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軍 王勇
摘 要:民俗文化課是一門綜合素養課,是課程思政建設項目之一。它可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幫助其確立理想信念,在思政教育中起協同作用,發揮育人功能,將知識和價值引領相結合。文章以民俗之傳統節日習俗為例,對課程思政進行初步探索。
關鍵詞:傳統節日;課程思政;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1-04
基金項目:大數據背景下基于“慕課”(MOOCs)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研究(HE3020)。
作者簡介:李麗軍(1977—),女,河北唐山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教學。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提了新要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要培養有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課程思政是目前高校教學實現上述目標的有效途徑。
一、設計思路
1.傳統節日民俗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第一,要達到的知識目標。一是引導學生了解并熟知中國我國最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的起源、民俗和飲食文化的具體內容和文化內涵,使學生對我國民族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發揚形成獨到見解。第二,要培養的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審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第三,德育目標。讓學生認識民族傳統節日對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教學重點、難點
在我國,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是我國最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教學可緊緊圍繞節日主題,突出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難點是要將傳統節日教育納入教學活動之中,推動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進課堂。
3.方法與途徑
運用慕課、講授式和參與式相結合的教學法,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注意力的同時,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分析、理解、探討具體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具體主題的互動,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文化素養。
4.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課前利用云課堂做好充分準備,上課時使用多媒體設備上課,精心設計PPT課件,使學生更加感興趣,并使上課時的教學目的和重點、難點一目了然。
二、傳統節日習俗課程的教學原則
首先,本講總體上按民俗文化課程思政的系統設計進行設計結合細節設計。其次,課程思政理念與綜合素養教學自然融合。再次,發揮本課程優勢,挑選教學素材,選擇的內容系統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最后,多樣化教學手段,確保教學效果。
三、傳統節日習俗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
課前預習階段,利用云課堂上傳要預習的內容,主要是一些相關論文和視頻資料,比如文化中國系列,使學生對傳統節日習俗有系統的學習,提出思考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以自我探索的形式完成預習作業中制作關于某個節日習俗的PPT,以便于課上和其他同學有更好的交流,并在制作PPT的過程中與自己家鄉習俗作比較。課上講授和探討階段,以課堂展示、講解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探討各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傳播、傳說、各種習俗,側重點落在文化內涵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思政教育上,例如,春節的內涵在于和諧、團結和大團圓。通過一系列的節慶活動牢固我們的民族精神。
課中的亮點是結合實際探討傳承和創新部分。例如,通過閱讀時事文章——《習近平為傳統文化“代言”》[2],引導學生理解端午節凝結的優秀中國傳統文化,而習近平贊嘆屈原心憂家國、情牽百姓的思想,體會他對“愛國”也有獨特理解。紀念屈原,關鍵在于學習其愛國精神,過端午節,貴在過出愛國情懷,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為其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四、評價和展望
本講內容的課程思政探索只是剛剛起步,要達到課程的目標既需要教師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又需要學生的互動和對內容的興趣,教師和學生密切配合,才能達到課程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師和學生都能發揮最大潛能,才能使課程更有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文堂.文化自信與文明復興[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10/c40531-29638329.html,2017-11-10.
[2]習近平為傳統文化“代言”[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6-19/8540643.shtml,201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