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蕾
[提要] 21世紀,中國已經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各行各業在發展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時競爭因素也發生了變化,人才這個因素在企業之間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越來越普及,大學生也面臨著更加緊張的就業形勢。本文首先對職業生涯的概念進行闡述,進一步闡述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上存在的問題,指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此為基礎,針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體系進行設置。
關鍵詞:人才需求;存在問題;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月12日
高等教育在實現大眾化后,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涌入社會市場中謀取發展,企業用人與學校人才供應之間的矛盾便顯露出來,傳統的就業大學生職業規劃已經無法滿足企業需求,也同時無法為學生在將來的發展提供有效幫助,因此需要高校能夠站在企業需求的角度上,針對大學生職業規劃進行重新定位,對管理體系加以更新。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從狹義的角度上來進行分析,指的是結合求職者的需求,為其提供與就業相關的信息,同時提供一定的就業指導,促使其找到與自身發展相適應的工作;從廣義的角度上來進行分析,職業生涯規劃指的是結合求職者個人特征和主觀愿望,比如所學到的知識、所擅長的技能以及個人的理想工作狀態,幫助其樹立科學的擇業觀,同時在為其擇業上提供各種信息,通過組織招聘的方式,在企業和求職者之間建立起人才供應的關系,滿足企業人才需求,同時為就業者實現就業提供渠道。
針對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其發展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邊探索,一邊實踐,一邊發展的階段,詳細地說,國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存在的問題包括:
(一)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屬于高校中的一門課程,但是對各個高校進行調查可以發現,當下部分高校依然沒有將這門課程進行高度關注,有些高校將其單純視為就業指導,僅僅針對大學生三、四年級學生進行開展。同時,部分高校雖然給出了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這樣的課程,但是課程內容卻和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不相符合;另外,部分高校在開展這門課程的時候,沒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無法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出指導方案。除此之外,不僅學校在這門課程的理解和開設上存在問題,部分大學生在對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作用上缺乏正確的認知。有些學生不知道職業生涯發展和規劃的基本理論和體系,部分學生知道了其概念,但對其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這些學生在尋找工作的時候,并不能將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進行應用,因此在就業時難免會碰壁。
(二)組織機構不完善。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上,大部分高校并沒有一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進行支持,師資隊伍建設并不穩定,輔導人員在構成因素上比較多,大部分師資隊伍組成人員是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和學生工作干部,這些人員并不具備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專業知識,同時他們的整體素質和學術水平并不統一,不能夠與職業化的指導隊伍進行對比。
我國在最近幾年中,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這對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根據現有的數據進行預測,在接下來的5~10年時間里,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將會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分析指出,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社會上將會出現80萬~100萬個就業機會。我國在成為世貿組織中的一員之后,社會上的工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另外,國企改革在最近幾年中取得了一系列進步,因此更多的企業將會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進行人才儲備。另外,隨著高等院校在大學生就業教育內容上的不斷完善,大學生將會擁有更科學的就業觀,在此背景下,大學生畢業走向和就業趨勢的自主化和多樣化將會更加明顯。
從企業的角度上分析,當然是人才所具備的技術越多、達到的素質水平越高越好;另外,不同的企業在對人才要求上也不同,筆者針對現有的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后,認為這些要求包括:
(一)有遠大的理想,能夠負起責任。有著遠大理想的人,才能夠在工作上保持高漲的熱情和較高的積極主動性,才能夠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上,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促使企業的發展目標得以實現,這是任何一個企業在招聘人員過程中,對應聘者所提出的一個普遍要求。責任感指的是個人能夠在工作中,將個人利益的實現和企業利益以及國家利益的實現聯系在一起,不會將個人利益實現建立在企業和國家利益犧牲的基礎上,能夠有著犧牲自我的精神來去完成組織下達的任務,保證把任務順利完成。很多用人單位在進行人才招聘的時候,對于那種開頭就問報酬多少,待遇高低的應聘者往往非常反感,而那些不主動提報酬,同時有著吃苦耐勞精神的應聘者往往能夠給企業管理者留下好的印象。
(二)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創造力是人們利用自身掌握的技術對大自然和社會進行改造的能力,只有那些具備過硬知識,有著創新思維,敢于突破自我的人,才能夠在問題面前給出有效的解決方式,能夠站在新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突破常規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來實現工作方式的質變,這樣的人才是任何一個企業在發展上必須具備的人才,因此能夠受到企業的高度重視。
