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婷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69-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是語文知識教學,更是面向兒童的心靈碰撞,需要考慮兒童的心理特征和成長體驗。思考,不是對課堂上一個接一個瑣碎問題的回答,而是潛心聆聽文本,進而產生共鳴,這才是“經由思,抵達詩”的課堂,這樣的詩意課堂才會讓師生享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和生命成長的幸福。
一、教學理念的思考
1.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思考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我看來,我們的課堂常常因為追求高效或者應試,安排了很大的“容量”。這些不加思考取舍的教學內容的安排必然使課堂走向乏善可陳的灌輸。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根本來不及自由地“呼吸”,在長期的這種純氧狀態下,學生也就慢慢喪失了語文學科的興趣,喪失了對于語言文字的敏感性以及思維的獨立性。老師常常是好心辦了壞事。追其根源我想是我們的老師專業素養欠缺:由于缺少對于兒童思維一般發展規律的認知,教師無法合理地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從而明確自己的教學內容。
如果要想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自由地“呼吸”,讓學習真的發生,那么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要在吃透文本擁有深厚文學功底的基礎上,在充分了解學生思維發展規律和現有水平的基礎上,對于教學內容進行智慧地取舍,以一種“慢慢”的藝術展開我們的教學。這種課堂教學應該是允許學生犯錯的,是不能以功利主義的高效或是應試為前提的。
2.創新設計,激發學生思維
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老師要少把學生請進來,更多地是讓孩子們讀進去,讀到眼中有語文、腦中有語文、心中有語文,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愛上語文。這是一種“放手”,放手讓孩子自己學著去“走路”,這是一種更偉大的關愛,只有讓孩子自己摸索到了前進的方法,以后的路他們才會走得更堅實。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種學習的方法,那么獲得知識還成問題嗎?這對孩子的終身發展都有著巨大的作用。
二、語文課堂的詩意
1.感受語言的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在中年級段的教學目標中非常重視詞句教學,明確提出“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p>
例如《槐鄉五月》這篇課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的語言非常的凝練和優美,通過引導學生體會“抱”“掛”等動作詞來感受槐花的姿態美。語言的美可以通過品讀來感受,還可以通過畫面再現來加強語言的領悟。在感受槐花姿態時通過出示“玉雕的圓球”“維吾爾族姑娘的小辮”等畫面來加深對語言的學習?!痘编l五月》中那些優美的疊詞,讓人沉醉其中,讓同學們讀這些疊詞,“白生生”“白茫茫”等等,再想象這些畫面,使孩子們深深的體會到了文字中包含的美。散文的語文是優美,富有畫面感的,好的語言就應該把它積累下來,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引導悟”是對一些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在教師指導下的感悟。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得以無限的發揮,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積累了語言。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真正的閱讀能力,為孩子課外閱讀打下堅實基礎,孩子的作文能力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2.挖掘文本的詩意
《槐鄉五月》是一片寫景類課文,對于如今的孩子來說,對槐花了解的不多,看過并且還仔細觀察過的更少。尤其是對于中年段孩子來說,他們受心理發展、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生活體驗等多方面的局限,本身就很難感受體會寫景類文章的內涵和表達之美。而且授課的班級原先對于寫景類文章的學習情況又如何呢?這篇課文語言文字中那么多優美的地方到底哪一個才是最獨特的那一個?而對于本年級、本班的具體情況,授課教師這節課最需要抓住的點是哪一個呢?如果抓住了這一個點,也許我們的課堂中學生學得才更輕松,也更有所得,教師也會教得更輕松。根據“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每一位教師來解讀《槐鄉五月》都有自己獨特的那一個點,但只要能符合我們課標精神,能讓學生饒有興味地多讀、多誦、多用,學完了還不是那么乏味、疲憊,還能初步體悟到一點寫景類文章的美和寫法,就很成功了。
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學生樂于思考,師生自然互動,學生所思可緊扣教師所問,亦可信馬由韁、海闊天空,而教師必是依著學生實際順勢施力,即使學生的思維跑到千里之外,教師亦能輕松召回,如此詩意的課堂怎能不令人心生向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