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嵐
【摘要】興趣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前提條件,沒有興趣,正如“無水之源”。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展課外讀書活動;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活動,創造素材。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動筆在語言積累中的作用。
【關鍵詞】興趣 觀察 訓練 積累 練筆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067-02
現在只要同事之間提起學生作文,很多語文教師都說不知道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對于學生來說,寫作文就更是一件頭痛的事,都覺得要么“沒內容可寫”,要么“無從下筆”。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讓他們“樂寫”?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做法:
一、培養興趣,注重觀察
興趣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前提條件,記得我擔任中年級語文科,有一次,我給四年級的學生布置一項作文前的準備工作——回去觀察一種你熟悉的植物,然后寫下來。原以為學生們熟悉的植物要比出生在城市的學生見到的事物要多得多。可當我收上來一看,卻直搖頭,大家寫的作文要么兩三行,要么就是記流水賬,讓人看了感覺就是在介紹說明某一種植物,還不是很具體呢,那根本談不上生動。我決定在作文教學中進行改革。于是,我對學生說帶著他們到校內的花圃里觀察紫藤花這種植物,頓時,孩子們活躍起來。我先讓他們自己觀察紫藤花,然后,我再指導他們怎樣有序地觀察紫藤花的莖、葉、花(如形狀、顏色等方面)當孩子們能把紫藤花各部分描述出來了,我再指導他們怎樣才能把紫藤花的各部分說得更生動、更具體。如“從藤上長出的一株株紫藤花”,隨風一吹,像什么呢?我一邊讓學生思考,一邊做著示范動作。孩子們很快就想到了“就像一個個身著紫衣裳的蝴蝶在快活地扇動著美麗的翅膀”。有的同學還展開了想象:那綠葉叢中的小小的花兒,就像一只只蝴蝶聚在一起交流釀蜜的經驗……之后,我讓孩子們拿起筆來寫一寫。通過這次作文后,我想:要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就必須激發學生去熱愛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教育他們要愛周圍的人,要愛大自然中的物。
二、口頭表達,注重訓練
在語文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寫出來的作文,語句不是顛三倒四,就是結結巴巴。于是,平時我就強調孩子們要講普通話,我還利用早讀課十分鐘的時間,要求孩子們輪流到講臺上講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事。評出講得好的或有進步的同學,進行獎勵。開始,有的同學要么講的內容過于簡單,要么語不達意,甚至有的同學走到講臺上一個字也不說。后來,我把孩子們分成六個小組,好、中、差搭配好,進行講故事比賽。這樣一來,連那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成績差而又調皮的同學,都積極參加。
三、精心設計,注重積累
1.保證閱讀時間。每周的星期一、三、五的午練時間,我要求負責管理“圖書角”的學生把課外書發到每個學生手中認真閱讀。每天安排30分鐘閱讀時間。
2.指導有效閱讀。我還注意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讀物,并注意趣味性,如《帥狗杜明尼克》、《昆蟲記》、《怪老頭兒》等,因為趣味性強的文章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求學生認認真真地閱讀,讀其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做好筆記,并組織學生“讀書交流會”。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沒有充分足夠的吸收,就不可能有準確、具體、生動的表達。良好的課外閱讀是豐富語言,發展語感、形成足夠積累的有效補充手段。
3.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我還認真地、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活動,創造素材。如“美文誦讀比賽”、“拔河比賽”、“文明禮儀進課室”等活動,每次活動我都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如“逛超市”活動是寫一件事,要交代什么時間,到什么地方去,有哪些人,還要把這次“逛超市”中所見所聞寫清楚,最后也可以寫寫自己的體會。每次活動結束后,我都會讓學生動筆寫寫,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樂趣,在活動中收集寫作素材。
四、培養記憶,勤于動筆
我要求學生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外,還要求學生堅持寫好《成長日志》。我不要求學生每日一記,要求可寫便寫,把自己耳聞目睹到的最有意義、最有趣的人、事、物等等記下來或把學過的課文,看過的課外書寫成讀后感。我還采取不定時、不定人進行抽查。寫得好的,及時給予表揚,并在班上的“學習園地”中張貼了,特別是對學困生的作文,哪怕他們寫的一個詞、一個句子很好,我都會加以肯定。如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指點。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只會言傳的藝術,不懂筆傳的藝術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每次布置作文后,我都會動手寫一寫。在評講完學生作文后,我再把自己寫的文章出示給學生看,讓學生也來評評。每當學生看到我和他們一起寫作文時,都喜形于色,每個學生會愉快地完成自己的寫作任務。師生之間的互相配合、互相討論寫作的經驗是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寫作情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祖慶.原生態作文:小學習作教學的新實踐[J].浙江教育科學,2005.1:P10-12.
[2]張云鷹.開放式習作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方成.在游戲中架起寫作橋梁[J].創新教育,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