(三)具備較高的學習能力。在今天,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知識這個因素,在這一經濟發展背景下,大學生要想融入社會中,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崗位,需要具備較高的學習能力。針對社會中涌現的新知識和新技術進行有效的學習與利用,定期對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行更新、完善和補充,這樣才能夠與時代發展潮流相統一,而不被時代的發展拋下。在當今社會中,各個學科相互交匯,各種知識相互融合,新的知識和技術不斷涌現,舊的知識系統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新技術的出現而被淘汰,因此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學習能力,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夠有效地借助于新的知識體系實現有效發展,才能夠與其他企業相抗衡。endprint
(四)具備一定的合作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事業取得成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畢業生在進入社會后,就要與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進入公司后,則需要與各部門人員就工作的開展進行協調,這些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學生的合作能力。具備一定合作能力的工作人員,才能與員工之間就任務的完成進行有效分工,才能夠融入整個團隊中,與團隊中的成員形成一個共同體,共同高效地完成工作上的任務。
通過如上分析,筆者認為大學生生涯規劃和管理體系的設置上,需要結合基本原則、結構層次、實踐推進和保障措施四個方面來進行設置。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體系設置基本原則
第一,企業需求導向與職業道德教育有機結合的原則。高等院校在進行該項課程設計的時候,應該結合當下社會中的各種因素,尤其是企業在人才需求變動上的相關信息,同時了解學生的發展狀況,另外還要對師資隊伍進行建設與完善。目前,職業生涯規劃這項課程已經被囊括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實現更新的同時,這項課程的內容也在隨著外部經濟政治的變動而變動著。鑒于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該結合內部需求與外部影響,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進行開展。
第二,普及性教育和個性化指導相結合的原則。很多高校中現有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主要在學生集中開展課程教學上表現出來,這種方式能夠在有效時間內讓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定義有個正確認知,能夠有效地對職業生涯問題的解決方式有個有效掌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每個學生因為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以及個體的愛好特征等不同,導致每個學生均有著獨屬于自身的特點。同時,社會進步和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學校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供相適應的培養方案,才能夠更好地促使每個學生的優勢得以發展,從而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鑒于此,大學生職業發展路徑上需要進行拓寬,考研、自主創業、就業、考公務員、國家鼓勵的支邊、應征入伍等均是大學生在畢業后可以選擇的去處。選擇上的多樣化,也預示著大學生知識結構要達到多樣化,這進一步會促使生涯規劃的難度得以提升。在面對如此多的選擇上,大學生需要對自身的知識結構其他方面的因素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實現個性化發展。
第三,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原則。理論學習是任何一個大學生在學習上必須要進行的一個方面,只有具備了理論上的知識,才能夠對知識的運用有一個更好的掌握,理論學習能夠促使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發展相關的系統有一個更好的認知,從而能夠通過生涯輔導課程獲得更好的發展。在這個流程上,為了防止教學內容的簡單枯燥化,應該結合其他教學方式,比如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聘請專家開展講座、就業政策宣講、小組討論等這些方式均可以成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展方式。
第四,課堂教育教學和校園文化相結合的原則。因為大學生很多時間在校園中度過,所以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需要將課堂教育教學和校園文化結合起來,借助于校園文化活動來將這項課程更好地開展下去,借助于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對課堂教育環節進行補充,從而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個性的發展,促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推動其掌握更多的就業技能。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體系的結構層次。在不久的將來,基于企業人才需求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體系會成為社會人士所關注的重點,比如企業管理者,各個高等院校以及學生等,均會加大對該體系的關注。因為規劃對象是廣大在校學生,這些學生的家庭環境、個人成長經歷和個性上等均存在差異,因此每個學生均有著獨屬于自身的特征,同時大學生這個階段,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處于成型階段,在這個時候對其開展的教育至關重要。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項課程來說,有著一個很大的特征,即系統性,只有站在多個立場上來對大學生進行多層次的指導,才能夠促使其綜合素質和職業化水平得到提升。在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體系的過程中,應該對各方面因素加以系統性的分析,對規劃的發展性、層次性和時效性予以高度關注,實現規劃的全程化、專業化和信息化。簡單地說,該體系在內容上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理念上進行引導。理念能夠對行動進行指導,要想對學生的職業生涯進行有效規劃,就要首先對學生的思想上進行教育,促使其思想上發生變化,擺脫舊的思想,擁有一個全新的思想。因此,學校要根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這項課程的需求來進行咨詢室的建設,通過這個咨詢室,學生可以對自己所不理解的問題進行提問,同時獲得答案。另外,這種咨詢室可以面向學生灌輸一些科學的求職思想觀念,讓學生對當下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有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在思想上樹立起科學的求職觀,來調動學生在職業選擇和探索上的熱情,能夠促使其認識到職業技能的重要性,樹立起科學的職業價值觀,來探尋自己理想實現和社會經濟需求之間的契合點。
