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融
摘要:《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先秦諸子中,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通過縱觀中國詩歌的發展史,從《詩經》到《離騷》、從漢樂府到五言詩、再到宋詞、元曲,以至現如今的白話詩歌,我們可以看出,詩經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中起到的是一個啟蒙、引導的作用。本文擬討論的是《詩經》在中國詩歌史上的重要位置。
關鍵詞:《詩經》;詩歌;啟蒙;發展
中國的詩歌史誕生在夏商以前。在最初,常常是由人們在勞動或者祭祀等活動發展而來,例如現在已經很少見的船夫號子聲,就是一種最初的詩歌衍變的母體。正如一位名人所說:一切的藝術皆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而詩歌,將此話完美的詮釋。
隨著文字的逐漸出現,詩歌從口口相傳的形式轉變為被記錄的形式,到了公元11世紀——公元6世紀的時候,隨著詩歌的不斷積累,便被人編錄成冊,而這,就是最早的詩歌集—《詩經》。
《詩經》在早期本是百姓們在田間勞作時興之所至隨口傳頌的一些類似于情歌的短句,在這個階段,這些短句常常伴隨著一些粗鄙不堪的詞語,因為在民間勞作的百姓常常有著文化水平不高、喜歡粗俗露骨的共性,在通過尹吉甫、孔子等人的搜集和整理之后,才成為我們現在所見的《詩經》。在那個時候,《詩經》通過整理變得更加具有我們現在所稱的“雅”,孔子便將其作為弟子立言、立行的標準,因此,也被稱為了《詩無邪》。而被稱為《詩經》則是在漢武帝時期將其作為“五經”之一的緣故,而后,因“風”是《詩經》中的精華,也被稱為“風”。
提到了“風”,則不得不提與其并列的“騷”。清代詩人趙翼曾在論詩五首中說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從中也可以看出“騷”在文人心目當中的地位之高。而“騷”的誕生是在公元前4世紀,屈原根據楚國的方言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而《離騷》則是其代表作。
當詩歌發展到《離騷》的時候,就已經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言、四言發展為了五、七言,為后世的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打下了基礎。
同時,《離騷》不僅是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在內容上也加入了神話的浪漫主義,將中國文學帶入了浪漫主義的領域。給后世的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當一種形式的文化發展到瓶頸,只有打破才能突破到新的高度。
楚辭之后,在漢代開始誕生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漢樂府民歌。詩歌詩歌,一直到這個時候,詩歌在大部分地方仍是處于被唱出來的形式,因此,漢樂府民歌仍保留著曲,而且在內容上,也保留著自周以來的現實主義的形式,在宋朝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中將其分為12類,多表達社會底層百姓的一些日常生活,其中較為著名的《孔雀東南飛》,則是其中的精品,在講述一個凄涼的愛情故事時所表現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將漢樂府的特點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
漢樂府源于漢代,流行于魏、晉,其代表人物曹操創作的例如《長歌行》,杜甫的“新題樂府”以及白居易所倡導的“新樂府行動”都是以其現實主義精神為根本,不斷發展壯大。一直從建安到唐代,漢樂府的影響力都在不斷增大。只是可惜的是現今所留下的不過40余首,但這仍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那個時代的大門。
提到漢樂府,就不得不提由漢樂府衍變出來的一個分支——古詩。東漢末年,古詩隨著樂府詩的發展日趨成熟。其中的代表人物則是“建安七子”、“三曹”,此時的古詩既繼承了樂府詩的現實主義風格,也在題材和手法上也更加豐富,具有更多的抒情成分,并保留著濃厚的的時代特征,后世稱之為“建安風骨”。
接著,由于兩晉的詩歌漸漸流于形式,開始向崇尚華麗轉變,“田園詩人”陶淵明獨成一體,將古典詩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與之并列的謝靈運則是開創了“山水詩派”。
經過漫長的南北朝發展時期,到了初唐,詩歌發展到了一個繁榮昌盛時期。這個時期的詩歌經歷了一個大爆發,在僅僅三百年的時間里,留下了近五萬首唐詩。并且具有個人風格的詩人也有半百之數。著名的“初唐四杰”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到了盛唐,則是古典詩歌的頂峰。李白、杜甫執其牛耳,山水田園派和邊塞派對峙詩壇。在這時的詩歌,無論從思想、內容、形式都有了一個大的發展,從體現農民疾苦到抒寫渴求立功、實現抱負以及游山玩水、詩情畫意等等,都有各派別的詩人在為詩壇貢獻著豐富的精神財富。
晚唐,由于安史之亂,社會動蕩,此時的詩歌多以憂國憂民、感傷懷物為主題,其代表人物則是杜牧、李商隱。
到了宋代,詩歌已沒有唐代的那般輝煌燦爛,開始重視臨摹刻畫,在形式上突破了之前的五言、七言束縛,轉變為了詞的形式,使詩同音樂的聯系漸漸疏遠。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則是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在當時的影響力甚至高于蘇軾之流。
到了元代,由于元曲的流行,詩詞的發展也開始變得緩慢。到了明代,仍是躊躇不前,雖有一些思想家的誕生,但是在詩壇,卻并沒有能夠比肩李杜之流的人。清代詩詞有所發展,卻受八股取仕的影響,仍流于形式,直到近代詩歌的誕生,自此,再也沒有出現能夠重現盛唐詩壇的時代。
(作者單位:山西大同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