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應前
【關鍵詞】 農村;中學;校本課程;學生;
綜合素質;提升;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4—0027—01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創作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素材,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很好的平臺。作為鄉村中學,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來實現學生素質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校本課程的開發目前在我國仍屬于新興領域,教育工作者們都是在摸索中總結規律和經驗,所以難免存在一些類似缺乏針對性、沒有學校特色、評價體系不完善等誤區。只有走出這些誤區,才能讓校本課程成為統一課程的有益補充,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有新的教育理念
校本課程即學校課程或學校本位課程。校本課程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標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學校教師針對本校的環境因素和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進行編制、實施、評價的課程。開發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必須樹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張揚學生的個性為目的。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既要重視課程方向的建構,又要重視過程性建構;既要重視課程的預成性,又要重視課程的生成性;既要重視專業性,又要重視綜合性;既要重視表層的趣味性,又要重視深層的研究性。只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進行校本課程設計,才能讓農村的這一課程體現它的價值。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切合學校實際
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從本校的實際出發,只有通過分析和研究才能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取向和起點。比如,在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時,就要考慮新課標提倡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理念,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結合本校實際,靈活處理校本語文課程與國家語文課程的關系。對語文課標、教學大綱、通用教材進行調整、重組、拓展或延伸。語文教師可以將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密切結合,在課內和課外比較閱讀、課內知識向外遷移、加強作文教學指導與訓練等方面進行實踐。校本課程的開發,就要在對學校內外諸多因素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校本課程的主題和課程內容的大致走向。這種大致的課程走向,是要經過廣泛而認真的討論和分析的。
三、校本課程的設置要有自身的特點
由于各個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教學環境、人文積淀、社區資源等都有所差別。因此,教師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應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遵循課程開發規律,自主地進行課程開發,允許不同的教師個性地開發課程。同時,要充分考慮學校周圍的社會環境和條件、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特點等因素,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開發出真正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方案。只有充分考慮學校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才能使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體現出本校的辦學特色。這種辦學特色既是課程本身的生命力,也是學生成長的一種動力和學校發展的一種潛在動力,進而為達成農村教育的培養目標服務。
四、注重過程設計和引導學生探究并重
課程不僅是一種結果,更是一種過程。只有具備研究性的課程才更有利于學生的探究和發展。不能把校本課程看成是物化的、靜止的文本狀態,而要把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視為更加鮮活的、創新的活動形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與創造的,促進學生認知能力、技能水平提升的學習活動過程。只有具備研究性,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探究性。
五、要有完善的評價體系作支撐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只有擁有相對完善的評價體系才能促使一門新興課程有效實施和推動。同樣,校本課程的成功實施也需要有相對應的評價體系作支撐,才可以推動其建設由被動走向主動,由零散走向規范,由自發走向自覺,由個別走向整體,由表面走向有效,由非常態走向常態。評價體系在建立時應該強調發揮指導和監管功能,把形成性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首先,學校要有校本課程的培訓制度,讓任課教師掌握開發和建設校本課程的基本要求,以便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價隊伍;其次,學校或上級管理部門要制定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評比制度,舉行針對開發方案、研究論文、實踐案例、學生成果等內容的評比,以此來激發和促進基層學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再次,學校要制訂科學、合理的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制度。校本課程的性質和作用決定了不能用一般的考試方法來評價學生學習校本課程的效果,但又不能只簡單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因此,必須建立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機制;或實施檔案袋評價,激勵學生的學習與研究興趣,促進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最后,學校要經常組織校本課程實施的研討會,實踐、探索校本課程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以及教學方式和方法,同時要對校本課程的常規教學實施全程監控,提升課程實施的質量。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S[2015]GHB1290研究成果)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