第二,在技巧上進行培訓。給人財富,不如教給人獲取財富的方法。學校應該緊緊結合企業用人狀況,定期搜集企業用人信息,來編制“就業競爭力提升計劃”和“職場戰士雙A計劃”,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活動來不斷總結經驗,形成較高的就業競爭力,能夠在將來應聘過程中將自己更好的一面展現給企業領導者,自覺遵循相關原則,通過自己的才能吸引企業領導人的關注,從而獲得理想的工作。
第三,在行動上進行督導。心動不如行動。有些學生在踏入社會后,一心一意想找個高報酬的工作,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為了避免學生產生這種思想,學校需要對學生的行動進行督導,比如可以為學生提供見習的機會,讓學生知道更多成功人士的創業事跡。另外,讓學生通過實習,來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通過自己的不斷來努力提升自己,通過切身的付出獲得回報。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體系的保障措施。從企業人才需求的立場上進行分析,構建從理念到行動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體系,還需要給出相應的保障措施,來促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項工作能夠順利落實。筆者經過分析對比后,給出的保障措施如下:endprint
第一,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在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上,規章制度屬于保證其順利開展的一個要素,科學合理的制度能夠促使這項工作得以有效完成。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制度主要包括轉專業制度、校企聯合制度和校校聯合制度。這些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工作應該被重視起來,從而為大學生職業生涯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
第二,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項課程的開展,離不開一支精英型師資隊伍。因此,學校需要進行專業化師資隊伍的建設。針對當下國內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發展時間段上比較短,同時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主要的師資人員是專職輔導員。因此,建設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只有將這項工作做好,才能夠保證基礎理論的傳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第三,完善測評工具。測評工具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施過程中屬于一項不可缺少的工具。當下,我國各種高校中,有關智力、興趣、人格和價值觀等的測量工具已經得到了一系列應用,但是大部分量表是從國外引入的,這些量表從編制到最后應用,均與我國學校培育模式存在不相符合的地方,鑒于此,需要結合我國國情來對測試量表進行完善。
第四,展開網絡平臺的有效建設。當下我國正處于信息時代,網絡科技在實現一系列發展的時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方便。在高等院校中,網絡媒體隨處可見,已經成為一項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該項設施在拓寬大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也給其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帶來不可小覷的影響。因為網絡媒體傳遞信息上有著非常明顯的特征,即時效性、快捷性和藝術感染性,所傳遞的信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能夠更有效地引起大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可以達成很好的“先入為主”的效果。鑒于此,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這個途徑來對職業世界中的相關知識進行獲取和學習。在這里,學校要重視互聯網媒體的應用,借助于這個媒體來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網絡課堂,借助于微博、QQ、郵箱等方式構建起一個暢通無阻的信息交流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實現就業信息和相關知識的傳播。
生涯規劃屬于社會經過一定發展后所產生的產物。當下,針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這項課程的開展,能夠促使其綜合素質得以提升,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從而在畢業的時候更好地融入社會,找到理想的工作。從企業需求角度上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體系的建設,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考慮其中,將企業需求為導向,結合人才發展戰略,來對學生生涯加以規劃和指導,這與學生的個人實際發展相符合。高校在面向社會經濟發展輸出源源不斷的人才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起科學可行的職業發展觀念,結合相關原則來展開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和管理體系的建設,同時給出該體系的保障措施,實現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發展需求的有效銜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學生可以更好地對自身發展進行調整,實現科學的就業。
[1]黃呂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科學咨詢,2008.11.
[2]干麗燕.日本人職業生涯教育發展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19.
[3]劉旭,張海亮.淺談人學生學業生涯規劃[J].利技信息,2008.11.
[4]郭萬牛,楊蓉,伏永祥.大學生創業教育對策研究[J].江蘇高教,2009.1.
[5]杜躍東.如何在求職中脫穎而出[J].中國成人教育,2007.13.
[6]楊志春.大學生社團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市場,2008.48.
[7]邢曉學.建設和諧校園與提高人學生綜合素質問題探析[J].職業時空,2008.10.8
[8]劉靜茹.談大學生創新教育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長春大學學報,2008.1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