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藻

摘 要:移動互聯網生活下,大眾的碎片化閱讀體驗對信息的易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傳播者如果在碎片時間內不能有效提高大眾對數據信息的嗜求,那么信息的有效傳遞無從談起。因此,將文本和數據信息以圖像化、層次化、秩序化的方式提煉并加以重新排列就成為必然。本文旨在通過信息可視化設計的實際案例來歸納數字界面中信息可視化設計的思考方式。
關鍵詞:信息可視化;易讀性;碎片化
[該文為2016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符號學背景下的數字界面設計教學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2016SJD760023]
進入21世紀以后,信息爆炸的時代來臨,新媒體手段以及互聯網對人類生活的浸潤使得大眾傳媒行業“信息超載”現象成為一種普遍,大眾對于有效信息的嗜求和文字、數據信息的低易讀性形成一組矛盾。而近十年來的移動互聯生活和物聯網生活帶來了一種“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閱讀時間碎片化、閱讀方式碎片化。這就意味著用戶在瀏覽信息時,更可能是候車、茶歇、上洗手間的間隙,只能從零碎時間中掏出手機瀏覽新聞,缺乏一種沉靜下來閱讀的氛圍,那么艱澀的純數據信息或純文字信息就完全無法滿足這種閱讀方式的需求。
信息可視化手段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廣泛關注起來的新的設計方向。
1976年美國學者、著名圖表信息設計家理查德·烏爾曼(Richard Saul Wurman )首次提出了“視覺信息圖表”的概念。他認為視覺信息圖表設計是一種構造信息結構的方式,根本任務是對信息的視覺化表達,換句話說設計師需要具備在復雜信息中提取關鍵信息并重新設計表現形式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信息圖表可以超越語言和文化界限來傳達信息,并形成更加高效的方案。
而早在20世紀,伴隨著城市的工業化進程和現代城市交通系統,這種特殊的構建信息的圖表化操作方式就已經出現了。這個例子就是倫敦地鐵線路圖表的繪制。
地鐵路線圖在生活中對空間層次的圖像化表現與人們密切相關,現今絕大多數城市的地鐵線路圖遵照的都是倫敦地鐵圖的繪制手法,即:由英國的工程會圖師Harry Beck在1931年繪制的地鐵道路方法——所有折線呈45°、90°或135°。之后世界上絕大多數城市的地鐵線路圖基本遵循此種規律。
(圖①的1889年的倫敦地鐵圖 、圖②的2002年的倫敦地鐵圖及圖③東京、④上海、⑤南京、⑥北京地鐵線路圖)它們都屬于信息在空間層次的展示。
2006年,BBC發起了“英國最偉大的設計”評選,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了投票,Beck設計IDE地鐵線路圖名列第二,僅次于世界上最美飛機——協和客機。80多年來,Beck設計的地鐵線路圖仍被視為新地鐵路線設計的標桿。
地鐵線路圖在20世紀上半葉就被納入信息可視化設計的工作任務中,不得不承認是因為觀看線路圖的人所處的時間場合和今天人們的碎片化時間場合極其相似。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數字傳媒的工作焦點更是集中在“怎樣使人們更方便地獲得有價值的信息”上。信息可視化設計實質上是一種視覺化語言的傳達方式,將數據文本進行圖像化、時間空間層次化以及對信息進行秩序化提煉處理,并通過對各種視覺元素運用來將那些原始信息間的相對關系重新表達。在此過程中,用視覺化語言的傳達方式來提高信息傳達過程中的感染力及傳播效率,同時也形成其特有的形式美。因此有人說原始信息好像是一個萬花筒,設計者通過旋轉萬花筒,筒中的信息源便會碰撞組合成不同的組合形式和完美的畫面效果。
在數字互聯的大眾傳媒生活中,信息可視化設計可以同時在時間、空間、邏輯、數據方面給予信息一個秩序化的整理方案。這種方案本身也是符號學的表現方式之一,色塊、線條、x軸、y軸分別是能指,們所代表的目的物是所指,因此信息可視化設計的過程其實也是使能指從混亂到有序化的一個過程。
