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玉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從該院于2014年12月—2017年3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隨機抽取92例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并根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將其分別分為兩組(常規組與實驗組),每組46例進行針對性護理。予以常規組患者傳統性護理,對實驗組患者則在前者的基礎上進行早期護理干預,而后由參與該次研究的臨床觀察小組就兩組患者經針對性護理后的妊娠結局以及新生兒出生質量和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經不同臨床護理后在上述一系列相關指標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均優于常規組(P<0.05)。其中,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7.83%,常規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7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單一性傳統護理的基礎上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不僅能夠為其營造良好的妊娠結局,確保新生兒的出生質量,并且還可有效提高其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借鑒與推廣。
[關鍵詞] 早期護理干預;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a7)-0153-03
醫學界將女性在妊娠期間出現由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所引發的高血糖癥狀以及在妊娠前糖代謝正常或有潛在糖耐量減退,直至妊娠期才出現的糖尿病統稱為妊娠糖尿病[1-2]。大量臨床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糖尿病孕婦為GDM(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者并不多見[3]。臨床專家表示,妊娠期糖尿病對妊娠女性及其腹中胎兒健康都會產生極大的危害,除了必要的治療之外,全面性的護理措施亦必不可少。該文選取2014年12月—2017年3月9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就早期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結局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自愿原則下選擇92例從在該院就診并接受治療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并通過奇偶數字抽簽法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每組46例。其中,常規組患者的最高年齡為45歲,最小年齡為22歲,平均年齡為(32.59±1.17)歲;體重為58~75 kg,平均體重為(65.22±2.49)kg;病程為1~8年,平均病程為(4.17±1.25)年。實驗組患者的最高年齡為44歲,最小年齡為23歲,平均年齡為(32.56±1.15)歲;體重為57~76 kg,平均體重為(65.20±2.48)kg;病程為1~8年,平均病程為(4.15±1.24)年。就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體重、病程)進行研究對比,發現其在該系列數據中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資料(x±s)
1.2 護理方法
予以常規組患者傳統性護理(治療指導、定時定期檢查生命體征等),對試驗組患者則在常規組患者的護理前提下進行一系列早期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干預方法與內容如下:①飲食干預:醫護人員指導家屬將患者日常食物攝取熱量控制在9 205 kJ以下,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量身制定相應的食譜,囑咐其按照食譜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食多餐)。②健康宣教:由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待產且接受治療時向其耐心講解與妊娠糖尿病相關的知識以及各方面的注意事項。發放相關宣傳手冊以供患者閑暇時進行閱讀,提高自身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③心理干預:醫護人員應積極主動地與患者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在其產生不良情緒和負面心理時能夠予以有效性的干預和疏導,提高其配合醫護工作的依從性。④環境干預:醫護人員應定時定期對病房進行打掃,尤其要按時更換病床用品,對病房內所有醫療用品進行嚴格消毒;注意保持病房的通風性和整潔性,合理調控病房內的溫度。⑤運動干預:根據患者臨床綜合情況制定相應的運動方案,引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和鍛煉。
1.3 觀察指標
由該院觀察小組嚴格遵照醫學相關規定就兩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接受不同臨床護理后的妊娠結局[4](流產、早產、陰道分娩、剖宮產)以及新生兒出生質量[5](Apgar評分、胎兒宮內生長受限、早產、新生兒重度窒息、圍生兒死亡)進行觀察記錄,并依據相關工作經驗和臨床相關規定自制護理滿意度評分卡對其展開相應的調查活動,總分為100分。非常滿意:≥90分;基本滿意:≥80分;不滿意:<80分[6]。
1.4 統計方法
將所有研究數據經過初步性整理后錄入至最新型的SPSS 20.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科學性的深入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并利用χ2檢驗對計數資料[n(%)]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妊娠結局
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實施差異性臨床護理方案后,實驗組患者的妊娠結局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且兩者在相關數據中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前組患者的流產率與陰道分娩率分別為0.00%和89.13%,后組患者的流產率與陰道分娩率分別為8.70%與63.04%。見表2。
2.2 新生兒出生質量
經區別性臨床治療后,兩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所產新生兒在出生質量的系列相關指標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常規組圍生兒的死亡率為8.70%,實驗組無圍生兒死亡。見表3。
2.3 護理滿意度
常規組與實驗組患者接受不同臨床護理后在護理工作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前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78.26%,后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7.83%。見表4。
3 討論
部分臨床相關研究學者經研究發現,盡管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是改善其疾病不良狀況以及營造良好妊娠結局的關鍵所在,但僅一味地對其采取治療措施是遠遠不夠的。胰島素是臨床用以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常規藥物之一,其雖然能夠暫時穩定住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其臨床癥狀,但注射胰島素后,易導致患者出現注射部位紅腫、皮下脂肪萎縮或增生[7-8]等一系列不良反應,為其埋下其他健康隱患。與此同時,還有部分學者根據上述胰島素所引發的一系列進行深入研究,并發現,在傳統性護理的基礎上對該類患者進行早期性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有效彌補采用胰島素進行治療所引發的缺陷與不足,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以及新生兒的出生質量添加有效保障。在早期護理干預中,飲食干預可有效控制患者對食物熱量的吸收,幫助穩定其血糖水平;健康宣教有利于幫助患者掌握更多疾病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心理干預可在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上及時調節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積極配合醫護工作;環境干預可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療養環境,可促進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發展;運動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體質的增強,調節其身心健康。綜合該文研究可知,實驗組患者在妊娠結局以及新生兒出生質量和護理滿意度中均優于常規組患者,且兩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便進一步證明了早期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董麗敏,印娟.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妊娠結局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5,37(19):3006-3009.
[2] 孫珊珊,羅輝蘭.PBL式健康教育與早期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7):73-76.
[3] 劉軒.早期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2):347-348.
[4] 劉萍,鄭秀碧,陶慧敏.早期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2015,28(6):1365-1367.
[5] 周靈,李麗.早期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妊娠結局的影響[J].安徽醫學,2016,37(7):910-911.
[6] 陳燁,方閩,寧陳莉.早期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結局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31):110-111.
[7] 阿茹漢.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給予早期護理干預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27):3-4.
[8] 鄭桃林.早期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結局的影響[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10):252-253.
(收稿日期:2017-07-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