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增長內在動因在于知識產權,現階段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有效激勵不足,筆者認為可采取知識產權入股方式,調動知識產權所有者積極性,但現行有關知識產權股權化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市場環境本身也制約知識產權股權化進程。對此,筆者將在下文對知識產權融于股權模式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淺的建議。
關鍵詞:知識產權;股權;模式
一、股權的概念
在探究分析知識產權融于股權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弄明白什么是股權,投資者以貨幣財產或者以實物、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作為該出資的對價投資者取得的是股權。有學者認為,“股權是作為股東轉讓出資財產所有權的對價的民事權利”[ 江平、孔祥俊:《論股權》,載《中國法學》1994年第1期,第74頁]。
二、知識產權投資入股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及現狀分析
(一)目前我國知識產權投資入股法律依據如下:
《公司法》第27條 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
《合伙企業法》第16條規定:“合伙人可以用貨幣、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或者其他財產權利出資,也可以用勞務出資。”
(二)現狀分析
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包括《國有資產管理法》、《科技進步法》、《專利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企業法》、《企業國有資產法》、《合同法》,這些法律缺乏配套,導致對促進知識產權股權化效果不佳。
2010年3月15日科技日報曾撰文指出:“我國政策嚴重制約知識產權成果轉化”。
2012年11月2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科技部等十三個部委聯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職務發明人權益保護促進知識產權運用實施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指出:“相關立法和制度仍有待落實和完善;對保護職務發明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到位,侵害職務發明人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對職務發明人的激勵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
三、將知識產權融于股權的必要性分析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人才培養逐步推進,已成為科技人才集聚的高地,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但利益分配機制的不科學,制約了知識產權成果轉化。
對科技人員的發明創造加以激勵,有利于技術成果轉化,有利于提高國家投入產出率,從而真正提升知識產權對社會的貢獻度,這是我國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提高我國綜合國力。
將知識產權融于股權,不同于傳統的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識產權流轉過程中的風險:如可重復授權、知識產權交易外部化所帶來的風險。
四、將知識產權融于股權的模式初探
與國外相比,我國知識產權融于股權的相關法律制度還不完善,適用面過窄。它在保護債權人利益,維護交易安全方面還有許多障礙要克服。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構建知識產權融于股權的模式
(一)完善現有知識產權股權化法律體系
1.應在《公司法》中將知識產權列為出資形式之一,承認知識產權融于股權的合法地位。對知識產權直接股權化的適用范圍,也應一并在《公司法》中規定清楚。
2.公司應建立健全職工持股制度并設立職工持股會,賦予其相應法律地位。職工持股會代表職工統一行使股東權利。一般型知識產權所有者可憑借職工持股會,合理合法的享有自己憑借知識產權入股所獲得的收益。
3.調整收入分配制度。為給予知識產權所有者更大激勵,在股票期權以及職工持股制度上應給予稅收上的減免。對職工持股、股票期權所得分紅可減免個人所得稅。
(二)限制知識產權股權化適用范圍。鑒于我國國情及知識產權本身固有屬性,在知識產權股權化的初級階段,必須要對其適用范圍進行一些限制。知識產權所占入股比例不得超過50%,具體比率可通過股東大會議定。比例確定后應當寫入公司章程,知識產權所有者可通過股權獎勵,獲得相應的報酬。
(三)規范知識產權評估制度。知識產權價值是知識產權所有者取得公司股份的依據。科學準確地評估知識產權價值有助于公司與債權人了解知識產權所有者真實的知識產權存量,減少知識產權高估而產生的風險。知識產權的評估應交由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以保證評估的公平性。股東會同意知識產權出資入股后,由董事會將知識產權所有者的相關資料提交給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完成后再由股東會決議確定知識產權出資的數額以及出資年限。
(四)建立知識產權股權化公示制度。市場信息是市場主體進行決策的重要參考。公司的信息公開,不僅有利于市場的資源配置,也能促使交易成本的降低。債權人的利益受損,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建立知識產權股權化的信息公示制度,能使債權人獲取相關信息,保護債權人利益。
知識產權作為公司出資方式有其內在經濟需求,法律上應賦予其合法地位。本文結合知識產權特點嘗試提出知識產權融于股權的一些建議,但這些研究尚有不足之處,筆者知識面涉獵有限,還期待能有其他學者做更深入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剛,寧超,王穎.山西省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發展戰略研究[J].經濟問題,2013(02).
[2]張伯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風險分解與分步控制[J].知識產權,2009(02).
[3]丁華宇.論證券市場虛假陳述的刑事責任[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