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蒙古族自古以來就以能歌善舞著稱。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盡致地表現牧人的生活,表達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興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蒙古族的最具代表性舞蹈“盅碗舞”“筷子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后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
關鍵詞:起源;風格;盅碗舞
一、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點
(一)蒙古族舞蹈的起源
蒙古族舞蹈是從元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蒙古族舞蹈的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舞蹈的節奏非常歡快,動作也很剛勁有力,以碎抖肩,揉臂和馬步最為特色,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淳樸,熱情,粗獷豪邁的氣質。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最早它的舞蹈只是一種宗教信仰,是蒙古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達的喜慶豐收、農耕、疾病、求神、吉祥婚嫁時一種表達形式。16世紀以后,喇嘛教和薩滿教宗教儀式活動中的舞蹈發展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牧民有了相對穩定的游牧點,逐漸改變了“逐水草而居,居無常所”的生活狀況,民間舞蹈的活動也有所改變。特別是廣大舞蹈工作者深入牧區采風學習、搜集各種民間舞蹈,整理蒙古族民間舞蹈集訓教材蒙古族舞蹈才發展起來。
由于蒙古族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繼承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蒙古族舞蹈產生于民間,然后搬上舞臺。發源于科爾沁大草原的安代舞是群眾性的民間舞蹈。它的動作簡捷明快,歌聲流暢自然,由眾人邊唱邊舞,氣氛熱烈而和諧。安代舞最初是由薩滿教巫者領唱,眾人齊唱齊舞,用以醫治病人,所以早期安代舞的歌詞有宗教色彩。解放后,安代舞越來越生活化,成為群眾性的娛樂性舞蹈,也常常用于舞臺。由于簡單易學,參加者很快會融為一體,深受旅游者的喜愛。
(二)蒙古族舞蹈的特點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以能歌善舞著稱。蒙古族人民善于用舞蹈區表現牧人的生活,表達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興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粗狂豪邁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說蒙古族是以歌舞為伴的民族一點都不為過。蒙古族舞蹈不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也是最具表達民族思想情感有力的形象語言。我們一點要認真學習和研究,使其能在當今社會更好地發揮舞蹈藝術的獨特功效。
二、蒙古族歷史文化對其舞蹈風格的影響
蒙古族民間舞蹈則是節奏明快、動作剛勁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歡快優美;男性舞蹈則彪悍剛勁,并以抖肩、揉肩各種馬步呈現其特色,充分表現了馬背民族的雄姿。
隨著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在草原歷史舞臺上的興盛和衰敗,畜牧業的發展與變遷,草原文學經歷了長久的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的發展都產生了一批流傳后世的佳作精品。它以自己的創作成績向人們昭示,在草原文化氣氛中誕生的蒙古族文學,不僅是歷史的客觀存在,而且延續至今,并且獲得新了的發展。“敕勒川, 陰山下,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這首來自一千四五百年前鮮卑語的古歌,描述了蒙古族游牧民族馳騁在大草原上,以藍天為頂,以綠草為氈毯的豪邁氣概。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由于草原文化的影響,蒙古族舞蹈逐步形成開闊、粗獷、熱烈、奔放、剛勁而又不失沉穩、舒展、溫柔的個性特點。
三、蒙古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一)盅碗舞的表演風格
盅碗舞屬于禮儀性舞蹈,一般大多出現在慶典酒宴上,內容多包括請安,敬酒等儀式。傳說起源于古代打仗時在獲得勝利的人們在慶典宴會上長表演的舞蹈,拍掌擊節,擊酒盅助興。演變至今,舞者頭頂瓷碗,雙手各拿兩個酒盅,用食指,無名指夾住上面盅子的邊緣,中指放于盅內,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底,兩盅之間要有空隙,可以敲擊作響。舞蹈的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如連續快速“平轉”、“跪轉”、“碎抖肩”等,表現出舞者具有的超強的技巧水平。該舞蹈可以生動地刻畫出蒙古族婦女端莊而熱情、柔美又豪爽的性格特征。
1.盅碗舞歷史淵源。
