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高校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環節。不斷優化傳統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結構,創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逐步進行合作溝通,有利于營造積極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學習氛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維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利于優化自身的教學結構,實現可持續素質教育發展。
關鍵詞: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15
作者簡介:劉麗萍(1987—),女,甘肅武威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課堂師生互動的現狀
1.師生互動的方式較為單一
在當下高校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教師習慣性以講授書本知識為主,看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進度,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無法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且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深入理解中國近現代史重大事件的內涵有著制約作用,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質量。
2.師生互動缺乏效率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不僅在素質教育結構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其在學生生活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在高校課堂中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改革探索的有效途徑。但是,在現如今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課堂中,師生互動教學效率較為低下,傳統的教學課堂較為呆板,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習積極性,并且在師生互動教學過程中,其互動教學也只是為了互動而互動,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效能發揮,也有礙于師生互動教育模式的完善與發展。
二、完善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途徑
1.創設實踐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課堂,開發學生的互動積極性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由于自身學科的特質,決定了其教學方式在高校素質教育方式總體結構中的重要地位。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育模式是影響思想政治教學課堂質量的關鍵因素,創造實踐性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課堂,不僅是完善師生互動的有效途徑,也是新課改教育目標下的重要體現。例如,在教學《風云變幻的八十年》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該章節的課前預習,并且布置小組進行PPT制作任務,使學生對本章節的知識有初步的概況了解,之后,教師安排小組代表上臺演講PPT,對小組的近現代史知識課件進行總結和分析,并且充分和小組成員進行意見交流,適當運用激勵表揚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學生切實了解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及主要特點,明確感受到近代中國的階級狀況、基本矛盾及面臨的主要任務,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還能夠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充分發揮近現代史的教學價值,提高近現代史教學效率。
2.教師要加快自身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能力及教學素質提高,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活動中扮演著引導者、合作者的重要角色,貫穿著學生近現代史學習活動中的全過程。因此,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教學素質,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課堂中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學,不斷加強自身的中國近現代史教學綜合知識的完善,制訂正確的教學方案,在與學生的溝通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建議,營造輕松的互動教學環境。例如,在教學《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這一課時,教師結合已有知識和教學經驗理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及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的過程,并且加深拓展知識點,介紹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手段。教師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的師生活動教學方式中,可以先提問學生“根據以往歷史學習知識,近代中國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原因有誰知道嗎?”提高學生的課堂交流積極性,并且引導學生通過本章的兩條線索:①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②中國反抗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進行探索問題答案。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近現代史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能夠促進教師不斷完善自我教育發展。
綜上所述,不斷深入優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的師生有效互動,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教學素質,尊重學生的學習建議,從而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加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互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3).
[2]陳培涵.多維互動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