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新
[摘要] 目的 對中醫導痰祛瘀藥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研究,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中醫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借鑒。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期間到該院治療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6例)和治療組(46例),兩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對照組給予中成藥治療,治療組給予中醫導痰祛瘀藥治療,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血糖血脂變化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結果 治療組治療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為80.43%,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治療效果更佳(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糖值、總膽固醇值、甘油三酯值、高密度脂蛋白值及低密度脂蛋白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除高密度脂蛋白值比對照組高外,血糖值、總膽固醇值、甘油三酯值及低密度脂蛋白值均比對照組患者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癥狀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中醫導痰祛瘀藥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與中成藥相比,可有效控制血糖血脂,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 中醫導痰祛瘀藥;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a)-0111-02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糖尿病在中醫學上被稱為“消渴癥”,糖尿病患者多肥胖,胖者痰多,痰濁瘀阻,就會導致淤血,淤血故而氣不通,氣滯血瘀是糖尿病并發冠心病的原因之一,所以中醫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主要以消痰祛瘀為主。該文選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期間到該院住院治療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中醫導痰祛瘀藥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療效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治療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對照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47~76歲,平均(56.6±6.1)歲,研究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48~74歲,平均55.9±5.8歲。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基礎治療,根據患者糖尿病病情選用口服降糖藥(鹽酸二甲雙胍片,規格:0.5 g/片,國藥準字H20066996),格列齊特片(規格:80 mg×60 s,國藥準字H44020011)或胰島素(規格:3 mL:300 U,國藥準字J20140052)控制血糖,維持血糖穩定,減少血糖波動。給予鹽酸曲美他嗪片[國藥準字H20055465],3次/d,20 mg/次,心絞痛發作的患者給予硝酸甘油片(規格:0.5 mg/片,國藥準字H37021445)治療。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中成藥治療,給予患者復方丹參滴丸(規格:180丸/瓶,國藥準字Z10950111)10丸/次,3次/d,治療兩個月。
1.2.2 治療組治療方法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中醫導痰祛瘀藥治療,導痰祛瘀藥方組成:清半夏10 g,赤芍12 g,五味子6 g,當歸12 g,茯苓10 g,地龍10 g,瓜蔞 30 g。根據患者病癥對藥方進行辨證加減治療,頭暈目眩患者加鱉甲15 g、牡蠣12 g和石決明15 g;心陰虧虛患者加柏子仁12 g、麥冬9 g;口干患者加知母12 g、天花粉12 g和石膏15 g;氣虛患者加黨參9 g、白術9 g、甘草6 g;便秘患者加用酒大黃15 g;心悸患者加用遠志12 g、龍骨9 g、牡蠣9 g;脈結代患者加用桂枝12 g;用水煎服,1劑/d,分早晚服用,治療兩個月。
1.3 評價指標
①顯效:空腹血糖< 6.11 mmol/L,治療結束后15 d內心絞痛未發作,之后心絞痛發作次數與治療前相比減少超過 80% 以上,且發作時間減短,疼痛減輕,心電圖恢復正常; ②有效:空腹血糖<7.22 mmol/L, 心絞痛發作次數與治療前相比減少>50%,發作時間減短,疼痛成程度減輕,心電圖基本恢復正常; ③無效:空腹血糖>7.22 mmol/L,心絞痛減少次數<50%,發作時間減短、疼痛成程度、心電圖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患者人數]×100.00%[1-2]。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相關臨床數據,其中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結果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比較,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有效率評價結果
治療組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為80.43%,經統計學計算得χ2=5.059,P=0.024,由此可以看出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治療效果更佳,見表1。
2.2 血糖血脂變化情況比較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糖值、總膽固醇值、甘油三酯值、高密度脂蛋白值及低密度脂蛋白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血糖值、總膽固醇值、甘油三酯值及低密度脂蛋白值均比對照組患者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高密度脂蛋白值對照組比治療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比較結果
對兩組患者用藥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進行記錄觀察,結果見表3,可見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嘔吐、頭暈、惡性等不良反應癥狀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冠心病在中醫理論上應屬于“胸痹”的范疇,中醫理論研究認為心脈痹阻是其基本病機,而糖尿病則應屬于“消渴”的范疇,認為陰虛是其基本病機[3-4]。該研究中治療組在常規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中醫導痰祛痰藥治療,藥方中的清半夏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瓜蔞可消渴化痰,地龍可化瘀通脈、祛痰利尿;當歸可活血補血,茯苓有利尿消腫的作用,五味子可滋腎生津,赤可芍化瘀涼血[5];諸藥配合,行氣血、化痰祛瘀、活血通絡,起到標本兼治、導痰祛瘀的效果。
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為80.43%,治療組治療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血糖血脂變化情況比較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糖值、總膽固醇值、甘油三酯值、高密度脂蛋白值及低密度脂蛋白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除高密度脂蛋白值比對照組高外,血糖值、總膽固醇值、甘油三酯值及低密度脂蛋白值均比對照組患者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血糖值、總膽固醇值、甘油三酯值、高密度脂蛋白值及低密度脂蛋白值均控制在正常值范圍。不良反應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嘔吐、頭暈、惡性等不良反應癥狀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導痰祛瘀藥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環,降低血脂,調節血液黏度,提高治療效果;同時,該研究中治療組未見嚴重用藥不良反應,其嘔吐、頭暈、惡性等不良反應癥狀發生率也較低,證實該治療方法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薛美芳.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護理進展[J]. 心血管病防預知識,2015(10):155.
[2] 吳春玲.中醫導導痰祛瘀藥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臨床價值評述[J]. 中醫臨床研究,2016,8(11):87.
[3] 金永國.觀察中醫導導痰祛瘀藥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療效[J].世界最新醫療信息文摘,2015,15(20):228.
[4] 董雅蘭.分析中醫導痰祛瘀藥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療效[J].中國臨床研究,2016,8(26):96.
[5] 王慶坤.中醫導痰祛瘀藥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7,13(10):132.
(收稿日期:2017-0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