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東 張桂興 吳偉彬 藍新月 楊佛新 陳淑君
摘要 為了促進惠城區鮮食玉米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惠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近2年引進了優質、高產、抗逆的新品種粵甜28號進行試驗試種。根據2017年早造的試驗情況,闡述了該品種的特征特性,總結了其栽培技術,主要包括精細整地、培育壯苗、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中耕培土、科學管水、病蟲草害防治、適時采收等方面內容,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甜玉米;粵甜28號;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021-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鮮食玉米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鮮食玉米具有豐富的營養,一直以來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粵甜28號(粵審玉20170004)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選育的甜玉米單交種。2017年早造在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繼續引進試驗,產量高,平均產鮮苞18 934.5 kg/hm2,抗倒伏,農藝性狀、經濟性狀均好,值得擴大示范和推廣。現將該品種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特征特性
粵甜28號在惠城區春播試種,從出苗至采收期(生育期)85 d左右;平均株高222.8 cm,穗位高85.6 cm;穗型筒狀,穗長20.6 cm,穗粗5.0 cm,穗果柄長11.6 cm,禿頂長0.6 cm;穗行數18.7行,行粒數41.0粒;單苞鮮重489.0 g,單穗凈重365.0 g,單穗鮮粒重264.2 g;千粒重326.8 g,出籽率72.38%。該品種的植株較高、粗壯、緊湊,整齊度好;田間表現抗倒性強,抗病能力較強。籽粒黃色,排列整齊、缺粒程度很輕,色澤光潤;食用品質優。
2 栽培技術
2.1 精細整地
選擇排灌方便、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塊,播種前精細耕作,按溝寬30 cm、畦面寬100~110 cm整畦。可采用地膜覆蓋栽培,鋪膜時要求平、嚴、實,兩邊各壓7 cm,中間每隔2 m用土壓實。此外,田塊兩端必須挖好排水溝,方便排灌[1]。
2.2 培育壯苗
可采取直播或育苗移栽。采用育苗移栽,則要精做苗床,澆足土壤水分,每孔播1粒種子,用過篩的菜園土撒滿盤孔,再噴足水分,最后搭小拱棚覆膜保溫。出苗前,膜內溫度控制在 20~35 ℃之間,出苗時保持盤土濕潤。1葉1心開始通風煉苗[2]。
2.3 合理密植
秋植8—9月應根據氣候條件來定,使其授粉期間少雨。春植2—3月地溫要連續10 d保持在15 ℃以上方能播種(直播)。當苗齡3~4片葉時,整盤取苗運苗按適宜密度增加15%~20%苗量定植移栽,栽后及時澆定根水。一般采用雙行種植,可根據實際栽植3.90萬~5.25萬株/hm2,一般為4.80萬~5.25萬株/hm2;要實現高產,就要適當密植[3]。
2.4 合理施肥
根據當地土壤肥力狀況施足基肥,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要求,施有機肥7 500~11 250 kg/hm2、三元復合肥300~375 kg/hm2、硫酸鋅22.5 kg/hm2作基肥;低磷地區可適當增施過磷酸鈣150~225 kg/hm2。
由于該品種生育期和采摘期較長、產量較高,要及時追肥[4]。植后3~4 d施壯苗肥,淋施尿素112.5 kg/hm2;拔節始期施攻稈肥,施45%三元復合肥525~600 kg/hm2,分2次,每次隔1周,撒施于穴間植株旁(或溝施);大喇叭口期施攻苞肥,穴施(或溝施)45%三元復合肥187.5~225.0 kg/hm2后進行清溝培土,低鉀地區適當增施氯化鉀60~90 kg/hm2;玉米吐絲期,根據苗情,適施尿素75 kg/hm2,葉色濃綠少施肥或不施肥。
2.5 中耕培土
植株幼穗分化前及時除蘗、除草,結合施肥培土固苗;拔節期結合施肥中耕小培土;大喇叭口期結合施肥中耕大培土[5]。
2.6 科學管水
根據玉米生長各時期的需水要求,注意科學灌水,保持土壤適宜的墑情;而雨水多時則及時清溝排水防漬水。苗期需水量較少,孕穗期需水增加,灌漿期需水最多,應合理灌溉[6]。
2.7 病蟲草害防治
病害可選用阿米妙收、世高、葉枯靈、井岡霉素等高效低毒藥劑防治。地下害蟲(蠐螬、小地老虎)可選用甲維鹽、辛硫磷、樂斯本等農藥防治[7];玉米螟、菜青蟲、蚜蟲、棉鈴蟲等蟲害的防治則選用甲維鹽、蘇云金桿菌、阿維菌素、福戈等藥劑,在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各噴施1次,吐絲后停止用藥;也可安裝殺蟲燈、性誘劑、黃板誘殺害蟲,或釋放赤眼蜂進行防治。在玉米播種后出苗前2~3 d進行土表噴施除草劑。拔節期結合追施穗肥深中耕除草。如果是蓋膜栽培的,在蓋膜前噴施除草劑,并在適當的時間噴施除草劑防治田邊溝里的雜草。
2.8 適時采收
應根據當時的氣候特點和品種的生長時期及時采收,一般授粉后20~25 d采收較好[8]。采收適期的玉米棒為花絲黑色,捏破籽粒有濃漿溢出。
3 參考文獻
[1] 王白昌,余先禮,王白.德宏地區冬季甜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6):30.
[2] 王冬梅.上品超甜玉米春季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4(5):29-30.
[3] 林乙明.海南省西南部超甜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3(17):73.
[4] 王海紅.甜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3(4):13-14.
[5] 程鶴,張波.淺談北方甜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1(9):13.
[6] 鄭威.甜玉米高產優質栽培關鍵技術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5):52-54.
[7] 賀握權,廖建良,江新曉.惠州甜玉米珠玉2號的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30(3):68-71.
[8] 李中秀,黃海燕,熊清云,等.甜玉米開發應用前景及高產栽培技術[J].河北農業科學,2007(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