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林
摘 要:初中語文課本上有很多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學的引導讓學生樹立自己的生態價值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生態價值觀是情感教育范疇的內容。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生態價值觀;培養
所謂生態價值觀,就是處理生態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觀。初中語文既是學生提升文學素養和文學應用能力的平臺,也是培養學生價值觀的有效途徑。發揮初中語文對生態價值觀上的培養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內外兼修”。
對于生態價值觀在初中語文中的內容安排,從主流生態價值觀的各方觀點以及語文學科知識的編排情況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地球生態與環境價值觀的培養、生命敬畏觀的培養、生態利益觀的培養、共生互生觀的培養、可持續生存與發展觀的培養等。這些觀念是生態價值觀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初中語文要向學生傳達的重要價值導向內容。基于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和可塑期,在培養學生生態價值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循序漸進”“課本與環境互通”和“知行合一”三原則,即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能夠接受的程度為限,逐步滲透,并注重將課本所學內容與實際現象相聯系,鼓勵學生主動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踐中。具體來說,生態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以語文教學內容為基礎開發生態價值觀教學資源
語文學科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下幾層意思:一是“語文教學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提升,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二是“語文教學的內容應該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特點與時代的要求”;三是“語文課程應該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四是“語文學科的教學應該為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服務”;五是“課程評價體系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入手形成學生的綜合性,整體性評價”。這五個層面的含義實際上就是對語文學科應發揮價值觀引導與使學生實現自我完滿發展作用的解讀。生態價值觀的教育也要建立在以上含義的表述之上,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本和課外資源,開發生態價值觀的教學資源。如以科普類資源為代表的《奇妙的克隆》揭示了克隆這一技術為人類帶來的意義以及使人類產生對道德的思考;以生態文化關懷為主題的《敬畏自然》《旅鼠之謎》《大雁歸來》《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等;還有以生命為主題的《再塑生命》《我有一個夢想》《窗》等,都從不同方面表現出某一個共同的主題思想。而在課程外資源的開發方面,以校園、社會、家庭為主題的初中語文生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例如建設校園生態文化長廊,利用新聞、網絡等媒體為生態價值觀積累豐富的現實素材等。教師應該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態現象中發現其背后的隱藏含義,以此引導學生成為一個愛護生態環境、敬畏生命的人。
二、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生態情況
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本上所描述的生態環境知識以外,還要注意把生態環境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分析書本上的生態環境和身邊的身態環境有什么區別,然后讓學生去思索課本中的生態環境與我們實際生活的情況已經不一樣,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深入的分析、比較能進一步深化生態價值觀。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初中語文的教學中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動物世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尋找自己身邊的小動物,讓學生擁有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概念,然后讓學生思索,我們身邊現在的動物都是小寵物,那野生動物到哪里去啦?現在動物園的野生動物他們怎樣生活?是不是和書本上描述的一樣?那為什么我們要把野生動物送到動物園里?如果把野生動物放出來,現在野生動物還能生活嗎?在教學蘇教版初中語文第八冊第四單元江山多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書中描寫的環境我們現在看不到了?那我們現在的環境是怎樣的?我們現在的環境優美嗎?你想生活在怎樣的環境里呢?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一系列的思考,學生就能對比書中描寫的生態環境和我們實際生活環境的巨大差別,學生自己就會去了解我們的生態環境變成目前的情況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建立生態環境和生存的聯系時,學生自然就會更加關心生態環境,之后學生慢慢會想用實際行動去實現自己的生態價值觀。
三、結合生存狀況培養生態價值觀
生態價值觀的培養要與人的生存狀況相結合,很多文章正是透過對環境的描寫展現出作者的生存狀況,從生存狀況的變化中能夠滲透出作者內心的情懷。無論是悲涼落寞還是憂傷感懷,都能從生存狀態中很好地反映作者內心的情感,而對于這種情感的領悟又是培養與樹立學生內心生態價值觀的良好途徑。
以杜甫的兩首著名詩作為例,《孤雁》中描述了一只離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個勁地飛著叫著,思念和追它的伙伴。這首詩是作者晚年流落他鄉時創作的,“孤雁”其實就是自己的寫照,作者無比思念故鄉,這首詩充分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愁苦和感懷。《春望》則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及濃濃的愛國情懷。作品創作于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的時期。眼看著春天來臨了,萬物一新,作者看到的卻是滿眼的荒涼,那種物是人非的情狀讓作者的內心生長出深深的悲涼。作者懷念自己的國家,思念自己的親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也成為千古佳句。從這兩首作品中都能夠找到很多對于自然環境的描摹,從中我們感受更深的是作者當時的生存狀態,從這種生存狀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生態價值觀也在一點點形成與加深。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對周圍的人和事、對這個世界包括周圍的自然環境有更深刻的感知,在這種感知中能夠形成人們對于人和事物乃至自然界的一種關懷。想要讓學生具備這種品質,需要培養他們具有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具備良好生態價值觀的學生才能夠對這個世界有更好的認識,才能夠使自我價值逐漸得以實現,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小莉.當代生態價值觀的科學建構[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5).
[2] 余慧芬.生態批評價值論[J].江西社會科學.2010(06).
[3] 肖英.打造語文“大課堂”——對初中語文價值觀教育滲透的幾點建議[J].今日科苑.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