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艷麗 鄭薇
摘 要:高校不僅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中心,是推進“文化自信”的有利抓手。文章以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為背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理論指南,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歷史使命為切入點,深刻審視新時代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目標,著力探究構建大思政、大黨建、大實踐、大服務工作格局,探索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服務于人才培養、地方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傳承創新;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9
基金項目: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十九大理論研究專項項目” ——“新時代藝術高職院校文化傳承功能與路徑研究”(19D20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章艷麗(1984—),女,湖北宜昌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黨建、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語文教育;
鄭 薇(1970—),女,四川達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黨建、思想政治教育、漢語言文學教育。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被確立為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闡明了文化繁榮發展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一系列論述為高校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化血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社會文化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一、新時代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目標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文化傳承創新的功能和使命是高校在新時代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從整個社會來說,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接納和傳播來自世界各地的新思想、新文化,實現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內在結合,是高校在新時代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著力點;從高校內部來說,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與建設高水平大學息息相關,須與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文化育人長效機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發展相結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七部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論述為推動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作用發揮和實踐再次明確了目標方向,我們必須著力于建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文化育人機制與環境,著力于探求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走向,著力于創作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的文藝作品,著力于服務和推動地方社會文化發展有效機制,重點實現以下幾個目標:
(1)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高校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體。
(2)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重點傳承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3大內容,實施深入闡發文化精髓、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和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7大重點任務,高校必須在參與守護、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作用。
(3)服務社會文化發展。大學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將其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源源不斷地傳遞到社會,對社會文化起著積極的導向和輻射作用,是引領社會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基礎力量。同時,高校在學科建設、團隊打造、專業實踐、服務地方上立足于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實際,作用發揮明顯。
(4)拓展創新文化對外傳播路徑。當今世界,反映中國發展的文化成果是世界了解中國最好的途徑之一。如“一帶一路”既是經貿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如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促進青年漢學家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美麗中國的見證者。
(5)建設高水平大學。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目標追求、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準則,作用于教學、科研和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設高水平大學首選是要建設高水平的校園文化,這是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發揮的直接效應。
二、新時代高校文化傳承功能發揮的路徑
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新時代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目標,本文試從構建大思政、大黨建、大實踐、大服務4個工作格局,探索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有效途徑。
1.大思政,服務立德樹人根本
大思政工作格局,即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高校黨委履行管黨治黨和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各部門、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教師隊伍、管理服務隊伍和學校工作的各環節,自覺承擔立德樹人的責任,自覺服務于育人目的,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制度育人的環境與合力,真正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是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和教師主力軍的作用,形成“思想政治課程”到“課程思想政治”的圈層效應。高校在引領全體教師真學、真信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十九大精神的基礎上,應大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劇場、進作品、進師生頭腦,使“四個自信”體現在話語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教材體系和課程體系建設中,構筑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為核心,以通識課程、人文素質綜合素養課程為主干,以專業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為支撐的新型課程育人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各個層面。筆者工作的高職院校,成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社團,選拔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干部成為成員,通過開展專題學習研討、社會實踐調研、教學成果展示等貼近師生的活動形式,帶動青年學生學新思想、新理論的熱情。
二是以第二課堂為載體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形成“活動育人”向“三全育人”的協同效應。以主題團日、專業實踐、技能競賽、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校內外活動,將第二課堂活動納入實踐學分,讓所有部門、全體師生都參與學生成長成才的各個環節中。
2.大黨建,凸顯文化育人特色
黨風正,則校風淳、教風嚴、學風濃。大黨建工作格局,即以“黨建+”思維貫穿學校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學校發展的始終,夯實黨的各項工作的基層陣地和工作力量,以黨建帶團建、帶群建,重點突出文化育人效果。
一是實施政治能力提升工程。政治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根本性建設,當前正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應該從挖掘教育陣地、豐富活動形式和保證教育成效3個方面讓廣大師生在主題教育中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傳承黨的革命文化,增強干事創業的決心。
二是實施校園文化提升工程。高校校園文化對內要有凝聚力,對外要有感召力,必須發揮師生、社團、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學生工作室的潛能和文化自覺,增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深度與廣度,人人參與并逐步融入校園特色文化創建中。
三是實施宣傳教育活力工程。要適應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趨勢,積極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聯網上線,運用師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新手段、新技術,如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自媒體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價值引導、專業知識教育與傳授,運用新媒體手段講好中國故事,以生活化的形式傳播好聲音。
3.大實踐,注重文化培育傳承
大實踐,即利用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中心,在藝術創作、宣傳教育實踐和生產生活實踐中進一步豐富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內涵。
一是文藝創作實踐。要發揮高校文化自覺的優勢,“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中華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精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推出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二是宣傳教育實踐。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廣度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審美教育等各環節,在深度上融入職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三是生產生活實踐?!蛾P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了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國民禮儀教育,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實施傳統戲曲振興工程、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中華老字號保護發展工程、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等任務,以上均跟高校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關系很大。
4.大服務,激發文化創新動力
大服務工作格局基于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將文化傳承創新從校內走向校外、從國內走向國外。
一是打造社會服務品牌。如當前國家在文化體制、文化市場等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各項利好政策,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路徑,不少高校通過創立專業工作室、名匠工作坊、“大師進校園”協同創新項目、雙創平臺和重大國際項目推動非遺項目的文化交流。又如高校的文化惠民“三下鄉”,有助于提升普通群眾文化自覺。
二是推動文化產業創新驅動。高校在結合市場辦專業的過程中,通過“文化+”的思維,如“文化+互聯網”“文化+金融”“文化+資本”“文化+技術”“文化+旅游”……嘗試打破媒介、行業和地區壁壘,反作用于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有助于激發文化創意創新,激發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宋毛平,吳艷利.試論高校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四大育人工程”建設[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2]張永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機制的構建:價值、內容與策略[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2).
[3]黃宦霖.教育自覺與高校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
[4]任世強.新時期地方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路徑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7(8).
[5]沈小勇.文化傳承視域下核心價值的當代建構及實踐邏輯[J].學習論壇,2017(11).
[6]陳文苑.職業教育與民族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以云南省為例[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7(6).
[7]于向東.聚焦立德樹人,健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J].紅旗文稿,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