配帶藍色手腕帶;當進入多耐隔離病房或者直接接觸多耐患者時須戴手套;當可能與患者及其周圍環境有明顯接觸時須加穿一次性或重復使用的隔離衣;嚴格執行接觸患者前后和穿脫手套及隔離衣前后手衛生;多耐患者診療器械專人專用,不能專用時用后需及時消毒處理方可復用;當需要轉科或前往其它科室檢查時須在轉科或檢查申請單上注明“多重耐藥菌,請做好隔離防控”標識。③環境物體表面清潔消毒:對床單元和使用中診療儀器進行清潔消毒,床單元3次/d,診療儀器2次/d,患者轉科及出院使用床單位臭氧消毒機進行終末消毒處置。④手衛生:對所有醫務人員嚴格執行WHO手衛生“兩前三后”的要求。⑤物體表面及手微生物監測及反饋:將監測結果及時反饋全科,并及時根據監測結果改進各項干預措施,提高環境清潔消毒水平。⑥抗菌藥物的使用:提高住院患者微生物細菌培養送檢率,在首劑抗菌藥物使用前或者出現感染癥狀時及時采樣送檢。送檢結果出來后,根據細菌微生物檢查結果,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及其它相關檢查制定個體化抗菌藥物使用方案,及時調整抗菌藥物的使用。
1.3采樣方法
用5 cm×5 cm滅菌規格板在干預前后放在被檢物體表面及手部,在規格板內用浸有無菌液的棉拭子橫豎往返各涂抹5次,將棉拭子放入裝有10 ml無菌生理鹽水的試管中送檢。
1.4目標性監測病原菌
選擇近3年內神經內科感染病原菌前4位的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腸桿菌科細菌(如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陰溝腸桿菌等)及銅綠假單胞菌。
1.5統計學方法
資料經校對整理后,檢查無誤的數據錄入EXCEL文檔,用SPSS21.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相關分析,兩組數據資料率的差異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前后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藥菌檢出情況比較 MRSA、CRE、CRAB和MDRPA檢出率顯著下降,兩組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藥菌檢出情況比較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本研究所采取的集束化干預是基于《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和《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中國專家共識》,根據科室實際情況加以調整,從而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的院內傳播,提供切實安全可靠的診療護理服務。
有研究表明,加強環境清潔消毒等措施,可阻斷病原菌傳播,降低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藥菌的概率[3]。本研究通過環境物體表面清潔消毒、主動監測、手衛生及抗菌藥物合理正確使用等集束化措施干預后,表1結果顯示干預后住院患者多重耐藥菌檢出率均下降。這與金波娜等[4]通過綜合干預措施提高環境清潔水平,降低手術部位切口感染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集束化干預管理措施能切實有效的降低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風險,有利于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保障住院患者的用藥安全,減緩耐藥的發生及傳播。
參考文獻:
[1]陳燕萍,田錦勇,段暢,等.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2):5106-5108.
[2]黃勛,鄧子德,倪語星,等.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5,14(1):1-9.
[3]谷繼榮.環境及物體表面消毒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11(3):231-235.
[4]金波娜,馮樂玲,孫雪芬,等.環境清潔消毒監測對SICU鮑氏不動桿菌切口感染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5):78-80.
編輯/李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