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門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更加注重學生的需求。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好主體發展尤為重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探究了學生主體發展的必要性,最后對做好學生主體發展的策略進行了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主體;必要性;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09
作者簡介:吳曉明(1976—),女,浙江永嘉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認知水平等均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因此,小學階段的教育是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的關鍵[1]。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授課方式單一、教學理念落后,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很多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依然沒有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習慣性地以成績來評價學生,久而久之,學生思維能力受到抑制,不利于未來的學習與發展。
二、學生主體發展的必要性
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傳統教育模式不再適用于當前小學語文教學,近年來,我國開始實施新課程改革,將全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在這種情況下,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展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在發展自身主體地位時,也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習效率隨之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也會得到鍛煉。
同時,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也是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體現。語文學科本身具備比較強的人文性,想要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就需要引導其積極主動地去積累、提升。實現學生主體發展能夠打破傳統“灌輸式”教學的局限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將會大大提升。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好學生主體發展的路徑
1.注重師生之間的溝通
語文是一門語言性學科,具備工具性與人文性。因此,在語文教學當中,想要真正保證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語文素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是很難達成的。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學生主體發展,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讓學生發現語文的魅力,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同時,教師還可以將生活性的內容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拉近學生與語文的距離。
2.利用小組合作加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新課程改革當中,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都發生了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太適用于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2]。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加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做好分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包括學習水平、興趣愛好等,堅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做好學習小組的分配,從而更好地保證小組合作學習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往往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主體性得不到有效發展與提升。因此,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還需要改變當前課堂模式,將開放性課堂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成為自己學習的主體。值得注意的是,在開放性課堂當中,教師做好引導十分關鍵,尤其對小學生而言,其自制力比較弱,如果不進行有效引導,很容易使課堂偏于正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故事性文本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故事角色,將文本中的故事演繹出來。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小學生為了更好地呈現出人物角色,會更加主動地去分析和揣摩人物,從而對文本理解得更加深刻。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想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可以從注重師生之間的溝通、利用小組合作加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等方式入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提升其主體性。
參考文獻:
[1]別新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發展的實現策略[J].學周刊,2016(20):41-42.
[2]劉曉霞.語文教學中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現路徑[J].文學教育(中旬刊),2017(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