“盅碗舞”則主要流傳于鄂爾多斯一帶。按照蒙古人的習慣和宮廷的清規戒律,席間不準敲擊碟,碗和酒盅。因為這是被認為不吉利的舉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也不斷出現變化,后來的一些人不受古代風俗習慣的約束,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一些與古代風俗相抵觸的現象。節目儀式的目的和內容也和過去不完全相同,人們把過去那種受宗教儀式和封建道德限制的節慶,改變為群眾娛樂活動。在喜慶佳節人們熱情會奔放,宴慶歡歌跳舞時,情不自禁地敲碟,敲碗,擊盅,流露出歡悅的情緒。
2.盅碗舞風格特點。
盅碗舞因受地點蒙古包道具盅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賃借手、腕、臂、肩的、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后仰進行表演。技藝精湛者,亦能雙手各托盅,即可以碎步柔臂,又可以大步流星般的前進后退。裙擺的飄動使其富有獨特魅力。舞蹈體現了蒙古婦女的勤勞、樸實、純潔的性格和活潑喜悅的心情。現當代發展成為集體舞,深受群眾的喜愛。
(二)筷子舞的表演風格
筷子舞以肩的動作為多,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雙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身體的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擊打臺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肩部靈活地聳動,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身體向左前傾,有時身體向右前傾。肩部的動作有律動感,又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動作雖然簡單,但技巧高超很容易取悅觀眾,卻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握筷發展為雙手握筷。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動作也相對豐富。蒙古族舞蹈的動作之所以脫俗動人是蒙古族人民的習俗成就了這份美麗。
1.筷子舞蹈歷史淵源。
《筷子舞》起源于鄂爾多斯高原,以舞者雙手握筷擊打身體地面而得名。大多流傳于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烏審旗一帶。“筷子舞”的主要動律肩上的動作以及它本身的風格韻律,筷子舞與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有著非常密切地聯系,也很有傳統性民間舞蹈的形式。最初,民間的“筷子舞”是由男性表演,表演者雙手握筷,隨著音樂聲和歌聲,敲打肩部、腰部、腿部等關節,動作雖然簡單,但卻以技巧來博得觀眾的喜愛。跳“筷子舞”的時候手中的筷子時上時下,令人眼花繚亂。“筷子舞” 以半蹲旋轉的姿態來敲擊地面,更是令人驚嘆不已,難以忘懷。 最初的筷子舞,是牧民在放牧之余的娛樂。在說、拉、彈、唱的娛樂中漸漸的完善完善起來。形成的過程大體是樂手們用笛子、四胡、三弦、揚琴、蒙古箏等演奏鄂爾多斯民歌的同時,眾人隨著歡快的節奏,拿著筷子即興敲打身體不同部位,并且韻味十足地搖晃著身軀、肩、臂部隨節拍自然舞動長時間的舞動,筷子舞便就這樣形成了。
2.筷子舞的風格特點。
筷子舞是鄂爾多斯人民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其形式為: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舞者在胸前雙手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智慧凝結于筷子舞,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生的活組成部分。筷子舞最典型的風格特點節奏明快,舞步輕盈,造型穩重有不失典雅。蒙古族人民的草原文化氣息和生活氣息都十分濃郁。在舞蹈時蒙古人民的純樸、熱情、勇敢和粗獷,表現在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上。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所具有的體態特征以及所帶給人的美的感受,是蒙古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諸多文化現象的集中體現,也是蒙古族的舞蹈風格及特點形成的根基。蒙古族“盅碗筷”不僅是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表達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語言”。我們要認真研究和學習,使其在新時代更好地發揮舞蹈藝術的獨特功效。
參考文獻:
[1] 張賽榮.關于安代舞中專課堂實踐的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3):69-73.
[2] 李智敏.論客家杯花舞和蒙古盅碗舞的異同[J].藝術研究,2015(02):76-77.
[3] 鄭陽.論蒙族舞蹈從民間到舞臺的升華——以舞蹈《盅、碗、筷》為例證[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0):177-178.
[4] 南鴻雁.舞悅內蒙古[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14(08):41-44.
作者簡介:
劉玥(1992-),女,山東青島人,藝術學音樂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