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林波+卜秀秀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民族傳統體育的課程內容設置、學生對課的興趣與態度及本課程的教學效果等教學現狀進行研究,從課程內容、教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評價等方面總結出黔南師院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以期能為貴州高等院校民族傳統體育課教學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高校 民族傳統體育 課程 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2—0119—03
伴隨著我國高校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改革的逐漸深入,高校體育課程的發展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以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和養成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為目標,在此背景下,對體育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不斷嘗。[1]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依靠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項目魅力以及運動特點深得同學們的喜愛,已經被很多高校設為必修課或選修課的課程內容。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開展的效果,一方面,反映了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和終身體育習慣。黔南師院體育專業學生大部分都是未來的體育教師,而教師影響力相對于其他人群而言是不可比擬的。因此,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項目教學開展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民族體育項目的普及和推廣。然而,在教學中面臨著諸多困惑和難題急需解決。本研究針對課程教學開展中存在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并提出可供參考的對策,為貴州地方性高等院校服務。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需要,在中國期刊網、貴州省數字圖書館查閱了近10年的相關文獻資料,并進行了總結和綜述。
1.2.2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以黔南師院體育學院2014級、2015級在籍學生346人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346份,共回收346份,回收率為100%,經認真核實問卷后,剔除無效問卷18份,有效問卷328份,有效率為 94.8%。(1)問卷的信度檢驗。對問卷進行抽樣信度檢驗,兩次測驗的間隔為15天,最終得出抽樣檢驗信度相關系數R=0.83,表明問卷信度較高。(2)問卷的效度檢驗。采用專家評判法,進行檢驗問卷的效度,專家組由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共10人構成。統計得出包括90%的專家認為問卷的設置合適和比較合適。
1.2.3數理統計法
運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軟件對調查收集的問卷進行統計學處理,獲取與本課題研究有關的具體參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2.1.1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興趣狀況
從對體育學院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興趣的調查統計中發現,有49.70%的學生喜歡民族傳統體育,而46.34%的學生在喜好程度上只是一般,不喜歡和說不清的選項占3.96%(見表1)。民族傳統體育是一項競技性強、健身性高和娛樂性強的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要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
2.1.2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狀況
(1)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狀況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訓練內容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然而實踐教學內容不僅是實現這一課程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又是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2]目前,在黔南師院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蹴球、舞龍舞獅、高腳競速、毽球、陀螺、押加等。通過調查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訓練實踐課教學內容滿意度情況統計顯示(見表2):29.88%的學生對當前的實踐教學內容感覺很好,35.06%的學生感覺內容好,30.49%的學生認為內容一般,4.57%的學生覺得內容不好或說不清楚。盡管64.94%的學生認為實踐教學內容是好的,但仍有35.06%的學生認為實踐教學內容一般或不好,說明在本課程實踐課教學內容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革。
(2)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雖然體育學院理論教學內容每學期安排為8學時,但由于受天氣、場地等因素的影響,部分理論課被術科占用普遍存在,有關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教學環節中穿插講授。這從側面反映了重技術、輕理論的思想仍普遍存在,從全面系統地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來分析,盡管民族傳統體育理論教學內容學時數偏少、受場地的限制,但應該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把理論教學內容調整到雨天不能上技術課的時間來上,以提高理論素養,拓展知識面,不斷加深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歷史演變、文化價值、發展等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不同民族的認識能力。
2.1.3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態度的調查狀況
通過調查可知見表3,黔南師院學生上大學前學過或接觸過民傳體育項目(如:高腳馬、滾鐵環、蕩秋千等)占50.91%,然而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調查“害怕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個問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示害怕,說明不會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恐懼對抗、競速、高空等方面存在一定關系,同時在選擇害怕的學生中,有90%是女學生。在“想了解和掌握幾項民傳體育項目”這項顯示興趣問題上,有79.88%的學生表示想學會2至3項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訓練, 但學生的期望和行為形成巨大的反差,認為民傳體育大多是健身娛樂類項目的學生占86.89%,但是認為民傳體育是我國的文化魁寶,并愿意傳承的學生只占22.86%,這說明大家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繼承和發揚沒有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在“是否愿意參加民傳體育項目比賽”的問題上,有68.90%的同學愿意參加,這與每年學校校運會民傳項目比賽學生的積極參與成正比。endprint
2.2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經調查,大部分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都在傳統的“輕理論,重技術”的指導觀念下開展,以培養學生的專項技能為主;教學內容多而不精,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設置有蹴球、高教馬、板鞋、舞龍舞獅、押加以及陀螺等項目教授。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練習、糾錯、鞏固等傳統教學方法。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應根據教學環境、環節及內容進行改革。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應根據社會需求和市場導向、學科發展和學生個體發展三方面入手培養人才。傳統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市場知識結構的單一、課程結構框架死板,不靈活、不利于學生的個體發展。同時,缺乏民族傳統體育程的專用教材,由于與該課程類似的教材可選用種類不多,再加上市場上出版相關的書籍庫存有限,造成各年級學生所用的教材不統一。
2.3 貴州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的發展對策
2.3.1改革現有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項目的改革與創新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分學生傾向于娛樂與休閑體育相關的項目。[3]因此,傳統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應以課程類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為重點,將課程納入體育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中,課程本身具有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要不斷創新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體育興趣和參與意識,培養興趣愛好,不斷發展有利于學生團結協作、社會適應能力的項目,可以滿足學生的探索知識的欲望和好奇心。
2.3.2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是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手段,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與先進的教學手段是民族傳統體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內容。[4]創新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熟練運用技能、團隊協作、開發智力、提高自身的競爭意識和創造能力。[5]因此,新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研討、游戲互動、學生實踐為主等的教學方式,這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3.3在教學中穿插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屬于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演進及發展息息相關。[6]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深深植根于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中。要學習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就必須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尤其是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密切相關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正如中華武術時刻凸顯出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以及傳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理論知識,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演練水平。
2.3.4從學生需要的角度出發,重視課程教材建設
教材是課程的具體體現,應從學生需要的角度出發編寫教材[7]。一方面,各院校可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結合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專門的理論和實踐教材;另一方面,可對本土富有濃厚的地域性或顯著的民族特色武術拳種和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實現教材化,并納入課程教學體系,為地方高等院校教學和培養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盧 鵬.四川高師院校游泳教學現狀分析與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科版),2011(5):855-858.
[2]陸盛華.吉首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課教學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0(1):140-142.
[3]楊 濤.山東省高師院校武術選項課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3):96-99.
[4]朱 雄,汪 瓊.對普通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6):73-74.
[5]曹 丹,張 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納入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的可行性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3(03):76-80.
[6]余貞凱,王曉虎.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7(03):57-60.
[7]王美娟,張茂林.高等體育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7):65-68.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Guizhou Universities
Lu Linbo Bu Xiuxiu
(Faculty of Sports,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studies Qi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bout the trait of its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content set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class and attitude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summarized trai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teaching of teachers college.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E teaching in Guizho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ourse develop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