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婷婷
摘 要:音樂是一種能夠為人傳達審美經驗,開啟人們意象世界的藝術。音樂的存在不僅能夠為人們帶來美妙的旋律和悠揚的音符,其最關鍵的是能夠深入到人的意識和精神中去。因此,在大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樂理知識和音樂形式,還要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刻思考,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感悟其中的內涵美,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本文將結合大學教學環境對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探討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大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教學現狀
目前,大學音樂的發展仍然存在著很多阻礙。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逐漸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為根本目的實施教學,同時要求教師不斷豐富音樂課程的形式和內容,發揮音樂欣賞的精神教育功能,并通過讓學生與音樂產生共鳴來升華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形成高雅的審美情操以及培養學生健康向上人生觀[1]。
一、大學音樂發展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1.教學層面太淺,理論教學比例過重。
音樂欣賞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其注重的是利用物質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開發和指引。因此,在大學音樂的教學中,教師不能過重地實施語言教學,不能僅僅將知識和概念傳授給學生,教師要多注重對音樂實質內容進行解釋和賞析,幫助學生去領悟音樂中的層次美。
2.教學模式落后,只注重音樂資料的灌輸。
大學音樂課的開設就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和審美素質,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開發學生的藝術細胞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大學音樂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是機械性地傳授學校提供的音樂資料,這導致學生的學習內容過于單一死板。而且單一的教學內容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讓學生對音樂產生厭惡情緒。
二、實施科學的音樂教學策略,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操
1.根據學生的特征和發展規律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學生在大學階段已經形成了鮮明的性格特征,他們的認知水平也已經發展的比較完善,而且現代化社會音樂作品層出不窮,但是學生的教學內容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積極性。所以,在大學音樂的教學中,教師要切實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原則、有范圍地選擇中外音樂作品。這樣音樂課的教學實質意義才能得到發揮,學生的個人素質和閱歷才會獲得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音樂資料的時代性和研究性,要為學生提供一些能夠反映社會時代特征并且值得學習的音樂資源,這樣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就能從更深的層次去探析,獲得音樂審美能力質的飛躍。
2.壯大師資力量,提升音樂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
對于大學音樂教師而言,他們大部分都是畢業于專業的音樂學校,擁有很高的音樂造詣,但是對于教學而言,他們缺乏實踐經驗,更不能結合大學生的現狀實施教學。因此,學校要加強對音樂教師的教學技能進行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讓他們的音樂素質能夠正確地影響學生、指引學生。同時,教師還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努力參與各種教學實踐活動并認真研究大學生的實際情況。
3.注重擴展音樂層面,以課外音樂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樂欣賞是一個長期積累、獲取新體會的過程。因此,大學音樂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對傳授的音樂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要利用音樂背景以及音樂家的趣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音樂知識領域[2]。例如,在學習“世界音樂欣賞”時,教師可以針對世界著名的音樂家進行介紹,然后通過他們的音樂來引導學生感受他們的音樂精神,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其中的藝術性和情感。
4.利用音樂細節挖掘音樂的情感內容,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為了更好地發揮音樂的情感教育功能,教師要利用音樂的節奏和韻律帶領學生去感悟和把握音樂傳達的情感,教師要通過音樂的整體基調和音調的高低變化引導學生感受音樂中情感內容的轉變,激發學生的音樂靈感和音樂創作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聆聽音樂時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這能夠幫助學生創作更高質量的音樂作品[3]。
5.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發揮音樂的互動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進步和發展,音樂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大學音樂教師要不斷增加音樂的時代因素并利用高科技產品來輔助教學,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習氛圍的音樂感染力,讓學生擁有一個更便捷的途徑去豐富音樂知識。例如,在學習“流行音樂欣賞”時,教師就可以在每次上課前利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播放一首進行欣賞,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氛圍的效果。
三、總結
音樂是學生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音樂的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化、內容層次化的欣賞課程,要針對學生的特征和個性進行課程的選擇和設置。同時還要利用音樂的情感教育因素和素質教育因素引導學生進行人格和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操和科學文化素養,從而讓學生真正愛上音樂。
參考文獻:
[1] 姚利民.論有效教學的多樣性[J].大學教育科學,2005年2期.
[2] 白潔.正確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感知音樂的力量[J].青年時代,2015年2期.
[3] 陳瑋.音樂教育中培養創新精神的舉措[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