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璐
【摘要】語言作為人類進行相互溝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已經傳承了近千年,它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播的載體。同時語言教學對于幼兒認知未來世界、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幼兒期兒童語言活動和心理活動的主要特征,認識到將幼兒語言活動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簡要概述了教學過程中怎樣創造生活情境、采取兒歌教學和利用游戲模式的具體方法從各個方面提高幼兒語言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關鍵詞】幼兒語言 生活化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30-01
《發展心理學》指出: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是幼兒言語發展的集中表現,3-5歲這個期間是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的快速階段[1]。在這個階段幼兒語言活動發展水平的高低將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社會交往能力的強弱。對于幼兒教師而言,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逐步引導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和提高是值得探究的。同時在進行這項探究時需要考慮到幼兒尚未成熟的記憶發展水平和思維發展情況。
1.幼兒語言活動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及意義
1.1幼兒語言活動的主要特征
幼兒的語言活動比較簡單,他們一方面具備了運用手勢的溝通能力和學習語言的思維能力,能夠理解和學習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但對于語言含義尚未認知完全,有時難以通過語言做出正確的認知理解;他們對于不能表達的事物善于用手勢來表現[2]。另一方面幼兒的語言活動個性化特征明顯,主要是能夠經常性的模仿日常生活中聽到的聲音或者動畫電視中的詞語,即便某些詞語存在邏輯上的錯誤,但是幼兒也能夠將其連貫的表達出來,他們的思維具有跳躍性[3]。基于幼兒語言活動的兩方面特征,幼兒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將幼兒語言活動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全面的提高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鍛煉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強化語言表達能力。
1.2幼兒語言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幼兒語言生活化教學主要指的是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式,創造更為貼近幼兒現實生活的情景再現,平實簡單化的語言教學模式,從一定層面上使幼兒更加輕松、清晰、深刻的習得語言表達;同時在教學中讓幼兒不會對語言的表達產生抗拒表現,而是享受運用語言表達帶來的生活樂趣。因為只有采用平行于現實生活的教學方式、生活化氣息濃厚的教學模式才能夠讓幼兒語言教學變得更加科學有效。語言表達本就是為生活服務的,教師在幼兒學習階段采用科學的方式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能夠拓展幼兒的思維能力,鍛煉他們大腦的言語處理能力。
1.3幼兒語言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以往的幼兒語言教育方式比較重視書本教學,許多教師都是按照既定教科書上的知識,忽視了在生活中找尋簡單案例和創設生活情境的科學模式。而將幼兒語言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卻能夠根據兒童的思維能力和表達習慣,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將語言表達融入生活,讓他們能夠自信的表達自己并與他人形成有效的溝通。另外,幼兒期是詞匯增長和豐富的關鍵時期,將幼兒的語言生活化能夠拓展幼兒的詞匯數量和加深幼兒對于詞匯含義的理解。同時幼兒期也是記憶能力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幼兒的記憶能力以形象記憶為主,他們難以運用記憶策略,因此在生活中需要不斷積累和強化對新生事物的認知,而將幼兒的語言生活化的教學機制則能夠讓學生不斷的嘗試表達和記憶,逐步健全和完善幼兒的記憶策略。
2.幼兒語言活動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方法
2.1創造生活情境,讓幼兒在交流中提高語言思維能力
教師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創造生活情景再現的模式,讓幼兒在日常對話溝通中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幼兒的語言能力不僅指的是聽和說的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應變能力。比如“小明”同學去超市幫媽媽買東西,在他選好東西后到柜臺結賬時他應該對收銀員說些什么,在模擬化的情景中選擇不同兒童的答案進行總結,引入“謝謝”“再見”“不客氣”等這樣的書面用語。
2.2采取兒歌教學,讓幼兒在誦讀中鍛煉語言理解能力
兒歌具有和諧的韻律和通俗易懂的言辭,形象化且富有節奏感,易于傳唱。幼兒早期的注意力有限,無意識記占主導地位,因此教師在選擇兒歌時需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話題。興趣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最大動力,這類兒歌更容易激發幼兒言語的表達欲望。幼兒早期就具備了良好的傾聽技能,教師在教兒歌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融入感情,注意斷句和思想的表達,讓學生能夠慢慢理解兒歌要表達的內在含義。
兒歌教學也要注意針對幼兒不同的階段采用合適的兒歌。小班兒歌一般簡單易懂,句式簡短,每一句長度基本控制在10個字以內,這是由于小班幼兒識字能力有限和記憶能力處于形成初期,簡單通俗的兒歌能夠保證他們完整的表述和模仿,例如兒歌《大蘿卜》中“小白兔,沒有房,大蘿卜上打個洞,小白兔,有了房,小兔就在里面藏。”這種簡短押韻的句式能夠幫助學生記憶和模仿。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形象記憶能力,選擇的兒歌應該具有提高幼兒形象思維能力的效果。比如可選用“數數歌”:1像鉛筆細又長,2像鴨子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這種兒歌有利于兒童在復述和表達中形成對不同事物特征的理解,形成較好的形象思維意識。
2.3利用游戲模式,讓幼兒在放松中強化語言表達能力
科學研究指出:幼兒的游戲經歷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非社會性游戲,第二階段是平行游戲,最后階段是社會性游戲。對于幼兒教學來說,教師需要著重發展幼兒的社會性游戲能力,因為社會性游戲主要表現為合作游戲,這種游戲的模式要求兒童具有良好的語言溝通、正確的自我控制以及理解他人需要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分組安排班內各個學生,讓他們完成一項只有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或者進行主體性角色游戲,比如扮演“龜兔賽跑”中的烏龜和兔子,幼兒對于小動物通常比較感興趣,讓他們各自扮演不同的動物能夠讓他們置身于故事情節中體會每種動物的想法,通過對話交流增強幼兒語言表述和傾聽能力。教師在游戲時也可以將自己融入到故事角色中,這樣不僅能讓游戲的目的更加明確,而且能夠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引導,減少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陌生感和緊張感。主題性的角色游戲需要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語言特征,當幼兒能夠較好的掌握游戲規則后可以讓兒童對自己在游戲中的表現展開評價,比如發問兒童“你覺著你扮演的烏龜角色怎么樣,哪兒比較好?”這樣有助于幼兒自主表達自己的主觀想法,通過對話和問答的方式輕松的掌握詞匯和句式表達技巧。
教師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是需要不斷探究和改革的,采取幼兒語言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是推進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核心手段,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各方面發掘幼兒的語言感受能力,文辭的理解能力以及詞句的運用能力,讓幼兒在獲得言語能力發展的同時促進思維、情感、交際能力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鄭文嫻.中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實踐性策[J].科技信息.2009(06)
[2]屠小琴.幼兒語言表達思維能力培養之初探[J].考試周刊.2009(26)
[3]孫秀英.談幼兒語言環境的創設[J].教育前沿.理論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