思維導圖就是很多行業工作中對信息和思維的一種可視化整理方案。百度百科對“思維導圖”一詞的解釋是:“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 ,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見圖⑦、⑧)
通過案例可見的是絕大多數思維導圖呈現的是邏輯關系上的層級概念,并且由于適用場合多為工作團隊討論以及教學,邊討論邊修改、涂涂畫畫的工作模式使得思維導圖偏重專業性以及邏輯性,因此對于大眾傳播的意義不是很廣泛。
那么大眾傳播媒介中出現的信息可視化案例的特征我們有必要從大眾媒介來認識。
邏輯分析類的展示:(圖⑨、⑩圖釋莆田系如何掌控全國80%的民營醫院)
這則案例由騰訊新聞首發,后被各大媒體紛紛轉載。第一幅圖用六個合伙人作為坐標,用橙、綠、藍、紅、紫、靛六個色的定位標記將全國各個省份的莆田軍團劃分清晰;第二幅圖簡單地用家族譜系的方式,將莆田系四大醫療集團之間的師徒傳承、隸屬關系展現得清晰明了,也使大眾對莆田系醫療集團的由來和勢力情況徹底了解。
空間層次的展示:華航客機澎湖列島空難事件(圖{11}、{12})
圖像中用兩幅中國東南部海岸線簡圖,將臺海范圍內從浙江寧波到福建廈門一帶的各大城市與臺灣基隆、臺北、新竹、釣魚島等地理位置進行連線并標注公里數,目標是讓大眾了解事發的地理位置以及與臺海直航各地的航線距離。
數據內容的展示:臺灣空難各航空公司數量統計表(圖{13})
臺灣空難各航空公司數量統計表更為簡單清晰:這則案例先用八個安全帽標志標注了八起ATR72這款機型自1994年至今發生事故的次數;然后又用柱狀圖塊標注臺灣七大航空公司的空難次數。對于成組數據內容的展現,用柱狀圖表、餅狀圖表、折線圖這樣的表達方式非常化繁為簡、返璞歸真。
時間節點的展示:美國總統大選時間表(見圖{14})
這個設計也非常直接,以x軸為脈絡,從左至右地標注2012年10月大選之后開始的每個時間段的政治事件和工作規劃,一直延續到2013年3月。在這個過程中以x軸的刻度長短來表現每項工作之間的間隔時間,表述十分的精準和嚴密。
數據信息的展示:SK-II“神仙水”對各方面膚質的改善指數(圖{15})
SK-II“神仙水”在各個平臺廣告中出現的五邊形雷達圖表是一個典型意義上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上同時獲得成功的視覺可視化設計案例。設計師用一個改良化了的深紅色五邊形雷達圖表將產品的五個訴求點展示出來,光線色調都與SK-II的品牌VI一致,形成一種精致、統一的畫風,為產品增色不少。
以上這些都是信息可視化設計中比較成功的案例,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得益于它們在大眾平臺上的傳播效果,設計師不僅在核心信息的整理和把握上化繁為簡,更體現了可視化圖表的核心價值:“言有盡而意無窮。”要達到這一點就要了解到這種圖像化的表征方式實質上也來源于符號學的傳統。
盧少夫在《圖表設計的市場效應》一書中就對信息圖表設計做了歸納:“圖表是指將某種理性的觀念事物以視覺圖形的形式制作而成的并帶有某些表格特征的符號。” 而信息可視化的圖表設計也是正以符號形式表征所指信息,完全符合符號學理論。
信息可視化設計需要一種特殊的設計思維,它是在做將信息符號化的工作,這種設計思維實質也是對能指符號的挑選、組合、整理。信息可視化設計從符號學理論來看也是用能指符號對所指信息源進行提煉、整合、設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指的信息源由無序狀態轉化成為能指符號的有序狀態,并形成自己特有的形式美。
參考文獻:
[1]盧少夫.圖表設計的市場效應[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2]胡飛.設計符號與產品語意[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3]羅蘭巴特.符號學美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金陵科技學院