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宗元
摘 要:學校法制教育是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基礎工作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法制教育
語文是基礎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法制滲透的嘗試,現提出來供同仁們參考。
一、在課文中向學生滲透相關的法律知識
課文,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陣地。利用學習課文的機會向學生潛移默化的傳輸法律知識,可以說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滲透途徑。如在《泉水》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很容易意識到泉水不僅具有“多、清、甜、美”的特點,泉水還能澆灌果園,為花朵增添光彩,又能為人們提供甘甜的飲用水,泉水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使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護水資源。教師趁機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壞境保護法》,保護法第二條說了:“所謂環境就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第六條又說:“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讓學生自覺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壞境保護法》,愛護我們的壞境,愛護我們的家園。在學生對泉水無私奉獻認識更加清楚、深刻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壞境保護法》,給那些濫用藥品污染水資源的人們寫一封信,譴責他們的違法行為,控訴他們的累累罪行。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會得到極大的增強。
二、在重點詞句中滲透法制教育
如在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中,引導學生分析課文重點句:“什么都沒有——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這句的含義時,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話有什么含義?讓你想到什么?師生共同討論后師向學生拋出保護動物、保護環境是人類永恒的話題,面對慘痛的教訓,我們該怎做?教師再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的第二十一條:“禁止毀林開墾、毀林采種和違反操作技術規程采脂、挖筍、掘根、剝樹皮及過度修枝的毀林行為”;第二十九條中的“采伐森林、林木作為商品銷售的,必須納入國家年度木材生產計劃;但是,農村居民采伐自留山上個人所有的薪炭林和自留地、房前屋后個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的內容學習,緊扣“我該怎么做?”這一話題,讓學生增進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釣魚的啟示》一文中,講述了作者釣到了一條大鱸魚,但是沒有到允許釣鱸魚的時間,后來在他爸爸的教育下,把釣到的大鱸魚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在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讓學生感受作者心情的變化,認真品味他父親話語的含義,使學生從中受到嚴于律己、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讓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品德。
三、在訓練中滲透法制教育
在學習《掌聲》時,學生了解了兩次掌聲的含義后,教師將課文與生活聯系起來設置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殘疾人需要關心與鼓勵?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殘疾人怎么辦?殘疾人和其他的公民是否具有平等的權力?”在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匯報后,教師相機引導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相關內容,教育學生尊重殘疾人,幫助殘疾人,從而激發學生對殘疾人的關愛。又如在教學選讀課文《特別作業》時,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學習了這篇課文后,同學們想想為什么說這是“特別的作業”?要是我們亂摘花朵,那不就與“愛護花草”相違背嗎?還有就是另一個同學他為什說:“我的作業是一只蜜蜂,等大家觀察玩了我就把它放回自然。”他為什要這樣做呢?通過文中具體事例拓展學生思維,既能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又對學生進行了環境保護法方面的教育。這道練習,只要老師稍加引導,學生就懂得什么情況下應該怎樣做,什么情況下不應該怎樣做,這樣就能把學生對遵守壞境保護的法律、制度等認知轉化為行動,從而養成愛護環境,自覺守法的好習慣。這樣就能達到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遵紀守法教育的目的。
四、在口語交際中滲透法制教育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口語交際這一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思考,從事物的表象認識到事物的內層,會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種強烈的認知。我經常引用生活中、報刊上、電視上的那些違法犯罪的事件,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發表他們自己的觀點,因為這些最能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和交流的熱情。在學生激烈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時,教師只需要再往深處引導一下,思考產生犯罪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學生的思維轉向了對規則的認知上來,使他們學會遵守法律、法規,一切行為以法律法規為準繩,從而深化他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強化對法律法規的認知。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要適時、適度一地滲透法制知識,并持之以恒,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為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好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