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江 楊平
【摘要】博峪“采花節”歷史起源代代相傳,人人參與節慶活動。尤其對于當地小學生耳濡目染,培養他們敬畏自然、尊老愛幼、互相幫助、感恩向善的思想情懷;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采花節”活動中,最大限度地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領悟到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感受真、善、美,講仁義,講道德,學會感恩,熱愛家鄉,培養重德、重孝、積極向上、富有民族自豪感和民眾凝聚力的精神。
【關鍵詞】博峪采花節 民俗文化 藏區 小學生 精神人格 影響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212-01
在中國西北腹地,甘肅南部有一個神奇的地方——舟曲縣博峪鄉。博峪鄉位于舟曲縣南部,與隴南文縣、四川九寨溝毗鄰。生活在博峪河畔的藏族群眾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樸原始的民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民俗習慣。藏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許多節日都凝聚了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多彩的歌舞與獨特的生活習俗,有多向的意義,博峪“采花節”也是如此。從傳之久遠的這一節慶活動來看,自古以來博峪人崇拜自然萬物,信奉土地山神,保留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眾多文化習俗,以及古代先民的群體祭祀風貌。這些都是博峪人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精神食糧。它所體現出來的是人們對大自然的頂禮膜拜,期望神靈將一切善良福祉降臨村寨,庇護村寨風調雨順,教人敬畏自然,尊老愛幼,感恩向善,團結協作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舟曲人民的思維和行動。尤其在人格的形成,特別在舟曲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上,有很大的影響。
通過采花節神奇的傳說,藏文化歷史起源代代相傳,人人參與。尤其對于小學生耳濡目染,培養他們敬畏自然、尊老愛幼、互相幫助、感恩向善的思想情懷。
一年一度的博峪采花節,展現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古樸典雅的舞蹈,簡單明快的曲調,夢幻般的神奇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博峪有一農戶,生下七個女兒。這七姑娘個個善良美麗,聰明能干,尤其是最小的女兒——達瑪,她的眼睛像月亮一樣明亮,心靈像雪蓮花一樣純潔,她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婦女紡線、織布、縫衣裳;漿染毛線、編織錦帶的本領。她經常上山采藥,采來百花藥草為鄉親們治病醫傷,當地人們都非常喜歡這位心地善良而聰慧的姑娘。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有一年農歷五月初四,七姐妹如往常一樣到山上采藥,忽然狂風驟起,塵煙飛舞,烏云密布,一霎間,雷電交加,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天地一片蒼茫。七姐妹慌忙背起背簍覓路回歸,由于濃云密布驟雨傾盆,她們迷失了方向,七姐妹不幸走散了,待雨停后回到家時,失散的六個姐姐陸續回到家,卻久久不見七妹達瑪回來。老人們焦急地依門眺望,眾人連夜點著火把上山,尋遍采藥山崗的叢林溝壑,不見蹤影。第二天清晨,天放晴了,人們在山崖下洪溝的一棵青松下找見了達瑪。此時,她已經靜靜地躺在松樹旁,手里還緊緊地攥著一把采來的草藥,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人世。鄉親們心里都非常明白,達瑪是因為采藥為百姓治病,才被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卷下山崖遇難的。
人們懷著惋惜的心情哭訴著這位善良的天使,其余六姐妹與眾多鄉親悲痛欲絕,紛紛含淚采來百花,插至她的身旁,將她安葬在松樹下。就在達瑪姑娘遇難的第二年,這座山上竟然開滿了一種酷似喇叭花的奇花,鄉親們心想這正是達瑪姑娘的化身,于是就將其叫作“達瑪梅朵”(枇杷花藏語稱“達瑪梅朵”)。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成了鄉親們紀念達瑪姑娘的日子。這一天,各村寨的青年男女穿著盛裝,都要上山煨桑,采達瑪花,舉行“朵迪貢邊”(用采花歌舞的形式祭祀山神的一種民俗活動)。以此祭奠達瑪姑娘,祈求達瑪花仙顯靈,佑助家鄉幸福安康,風調雨順。
后來山寨的人們為了紀念達瑪,在她經常采百花草藥的山崗上栽上了云杉和柏樹,直到達瑪的六個姐姐相繼去世,人們將她們安葬到達瑪姑娘旁邊的松樹下,為了永久地留住七姐妹的芳跡,每年端午,以達瑪姑娘七姐妹名字命名的達瑪科闊目科,扎哈科、次四科、哈日科、博日科、決日科七個采花坪上,人們總要盡情載歌載舞,植樹采花,迎接吉祥,形成“朵迪貢邊”。
從此,“朵迪貢邊”這一民俗活動就這樣年復一年,流傳至今,形成了現今的博峪“采花節”。這一民俗活動無不影響著這一地區的人們,尤其是少年兒童,每當他們在父母的陪伴下加入采花隊伍親自體驗以及長輩們的言傳身教,從小懂得家鄉本土歷史文化,讓其明白家鄉的民俗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由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學生在良好人格的形成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培養其熱愛家鄉,愛護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和與人為善,感恩盡孝的美德。從而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礎。
“采花節”是一項全民參與的節慶活動,可以培養小學生集體觀念、團隊意識。
每年的五月初五,博峪當地的青年男女都要結伴上山,艱難路段相扶相依,到山頂煨桑、采花、祭山神。人們踏青采擷鮮花,縱情放歌山林,然后下山,一路歡歌、一路笑語。回村以后,他們將采頡來的鮮花送給孤寡老人和待生育的婦女,然后聚集到院場載歌載舞,慶祝節日,祝福一年的吉祥。這種習俗歷經千年,薪火相傳,完整而純潔的保存并傳承下來。在舟曲傳統民俗中獨樹一幟,成為傳承弘揚民俗文化的奇異瑰寶。
如果說過去的“朵迪貢邊”是一種宗教意義濃厚的活動,那么今天的采花節則更是一種美學意義上的娛樂活動。通過“采花節”活動,凝聚民族情結。所以說這種民俗文化充滿著人文情懷,陶冶小學生一種潛在的組織、團隊協作精神,對培養孩子的愛美情操和集體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生活就有民俗,民俗文化源于生活。成長的孩子需要接受民俗文化傳承教育。這些耳濡目染的民俗文化活動貼近兒童的生活,較之那些抽象、枯燥的道德說教,民俗文化強烈的生活性、形象性,實踐性和審美愉悅性的表現形式,更適合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是在兒童群體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最易于被接受、最易于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有效形式。
總之,傳統民俗文化在小學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培養小學生健全的精神人格。博峪“采花節”是融文化、經濟、旅游、宗教等為一體的定期民間盛會,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最大限度地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領悟到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感受真、善、美,講仁義,講道德,學會感恩,熱愛家鄉,培養重德、重孝、積極向上、富有民族自豪感和民眾凝聚力的精神,讓他們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合格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舟曲縣志》
[2]《舟曲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